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尽管各大指南纷纷推荐强化降压,但这种血压控制方式的整体获益-风险平衡一直存在不确定性。当前指南多聚焦于心血管风险的相对降低,却对相关风险关注较少,且缺乏关于强化降压绝对净获益的数据。摘要:近日,中国医大一附院联合上海瑞金医院、北京安贞医院、阜外医院学者发表于《柳叶刀》的一项研究通过对6项重要随机对照研究的患者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提示,强化降压相较于标准降压具有临床净获益。
近日,中国医大一附院联合上海瑞金医院、北京安贞医院、阜外医院学者发表于《柳叶刀》的一项研究通过对6项重要随机对照研究的患者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提示,强化降压相较于标准降压具有临床净获益。
研究纳入的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随机对照试验为ACCORD-BP、SPRINT、ESPRIT、BPROAD、STEP和CRHCP研究,共80 22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强化降压组40503例,标准降压组39717例。
强化降压治疗的收缩压目标值或,标准降压的收缩压目标值,老年人或按常规门诊管理。
主要获益结局为心肌梗死、脑卒中、心衰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主要危害结局包括低血压、晕厥等备受关注的不良反应以及肾脏相关事件。
研究结果提示,强化降压有净获益,不同目标和人群有差异,心血管获益显著,需关注不良反应。
在3.2年的中位随访期间,强化降压组有5.3%的参与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而标准降压组这一比例为7.1%,强化降压与复合终点事件风险降低24%相关。
具体来看,强化降压使心血管疾病的绝对风险降低了1.73%,这一获益主要由脑卒中风险的降低驱动。此外,强化降压使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3%。
不过,强化降压也带来了不良反应风险的增加,受关注的不良反应绝对风险增加了1.82%。
同时,肾脏相关不良事件在强化降压组也更为常见,风险增加47%。
进一步分析显示,强化降压总体呈现出有利的获益-风险特征,净获益为1.14(即获益大于风险。即便考虑肾脏相关不良事件,强化降压的净获益仍为1.13。
进一步按收缩压目标分组,分析显示,收缩压目标和 mmHg的两组从强化降压中均有净获益,但程度有所不同。在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降低方面,组为1.84%, mmHg组为1.65%;净获益方面, mmHg组为0.97, mmHg组为1.27。
若仅考虑肾脏相关不良事件,组净获益为0.77, mmHg组为1.43。
亚组分析表明,强化降压的净获益在不同患者群体中存在异质性。
在心血管疾病与备受关注的不良反应对比中,年轻、有脑卒中病史、无慢性肾病、基线舒张压≥70 mmHg的患者,强化降压的净获益更大;而在心血管疾病与肾脏不良事件对比中,无糖尿病患者的净获益高于有糖尿病患者。
研究者表示,该研究是首个针对强化降压获益-风险平衡的数据汇总分析,明确了强化降压在不同血压目标和不同患者群体中均能产生净临床获益,但有差异,为指南的优化提供了关键依据。
《柳叶刀》配发的同期评述指出,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唯一具备充分全面统计效能的当代强化降压大型研究证据。自19 世纪末以来,“原发性高血压” 一直是高血压领域的核心理论,该理论认为血压升高是机体在动脉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僵硬)情况下,为维持组织灌注而产生的代偿性生理反应。基于此,学界长期担忧,尤其是将血压降至传统目标以下时,可能会打破这种代偿机制,对身体造成伤害。该研究结果颠覆这一传统认知,更催生出“Optional hypertension”这一概念。
此外,“J 型曲线” 现象是阻碍强化降压的重要顾虑之一。该观点认为,过度降低血压可能会反跳性增加部分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相对风险,甚至有观察性研究提出,治疗后血压低于 130/80 mmHg 可能带来心血管损害。该研究也彻底打破了这一顾虑,在不同亚组人群中,强化治疗仍能带来获益,均未发现强化血压控制会导致心血管疾病伤害的证据,进一步证实“血压 J 型曲线” 并非因果现象。
“Optional hypertension”这一概念主张高血压并非不可调控的“必需” 状态,而是在治疗可及的情况下,应通过早期、强化干预来控制,即对所有成年人,只要条件允许,都应尝试早期且规范的强化血压治疗。
来源:[1]BPRULE Study Group. Benefit-harm trade-offs o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versus standar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on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outcomes: 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Lancet. 2025 Aug 28.
[2]Optional hypertension: a new concept emerging from trials o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