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式危机隐现?美财长贝森特称2024年修订后就业岗位恐失80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7 21:44 1

摘要:9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修订之后2024年就业岗位可能减少80万,据官方“初值”显示,2024年美国非农就业岗位约290万,如果本次下修80万,那实际就是210万,也就是2024年每个月虚增6.67万,

美国财政部长助力美联储降息预期!

9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修订之后2024年就业岗位可能减少80万,据官方“初值”显示,2024年美国非农就业岗位约290万,如果本次下修80万,那实际就是210万,也就是2024年每个月虚增6.67万,

而此前野村证券独立分析也表示,通过QCEW数据发现,2024年第二至第四季度的非农就业被高估约85.7万个岗位(每月约9.5万个),

美国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关于2024年就业数据下修的声明,本质上是多重政治、经济和个人因素交织的产物。这一声明既是对统计修正的技术性回应,也是特朗普政府经济议程的辩护工具,同时反映了贝森特在政策博弈中的复杂角色,

作为特朗普核心经济团队的关键成员,贝森特的声明首先服务于政治叙事的连贯性。特朗普政府自2024年连任以来,一直以“经济繁荣”为竞选口号,而就业数据的大幅下修(累计减少80万岗位)直接冲击这一叙事。

贝森特在声明中强调“不应因单一数据改变经济政策”,其核心意图在于:

1. 转移责任:将数据下修归因于统计方法调整(如失业保险税记录核对),而非政策失误。这种“技术性解释”试图淡化市场对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担忧,避免削弱公众对特朗普减税、放松监管等政策的支持。

2. 巩固政策合法性:贝森特力挺特朗普的“333方案”(赤字占GDP 3%、GDP增长3%、能源增产300万桶/日),并将其包装为应对经济挑战的“关键举措”。通过将就业数据下修与政策调整脱钩,他试图为该方案争取实施空间,尤其是在能源增产和放松监管方面。

3. 对冲政治风险:2025年正值特朗普第二任期中期,就业数据疲软可能成为民主党攻击的焦点。贝森特的声明提前为政府辩护,降低选举周期中经济议题的政治风险。

贝森特的声明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特朗普政府经济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深层意图包括:

1. 引导美联储降息预期:贝森特在声明中暗示“经济放缓压力”,并与特朗普政府对美联储的持续施压形成呼应。2025年8月,他曾公开呼吁美联储从9月起降息50个基点,累计幅度达150-175个基点。这种“越界干预”旨在通过舆论引导市场预期,为货币政策转向创造条件,以缓解高利率对信贷、房地产和中小银行的冲击。

2. 平衡关税政策争议: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贸易震荡,贝森特作为财长陷入两难:一方面需维护政府立场,另一方面需安抚市场对供应链中断的担忧。他在声明中强调“关税是谈判工具”,试图淡化政策激进性,同时为后续谈判留有余地。这种矛盾性在其对“对等关税”的私下批评(认为其“荒谬”)与公开辩护中尤为明显。

3. 塑造市场信心:面对2024年股市波动和债市抛售,贝森特的声明试图传递“政府可控”的信号。他通过引用标普指数新高、强调“实体经济长期健康”等话术,试图稳定投资者情绪,避免数据下修引发连锁恐慌。

从贝森特的个人背景深刻影响其声明策略:

1. 金融市场经验的烙印:作为索罗斯基金前首席投资官,贝森特深谙市场预期管理。他在声明中刻意强调“K型复苏”特征(高薪行业裁员与低薪岗位增长并存),试图将就业市场分化解释为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衰退,从而弱化数据下修的负面冲击。这种“技术性拆解”与其对冲基金时期的风险控制逻辑一脉相承。

2. 政策博弈中的妥协:贝森特与特朗普在关税政策上存在显著分歧。2025年4月,他曾因不满“幼儿园水平”的关税算法萌生退意,但最终选择公开支持政府立场。这种妥协在声明中体现为:既承认数据下修的严重性,又坚持“政策方向正确”。这种矛盾性反映了他在特朗普核心圈中的边缘地位——虽被视为“华尔街最聪明的人”,但决策影响力有限。

3. 个人政治资本的积累:贝森特的声明也是其个人政治资本的投资。通过塑造“数据理性派”形象,他试图在特朗普政府内部争夺经济话语权,并为未来可能的政治角色(如美联储主席)铺路。这种动机在其对美联储的“越界干预”中尤为明显——他通过公开呼吁降息,既展现对经济形势的掌控力,又暗示自己比美联储更“懂市场”。

贝森特的声明折射出美国经济治理的深层矛盾:

1. 统计体系的信任赤字:美国劳工统计局(BLS)近年来频繁修正就业数据(如2024年4-11月累计下修超11万岗位),且多次出现数据泄露和发布延迟。贝森特的声明虽试图解释统计方法调整的合理性,但未能解决公众对数据真实性的质疑。这种“狼来了”效应削弱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基础。

2. 财政-货币协调失灵:贝森特的声明与美联储政策形成微妙对抗。特朗普政府一方面通过关税政策推高通胀,另一方面要求美联储降息刺激经济,导致“滞胀”风险加剧。贝森特试图通过“技术性解释”弥合这种矛盾,但市场对政策组合的质疑持续存在。

3. 全球化退潮的代价:特朗普政府的保护主义政策(如移民驱逐、关税战)直接冲击就业市场。2024年约50万移民被遣返,导致餐饮、零售等行业用工短缺,而贝森特的声明对此避而不谈。这种“选择性叙事”暴露了政府在全球化退潮背景下的政策困境——既想维持经济民族主义,又难以承受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冲击。

贝森特的声明与其导师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存在暗合。他试图通过以下方式重塑市场认知:

1. 叙事重构:将就业数据下修重新定义为“统计修正”而非“经济衰退”,通过语言操纵改变市场参与者的认知框架。

2. 预期引导:利用财长身份的权威性,引导市场关注“结构性分化”而非总量数据,为政策转向争取时间窗口。

3. 风险对冲:在为特朗普政策辩护的同时,预留政策调整空间(如暗示美联储可能降息),以应对经济超预期恶化的风险。

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可能稳定市场,但长期看将加剧政策不确定性。贝森特的声明本质上是一场“信心博弈”——他能否成功取决于市场是否接受其叙事,以及特朗普政府能否兑现“333方案”的增长承诺。

贝森特的声明是特朗普政府经济治理困境的缩影:在统计修正、政治博弈和个人野心的多重驱动下,这一声明既是技术性回应,也是政治工具,更是政策博弈的宣言。

其深层矛盾在于:试图用短期舆论操控替代结构性改革,用政治叙事掩盖经济规律。这种策略虽能暂时维持市场信心,但终将加剧制度信任危机。

未来,贝森特的角色可能进一步复杂化——他既是特朗普经济议程的辩护者,也可能成为政策失误的“背锅者”,而美国经济的真正走向,仍取决于美联储、国会和市场的动态博弈。

来源:闲谈闲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