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亮相中国成创新高地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7 21:35 2

摘要:全球百强创新集群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每年通过《全球创新指数》(GII)评估并发布,核心是识别全球范围内创新要素高度聚集、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其评估体系包含三项核心指标,分别是反映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体现基础研究

全球百强创新集群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每年通过《全球创新指数》(GII)评估并发布,核心是识别全球范围内创新要素高度聚集、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其评估体系包含三项核心指标,分别是反映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体现基础研究实力与学术影响力的科学论文发表量,以及2025年新增、用于衡量创新融资能力与创业生态活力的风险资本交易量。该排名既揭示了全球创新格局的地理分布,也通过量化指标展现了不同区域在技术研发、学术产出与商业转化中的综合竞争力。

2025年全球前十强创新集群名单

1. 排名第一的是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核心优势领域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金融科技;

2. 排名第二的是东京—横滨集群,核心优势领域是汽车工程、新材料、精密制造;

3. 排名第三的是圣何塞—旧金山集群,核心优势领域包括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技术;

4. 排名第四的是北京集群,核心优势领域为航天科技、量子计算、新能源;

5. 排名第五的是首尔集群,核心优势领域是半导体显示、5G通信、智能硬件;

6. 排名第六的是上海—苏州集群,核心优势领域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

7. 排名第七的是纽约集群,核心优势领域为金融科技、媒体传播、生命科学;

8. 排名第八的是伦敦集群,核心优势领域是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金融科技;

9. 排名第九的是波士顿—剑桥集群,核心优势领域包括生物医药、机器人、教育科技;

10. 排名第十的是洛杉矶集群,核心优势领域为航空航天、娱乐技术、环保科技。

中国创新集群的全球表现

中国在全球创新集群竞争中持续领跑,以24个集群数量连续三年稳居全球首位,

在前15名中,中国有5个创新集群,除了上述进入前十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北京、上海-苏州集群外,还有杭州和南京 。形成“东部引领、中西部崛起”的梯度化布局。

核心区域亮点纷呈: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创新“极核”,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登顶全球榜首,澳门—珠海集群亦首次跻身百强,展现大湾区“研发—制造—金融”协同创新的强大动能;长三角地区贡献6个集群,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等形成“创新走廊”,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京津冀区域中,北京集群稳居第四,天津滨海新区新晋百强,凸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效应。

中西部加速突破:成都、武汉、西安等集群凭借特色产业异军突起,如成都的电子信息、武汉的光谷科技、西安的硬科技,成为区域创新增长极。

这一格局不仅彰显中国创新资源的规模化聚集,更反映出创新驱动战略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度融合。

质量突破: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靠质量登顶世界集群之巅。该集群凭借三项指标的均衡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在PCT专利申请量方面,2024年达1.9万件,占全国27.5%,连续21年居全国首位;科学论文发表量上,广州高校贡献集群总量的45.3%,体量与增速领跑;风险资本交易量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内地风投规模分列亚洲第一、二位 。

结构优化:从“规模领先”到“质量引领”

中国上榜集群呈现两大特征。一是技术领域覆盖全面,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产业;二是创新生态协同高效,以深圳—香港—广州为例,三地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实现研发、制造、金融的闭环联动。

启示与展望

中国创新集群的崛起,本质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未来需进一步破解两大挑战,一是提升创新强度,通过优化人才政策、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如深圳人均排名仍居全球第45位);二是整合全球资源,借助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深化与国际创新网络的对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持续落地,以及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中国创新集群有望在全球竞争中扮演更核心的角色 。

来源:强论资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