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2025年9月7号,农历七月十六,老话说这是个“双日子”的白露节气。我昨天去赶集听到几个老农还在念叨:“白露逢双,干谷进仓。”这话听着挺顺口,可真要琢磨起来,到底是该信老祖宗留下的经验,还是相信电视上说的“厄尔尼诺可能让冬天暖和”?
今天是2025年9月7号,农历七月十六,老话说这是个“双日子”的白露节气。我昨天去赶集听到几个老农还在念叨:“白露逢双,干谷进仓。”这话听着挺顺口,可真要琢磨起来,到底是该信老祖宗留下的经验,还是相信电视上说的“厄尔尼诺可能让冬天暖和”?
要说这白露节气,按《说文解字》讲就是“露水润泽庄稼”的时候。这时候早晚温差大,露水多,但今年这个双日子的白露特别,老辈人说双日子预示着天气晴好,收庄稼晒粮食都方便。不过现在天气预报说最近雨水少,庄稼地里土都裂开了,这到底算不算好兆头呢?
咱家后院种的大葱该移栽了,按老话要“深栽葱”,把葱根埋得深点,这样葱白长得长卖相好。隔壁老王家上个月种大蒜,他非得按“寒露种蒜”的老规矩,结果气象站说这时候地温还高,容易把蒜种捂坏。最后他听我劝,推迟了五天才下种,现在蒜苗长得可壮实了。
不过说到这农谚,我昨天在村头茶馆听到两拨人吵起来了。一帮老农坚持说:“白露日头红,冬天暖烘烘”,意思是今天这大晴天说明冬天会暖和,害虫活得多,地里的庄稼麻烦大了。可有个戴眼镜的年轻技术员跳脚说:“你们别迷信老黄历!气象卫星显示西伯利亚冷空气正往南压,今年冬天说不定比去年还冷。”
要我说,这农谚不能全信也不能全不信。去年村里李叔按“白露雨打头,冬雪要堵门”的说法,提前囤了稻草盖麦子,结果冬天雪没下几场,反倒把稻草当柴火烧了。但前年王婶不信“白露逢双”,结果玉米没晒干发了霉,损失可大了。
现在最头疼的是收秋的安排。老天爷要是真暖和,地里的墒情倒是好,可虫子多得吓人,打药都不敢停。要是突然来场大雪,刚灌浆的水稻可就完了。县里农技站发了个明白纸,说今年情况特殊,建议咱农民两头准备:一边挖沟排水防涝,一边备足草帘子防冻。
说到这,想起去年跟朋友去东北打工,那边的苞米地里,收割机都带传感器测温湿度,人家农民手机上随时看卫星云图,老农谚和新科技全用上。咱们这儿还是得慢慢学,我琢磨着明年把手机气象APP和老黄历都放在床头,哪个对了算哪个。
村里新来的大学生村官前几天在广播里说:“白露逢双是好事儿,但咱得盯着气象站的数据,该浇水浇水,该防虫防虫。”这话听着实在,可还是有老人摇头:“老祖宗活了这么多年,能错?”
眼下最现实的是,我家那几亩棉花该打最后一遍农药了。按老话这时候虫子少,可最近几天夜里总听见蝉叫,这季节哪来的蝉?我寻思着还是按农药说明书来,别指着老天爷帮忙。
现在每天傍晚去田埂上遛弯,看着夕阳把云彩染得通红,心里直犯嘀咕:这算不算“日头红”?要是真来个暖冬,咱家那窖里存的红薯怕是要发芽。可要是冷得跟去年似的,刚长出来的蒜苗又得遭殃。
听说气象台下周要出详细预报,但老人们都说:“九月不冷,十月不寒。”咱得先给大棚加固骨架,备点煤球炉子,总比到时候手忙脚乱强。
这白露节气过得,就像在走钢丝,一头是几百年传下来的经验,一头是新玩意儿天天变。不过咱农民最实在,啥管用信啥,管它老黄历还是高科技,能把地种好就行。
现在就盼着天气别太反常,让咱能睡个安稳觉。至于冬天到底冷不冷,等过了霜降再说吧。
来源:温泉中浸泡的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