摘要:随着持续四年的乌俄战争将乌克兰推向了全球无人驾驶设备创新的前沿阵地,来自世界各地的无人机企业正蜂拥而至,试图在这片热土上分一杯羹。然而,一个现实的悖论横亘在眼前:尽管乌克兰的无人机技术备受追捧,其制造商却在产品和技术的出口方面面临着严苛的限制。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乌克兰军人于3月12日从某机场发射远程无人机。
随着持续四年的乌俄战争将乌克兰推向了全球无人驾驶设备创新的前沿阵地,来自世界各地的无人机企业正蜂拥而至,试图在这片热土上分一杯羹。然而,一个现实的悖论横亘在眼前:尽管乌克兰的无人机技术备受追捧,其制造商却在产品和技术的出口方面面临着严苛的限制。
在战争的催化下,无人机的研发与制造在乌克兰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这些低成本、高杀伤力的装备在实战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检验,技术迭代周期从数年骤然缩短至短短数周。一位因未获授权接受采访而匿名的欧洲外交官对此深有感触,他直言:“这里的创新速度快得惊人,六周之后,一种型号的无人机可能就已经过时了。”在他看来,乌克兰的无人机市场“如同塞伦盖蒂的水源地——众生皆来赴约”。
对于那些希望在军工领域规避与俄罗斯交易的西方国家而言,乌克兰制造的无人机无疑成为首选。行业专家指出,其中最受追捧的是远程攻击无人机、海上无人机以及那些具备先进电子战能力的型号。乌克兰无人机尤其擅长突破战场上密集部署的电子战反制措施,这正是许多外国无人机公司尚未能有效应对的挑战。
然而,乌克兰官员坦言,向外部买家出售军工产品极为困难。对于一个正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而言,每一件装备都被视为前线的急需品。尽管理论上乌克兰无人机制造商可以出口产品,但实际流程却异常缓慢,充满了繁冗的官僚主义。常驻英国的无人机制造商亚历山大·弗格森(Alexander Ferguson)在乌克兰开展了大量业务,他表示:“如果北约国家想要最顶级的无人机,他们会选择乌克兰无人机。但他们根本无法得到。”
一名男子在乌克兰东部的一家无人机生产工厂工作。
乌克兰数字化转型部长米哈伊洛·费奥多罗夫在基辅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些无人机模型。
乌克兰约500家无人机生产商,其中绝大多数是私营初创企业,他们认为出口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制造商们坦言,他们正在竭力扩大产能,而出口带来的额外收入将成为企业扩张的有力支撑。
这背后是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巨大的工业基础差距。面对俄罗斯夜以继日对乌克兰城市发动的毁灭性袭击,乌克兰亟需提升产能以抗衡。在与伊朗的联合生产项目助力下,俄罗斯目前每次袭击可投放500至600架无人机,乌克兰官员称,俄方正朝着单次投放1000架的目标迈进。华盛顿战争研究所甚至在今年7月预测,到11月,这一数字可能达到2000架。
不过,出口的曙光或许正在浮现。今年6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向记者透露,未来数月,乌克兰将通过“与乌克兰共建”计划签署相关协议,以在欧洲国家开设生产线的形式启动技术出口。他表示,这些生产线将“为我们和他们服务”,涵盖“各类无人机、导弹及可能的火炮”。他还特别指出,乌克兰将向丹麦和英国输出技术专长,以制造乌克兰无人机。此外,泽连斯基8月也曾向美国提出了一份“价值500亿美元”的五年期“大规模”无人机生产协议提案,但他也补充道,这可能需要等到战争结束之后才能实现。
最新的进展是,乌克兰议会于8月通过了一项新法案(尚未签署生效),旨在为乌克兰顶级军工生产商建立“国防城”的法律框架,允许其与西方伙伴建立合资企业。这些合资企业可以在乌克兰境内或境外设立生产线,产品既可供应乌克兰,也可销往国际市场。它们还将享受税收减免、简化的海关与出口手续,并获得加强的安全保障。不过,具体的出口管理规则仍需由内阁制定。
