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在上一代人的印象里,提到乙肝总会带上一点害怕甚至排斥的态度,觉得和乙肝携带者待在一起,就会被传染。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乙肝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
尤其是在上一代人的印象里,提到乙肝总会带上一点害怕甚至排斥的态度,觉得和乙肝携带者待在一起,就会被传染。
殊不知,这种看法其实充满了误解。
医学早就反复说明过,乙肝的传播途径很明确,不是所有接触都会带来风险。
只可惜,很多人依旧停留在旧有的认知里,甚至对乙肝携带者产生不必要的歧视,这样不仅伤害了他们,也让普通人背负了过度的心理压力。
首先得说清楚,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冒完全不一样。
乙肝不会通过空气传播,更不会因为一起吃饭、一起工作就传染。
医学上明确指出,乙肝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除此之外,其他日常接触,比如握手、拥抱、一起用餐、共用马桶,甚至是普通的唾液接触,都不会造成感染。
可是总有人觉得共用餐具、共用水杯会带来风险,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误区。
在笔者看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一方面是因为大众对乙肝的了解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宣传不够精准。
很多老一辈人可能听说过谁谁家有乙肝,就会劝别人不要去串门,不要一起吃饭,甚至小孩也被要求远离同学。
殊不知,这种行为既不科学,也不人道。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明确指出,乙肝携带者在正常生活接触中不会对别人造成威胁。
换句话说,和他们一起吃饭、上班、学习,完全不用担心感染问题。
其次,关于乙肝的血液传播也存在很多被夸大的说法。
确实,如果共用针具,比如静脉注射时用到没有消毒的针头,就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但像一般的蚊虫叮咬、日常的小伤口,完全不在风险范围内。
很多人误以为蚊子叮咬会传播乙肝,事实上,蚊子吸到乙肝病毒根本无法在它的体内复制和存活,所以不会通过叮咬传染给别人。
这个观点已经被多项研究证实,完全不用担心。
再来说母婴传播,这是乙肝在中国特别需要重视的一条途径。
过去因为筛查和疫苗普及不够,确实有不少孩子一出生就带上了乙肝病毒。但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这种情况已经大幅减少。
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就可以把母婴传播的风险降到接近于零。
根据国内疾控中心的数据,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覆盖率已经超过95%,因此新生儿乙肝感染率较过去降低了很多。这说明,科学预防是完全可行的。
然而,社会上依旧存在一些错误观念。
比如,有人听说乙肝会通过共用牙刷或剃须刀传播,于是就认为只要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就不可能完全避免感染。
实际上,这种传播途径的确存在风险,但前提是要有血液接触。
如果一把剃须刀沾上了血液,又被别人使用,那么就有感染的可能。
但如果只是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分开使用这些物品,注意卫生,就可以避免。总的来说,风险是可控的。
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误解是,乙肝患者和别人一起吃饭会通过唾液传播。
这里必须澄清,唾液中的乙肝病毒浓度极低,而且在消化道环境下会迅速被破坏,不可能引起感染。
大量研究早就证明过,吃饭时的餐桌接触不会让乙肝传播。
可是因为观念上的落差,很多乙肝患者在生活中会遭遇不公平的对待,比如找工作被拒绝、入学受限,这种现象在医学界和公共卫生领域都被强烈反对。
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乙肝携带者本身的健康管理问题。
乙肝长期存在体内,可能发展成慢性肝炎,严重时会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所以,定期检查肝功能、肝脏B超,以及监测病毒复制情况,是非常关键的。
而对于没有感染乙肝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接种疫苗。
乙肝疫苗已经被证明安全有效,三针完成后可以获得长期保护。
国内的流行病学数据也显示,自从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之后,我国新发乙肝感染率已经下降了70%以上。
从公共健康的角度来看,打破误区比单纯强调危害更重要。
如果总是把乙肝患者边缘化,不仅会给他们心理上造成打击,也会让更多人因为害怕歧视而不敢去做筛查。
殊不知,越早发现问题,越容易通过治疗控制病情,降低传染风险。
相反,如果任其发展,不仅患者自身健康受损,社会的防控成本也会增加。
总的来说,乙肝不是无法预防的疾病。
正确理解传播途径,远离那些虚假的传言,做到科学防护,生活中就完全没有必要去害怕。
和乙肝携带者正常交往,不仅不会让自己有风险,还能给他们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
在笔者看来,这才是现代社会应有的态度。
换句话说,乙肝真正的可怕之处不在于传播的方式,而在于大家对它的偏见。传播误区带来的伤害,有时候比疾病本身还要严重。如果能把这种误解消除掉,不仅携带者能活得更轻松,整个社会的防控氛围也会更加健康。
来源:乔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