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的一档美食综艺舞台上,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端上一盘精心准备的湛江白切鸡,却因评委周晓燕一句“肉质偏老,不够嫩滑”被淘汰。这场看似简单的美食评判,瞬间点燃了南北饮食文化的激烈碰撞——广东网友集体“破防”,力挺“鸡有鸡味”的传统;国家级淮扬菜大
2025年9月的一档美食综艺舞台上,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端上一盘精心准备的湛江白切鸡,却因评委周晓燕一句“肉质偏老,不够嫩滑”被淘汰。这场看似简单的美食评判,瞬间点燃了南北饮食文化的激烈碰撞——广东网友集体“破防”,力挺“鸡有鸡味”的传统;国家级淮扬菜大师的评判标准则引发“不懂粤菜精髓”的质疑,那白切鸡的讲究你真的懂吗?
一、白切鸡的地道密码:从选材到火候的极致追求
广东人对白切鸡的执着,始于对食材本味的极致推崇。全进华选用自家果园散养180天的走地母鸡,正是遵循了粤菜“不时不食、不鲜不食”的传统。这类鸡以五谷杂粮为食,肌肉纤维紧实,皮下脂肪分布均匀,煮制后能形成“皮脆肉嫩、骨中带血”的标志性特征,选材上是绝对没问题的。
制作工艺上,白切鸡讲究“三起三落”的浸煮法:
初烫去腥
:将整鸡浸入90℃热水中,提拉三次使鸡腔内外温度均匀,避免表皮破裂;
低温慢熟
:转80℃温水浸煮15分钟,期间需不断翻动鸡身,确保受热均匀;
冰镇锁鲜
:捞出后立即浸入冰水,使鸡皮收缩形成脆感,肉质保持嫩滑。
蘸料是白切鸡的灵魂,广府人偏爱姜蓉+花生油的简约组合,湛江人则热衷沙姜,或者蒜蓉辣椒酱的热烈风味,但核心原则始终是“衬托而不掩盖鸡味”。
二、广府与湛江:同一道菜的地域分野
尽管同属粤菜体系,广府与湛江的白切鸡在口感上呈现出鲜明差异:
广府白切鸡
:以清远麻鸡为代表,养殖周期约160天,肉质细腻而不失嚼劲。广州“二星级”粤菜师傅冼伟文强调,广府做法追求“软硬适中”,通过精准控制浸煮时间(通常12-15分钟),使鸡肉达到“刚断生”的状态,入口鲜嫩却保留弹性。
湛江白切鸡
:选用200天以上甚至年的阉鸡或老母鸡,肉质更为厚实紧致。当地人认为,只有经过充分生长的鸡才能积累足够的“鸡味”,即便口感偏硬,也能通过长时间咀嚼释放出五谷杂粮的醇香。这种偏好与湛江作为农业大区的地域特征密切相关——散养鸡在果园中奔跑啄食,肌肉锻炼更充分,脂肪沉积更均匀。
三、文化碰撞:专业标准与地域口味的辩证法
周晓燕作为淮扬菜大师,其评判标准植根于“嫩滑多汁”的通用维度。淮扬菜以“选料严谨、刀工精细、火候考究”著称,其代表菜“水晶肴肉”便以晶莹剔透、入口即化的质感闻名。这种审美取向与粤菜“求本味、重鲜活”的理念形成有趣互补:前者追求技术层面的极致,后者强调食材本真的表达。
然而,美食的终极意义从不在于统一口味,而在于构建文化认同的桥梁。全进华在节目后发布的教学视频中,将原材料换为公鸡并亲自示范正宗做法,邀请网友“来湛江品尝”,这种开放姿态恰是饮食文化交流的正确打开方式。我不怀疑周晓燕的淮扬菜专业,也不怀疑他吃过广东正宗白切鸡,但估计真没吃过湛江的白切鸡。
四、从争议到共识:在差异中寻找美食的共通语言
这场“白切鸡之争”暴露出中国饮食文化评价体系的多元性。当我们在讨论“老”与“嫩”时,本质上是在探讨:
时间维度
:180天的养殖周期是否必要?
空间维度
:果园散养与工厂化养殖的优劣?
文化维度
:专业评判与大众口味的边界何在?
答案或许藏在粤菜“五滋六味”的哲学中——清鲜、爽嫩、滑脆、软糯、浓醇,六种口感本无高低之分,唯有在特定语境中达成平衡。而全进华坚持的“广东白切鸡是永远的神”,与周晓燕推崇的“嫩滑标准”,似乎永远不可调和。
我的建议是周晓燕真不适合点评白切鸡,正如你让广东人去四川湖南点评辣椒菜,老广们或许也能吃点辣,但广东辣和正宗的辣能相提并论吗?淮扬菜的标准自然也不能成为粤菜的标准,你认为呢?
来源:带头卖萌的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