一名士兵正在给即将挂载在无人机上的弹药贴上胶带。
乌克兰第82旅位于顿涅茨克地区的仓库里停放着大型无人机。
作为该法案的主要起草人,议会财政委员会主席丹尼洛·盖特曼采夫(Danylo Hetmantsev)指出,出口对乌克兰至关重要,这将为扩大国防工业提供亟需的资金来源。他透露,乌克兰目前的年国内军工产出接近100亿美元,但其产能潜力高达300亿美元。然而,西方盟友直接资助乌克兰军工部门的能力有限,而乌克兰自身的税收收入也捉襟见肘。
“我们具备增长潜力,但需要资金和订单,”盖特曼采夫在解释该法案的初衷时表示,“需要有人为武器买单,才能让企业运转起来。”目前,该法案正等待泽连斯基总统签署。
然而,并非所有政府官员都支持放宽出口限制。新任国防部长德尼·什米哈尔(Denys Shmyhal)在7月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直接出口难以想象”。他认为,可以开展“合作伙伴项目”,将部分武器存放在合作伙伴的仓库中,并称“有可能与合作伙伴建立强大的武器交换链”。但他强调,乌克兰武装部队必须优先获得“100%以上”所需物资。“如果生产有盈余,必须设法筹措资金将其提供给武装部队。”
什米哈尔的言论令部分乌克兰军工企业感到困惑,他们原本以为出口限制即将解除。一位因议题敏感而要求匿名的乌克兰无人机制造商表示:“什米哈尔摧毁了泽连斯基过去数月建立的一切。”
乌克兰无人机制造商们强调,他们迫切需要外国资金和合作,以扩大生产规模、雇佣更多工人、投资研发,以及修复那些遭受俄罗斯持续攻击的生产设施。
国防科技产业联合组织Tech Force in UA的总干事卡捷琳娜·米哈尔科(Kateryna Mykhalko)指出,出口限制同样阻碍了乌克兰通过合资企业获取西方关键技术的能力。今年5月,Tech Force联合36家国防科技企业向泽连斯基致公开信,呼吁放宽出口限制。她强调:“出口受限意味着无法与欧盟企业共享经验,也无法通过合资企业邀请国际公司传授技术。”
美国陆军士兵在乌克兰波克罗夫斯克附近的一个指挥所监控无人机信号。
最终,缺乏资金扩大生产的困境,可能由普通乌克兰民众来承担代价。乌克兰自主无人机舰队,包括自主无人机拦截器的研发计划,都可能因此远远落后于既定目标。
然而,乌克兰官员也警告称,即便出口限制解除,无人机制造商的潜在销售对象仍可能受到严格限制。无人机人工智能开发商Fourth Law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亚罗斯拉夫·阿兹纽克(Yaroslav Aznyuk)表示:“对双用途产品的出口管制对任何政府而言都是一个政治议题。显然,这类产品的出口不仅涉及经济,更关乎政治立场——政府必须决定与哪些国家开展贸易。”
乌克兰官员透露,大部分亚洲和非洲国家可能被列为禁售区,因为担忧乌克兰技术落入俄罗斯之手或助长支持莫斯科的国家。国防初创企业“无人机空间实验室”总监奥列克桑德·霍米亚克(Oleksandr Khomyak)指出,乌克兰在“俄罗斯同样活跃的某些市场中将处于劣势”。他强调:“这不仅仅关乎金钱,更关乎政治影响力。”
这位无人机高管还指出,一旦出口市场开放,还可能引发另一系列风险:乌克兰无人机或将助长全球冲突与恐怖主义活动。他将当前局面类比为“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成为非洲主要出口国”的时期,并警告称,如今这种局面可能以“史无前例的规模”重现。
“我原则上支持出口,但这如同打开某种潘多拉魔盒,将引发巨大的负面影响。”他表示,自己“每周至少一次”会收到新的无人机采购询盘,其中许多“极其可疑”。他举例说:“比如有人问‘我是法国南部商人,想从多哈向刚果运送系统’。”他当即拒绝,并直言:“从品牌价值角度看这不属于我们业务范畴。在非洲杀人绝非我政治立场所容。”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