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梁祝》听了四十载:紫砂故里的琴声与乡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7 17:43 1

摘要:前天晚上,我在深圳音乐厅又一次聆听了著名作曲家何占豪亲自指挥的、小提琴家吕思清演奏的经典音乐《梁祝》。这部经典我几乎听了40年,记得第一次倾听是在1978年暑假,那时我还是一个初中学生,在我的家乡——《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发源地的宜兴县,我第一次听见了用小提琴

前天晚上,我在深圳音乐厅又一次聆听了著名作曲家何占豪亲自指挥的、小提琴家吕思清演奏的经典音乐《梁祝》。这部经典我几乎听了40年,记得第一次倾听是在1978年暑假,那时我还是一个初中学生,在我的家乡——《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发源地的宜兴县,我第一次听见了用小提琴演奏的《梁祝》。那是中央乐团首次到县城下乡慰问演出,盛中国的小提琴与刘诗昆的钢琴联袂奏响时,我还只知道中国乐器二胡、琵琶或竹笛,从未想过西洋乐器能把中国传统故事演绎得如此动人。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于1958年,1959年首演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停演了十年,这是根据民间文学故事编写的一部音乐作品,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主题旋律采用了浙江绍兴地区的越剧曲调编写,大家都以为《梁祝》的故事在浙江,其实,我们宜兴才是梁祝故事的发源地。

《梁祝》的故事,传说诞生在离宜兴县城15公里的善卷洞的祝陵村,老家的宜兴,不仅是紫砂壶的故乡,更是“梁祝”故事的根脉之地。小时候常去善卷洞旁的碧鲜庵英台阁玩耍,老一辈人讲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总带着几分怅然,尤其是“化蝶”的结局,在当地仿佛不是传说,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往事——从祝家庄到马家村,不过几华里距离,在这段路上让梁山伯与祝英台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如今我们走在这条路上都能触到故事里的痕迹。小时候根本不懂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只知道紫砂壶的温润、“梁祝”的凄美,都是祖辈留下来的艺术作品。

1978年的演出在宜兴引起了轰动,可我没有入场券,是在公社教育视导组工作的舅舅带我进的剧场。没有座位,我就站在后排静静听,转头时竟看见加座上坐着家父的把兄弟顾景舟(1936年家父去杭州学生意,就卖过顾景舟做的紫砂壶)。解放后顾先生在厂里辅导年轻工人做紫砂壶的大师傅,那时做紫砂的多是穷人,谁能想到后来他的壶会在拍卖会上拍出几百万、几千万的天价?那天他也是凭着一把自己做的紫砂壶换来了一张加座票。

演出散场回家后,我拉着母亲让她讲“梁祝”的故事。母亲没念过多少书,在蜀山的东坡小学只上了三年学,却是我心里全村最有文化、最干练的女人——她能背出《水浒传》108将每一个人的绰号,能把《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她的手特别巧,既能做紫砂壶,烧出来的壶型端正、砂色温润,又会裁缝,我们五个姐弟从小到大的衣服都出自她手,更难得的是她的坚韧,当年父亲被错划为“历史反革命分子”,成了“反革命”的她,顶着旁人的白眼和批斗,从没说过一句苦,在小时候的我眼里,母亲就像“神”,无所不能。转眼间,母亲父亲先后离开我们40年了,每每回忆起来,总是那么善良和充满智慧。

那天母亲从“草桥结拜”讲起,到“同窗共读”的欢喜、“十八相送”的暗喻、“楼台会”的悲戚、“英台抗婚”的决绝,再到最后“化蝶”的凄美,每个章节都讲得细致。我这才其正理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也听懂了剧场里那旋律的起伏——原来音乐能像讲故事一样,把欢喜、遗憾、悲恸的情绪都藏在琴弦里、流趟在旋律中,之前只觉得好听,此刻再回想盛中国指尖流淌的悠扬、刘诗昆钢琴键上弹出的厚重,忽然觉得那不是“阳春白雪”的陌生曲调,而是能触摸到人心的回响。

后来我参加工作,拿到第一笔工资就买了台半导体收音机,只要能收到预告播放《梁祝》的节目,就会守着聆听。再后来攒钱买了台卡式录音机,最想做的事就是买一盒《梁祝》的磁带,可找了好几年都没找到。直到一次出差上海,在西藏路音乐书店的角落看到它,那盒磁带后来成了我最宝贝的收藏。前些年,我还用自己做的两把紫砂壶,从杭州一位藏家朋友那里换来了一张《梁祝》黑胶唱片,放在唱片机上倾听,那温润的音质,比收音机、磁带更震撼,像1978年剧场里那场演绎的旋律又带了回来。

如今我已六十三岁,听《梁祝》也听了四十多年,却从没听腻过。这些年听过无数版本,俞丽拿的细腻、西崎崇子的婉转、盛中国的深情,各有各的韵味,可我最偏爱吕思清的演绎,前段时间在头条视频号上看到他早年与日本青年交响乐队合作的完整版《梁祝》,后来又听了他在东方臻选俞敏洪邀请下的直播演出——琴声太特别了,低音浑厚得像宜兴的紫砂,带着呜咽的悲悯,听着就让人心头发紧,高音又清亮得像善卷洞里的泉水,哀婉却不脆弱,尤其是乐队里的长笛、双簧管、大提琴、竖琴都伴衬得恰到好处,整首曲子像一幅完整的画卷,让人舍不得错过一个音符。

现在我已退休了,常做的事就是泡一壶浓茶,用我自己做的紫砂壶,看着水汽在杯口氤氲,按下《梁祝》的播放键静静欣赏,每一次倾听都好像又回到了1978年的老家剧场里一样,想紫砂壶里藏着的岁月,从母亲做的壶到我自己捏的壶,砂土里都浸透着家乡的味道,也想碧鲜庵英台阁上的风,是不是还像小时候那样,吹过就带着几分“梁祝”的怅然。

有人说,能撩拨灵魂的作品才是永恒的经典。于我而言,《梁祝》不只是一首曲子,它藏着我少年时的震撼、母亲娓娓道来的故事、家乡的烟火气息,还有四十多年来的乡愁。只要琴声响起,那些逝去的时光、想念的人,好像就都回到了身边——就像故事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未离开,只是化作了一曲永恒的旋律,伴着紫砂壶的茶香,一直留在我心里。

来源:宜兴紫砂頭条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