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小麦过高的产量,和品种无关,但减产和品种有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3 16:49 2

摘要:去年麦收时节,我去豫东平原的老表家帮忙。他家种了两亩“济麦44”,头年亩产刚过千斤,今年却一下子飙到了一千三百斤。老表蹲在地头直咂嘴:“这品种真神了,去年没管好,今年多下了两遍肥,产量噌地就上去了。”隔壁地块的张大爷听了直摇头,他种的“郑麦136”去年亩产一千

去年麦收时节,我去豫东平原的老表家帮忙。他家种了两亩“济麦44”,头年亩产刚过千斤,今年却一下子飙到了一千三百斤。老表蹲在地头直咂嘴:“这品种真神了,去年没管好,今年多下了两遍肥,产量噌地就上去了。”隔壁地块的张大爷听了直摇头,他种的“郑麦136”去年亩产一千二,今年雨水勤,倒伏了一大片,最后只收了八百斤,懊恼地说:“还是品种不经折腾,要是换个抗倒的,咋也能多收点。”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很久。同样是小麦,产量往上蹿的时候,很少有人归功于品种;可一旦减产,大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这品种不行”。这里面藏着个挺有意思的规律:小麦要想创高产,品种只是个基础,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咱们怎么管;但要是遇上减产,品种的短板往往会被无限放大,成了绕不开的关键。

先说为啥高产和品种关系不大。现在市面上能推广的小麦品种,都是经过农业部门审定的,基本产量潜力差不了太多。就拿黄淮海地区来说,不管是“济麦”“郑麦”还是“鲁麦”,只要能通过审定,理论亩产都能达到一千二到一千四。可实际种出来,有的农户能摸到一千五,有的却刚过八百,这差距主要在哪儿?

关键在水肥管理。小麦从起身到拔节,是需肥的“大胃口”时期,这时候氮肥给得足不足、磷肥钾肥跟不跟得上,直接影响分蘖数量。有经验的农户都知道,拔节期一亩地追个二十斤尿素,穗数能多出来两三万;要是这时候缺了肥,就算品种再好,也难长出发达的根系和饱满的麦穗。去年老表家增产,正是因为他在拔节期补了一遍磷酸二氢钾,还趁着雨前撒了尿素,等于给小麦“加了顿营养餐”。

还有播种时机和密度。黄淮地区冬小麦,最适播期一般在10月中旬,这时候温度在15到20度,种下去能长够3到4个分蘖,抗冻又高产。要是播早了,冬天旺长,开春一冻就减产;播晚了,分蘖少,亩穗数上不去。去年有个种粮大户,用的是“矮抗58”这个老品种,就因为播期掐得准,密度控制在每亩18万基本苗,最后亩产比旁边用新品种的还高了一百斤。

再说为啥减产常常和品种有关。这不是说品种不好,而是品种的特性没跟上环境变化。比如抗倒伏能力,有的品种杆儿高,茎秆壁薄,遇上连阴雨加阵风,很容易“趴窝”。就像张大爷种的“郑麦136”,本身产量潜力不错,但茎秆弹性差,去年麦熟前下了场暴雨,一夜之间倒了一半,机器进不去,人工收割又掉粒,最后减产近四成。这时候,要是换个矮秆、茎秆粗壮的品种,比如“山农28”,损失就能小很多。

还有抗病性。小麦锈病、白粉病这些,每年发病程度不一样,要是品种不抗病,一旦遇上病害流行,就算打药也难挽回损失。前年皖北地区锈病大爆发,有些种“豫麦70”的地块,叶片黄褐一片,千粒重从45克降到35克,而旁边种“周麦27”的,因为自带抗病基因,基本没受影响。这时候,品种的抗病性就成了减产与否的关键。

其实,品种就像个“潜力股”,能不能涨起来,看的是咱们怎么“操盘”;但要是市场“变脸”(比如灾害来了),这只股抗不抗跌,就看它本身的“质地”了。咱们种小麦,选品种得先看当地的气候、土壤,比如低洼地就选耐涝的,丘陵地就选耐旱的;然后把水肥、播期这些管理跟上,才能让品种的潜力发挥出来。

说到底,种地是个精细活,别指望一个“好品种”就能一劳永逸,也别在减产时一味怪品种不行。摸清品种的脾气,管好田里的细节,才能在风调雨顺时多打粮,在灾害来时少损失。这或许就是老祖宗说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吧。

来源:魅力农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