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海青蟹把南北两派一起打懵,检测报告一出,三门和台山连夜加印广告,大连码头直接挂出“不服来啃”横幅,谁也没想到,价格表先崩了。
北海青蟹把南北两派一起打懵,检测报告一出,三门和台山连夜加印广告,大连码头直接挂出“不服来啃”横幅,谁也没想到,价格表先崩了。
三门人过去靠一句“膏多肉嫩”卖高价,广告里把蟹壳拍得油光发亮,背后是把凌晨三点捞上来的蟹立刻送进蒸汽锅,抢时间锁鲜。
台山人打“黄油蟹”招牌,把蟹黄颜色说成黄金,其实靠珠江口咸淡水混出的饵料,蟹膏更稠,味道更冲。
北方大连、秦皇岛把水温低、长得慢当卖点,咬口硬,价格跟着硬,一斤敢标三百,靠的是“冷水慢养”四个字。
北海这次冲出来,数据写得分明:甜度保持时间比三门多七分钟,纤维细度比大连低零点零三毫米,价格却只是三门六成。
三门和台山连夜降价一成,大连老板把蟹钳掰得更响,广告词改成“咬得动才是真男人”。
检测机构把蟹分成五项打分:甜度、纤维、含膏量、运输后存活、价格。
北海在运输后存活一项拿满分,因为当地渔民把蟹直接养在码头网箱,买家下单才捞,路上只走三小时。
三门和台山输在运输,蟹从海里到餐桌最快八小时,膏还在,甜味散了。
大连输在甜度,冷水蟹糖原低,咬得再响也补不回来。
数据一公开,三门连夜联系冷链公司,报价单上多写一条“全程充氧”,台山把蟹放进海水泡沫箱,打上“珠江口原水”,大连干脆推出“活蟹到家”套餐,运费加到蟹价里,算盘打得响。
北海人没做广告,只在朋友圈发一张图:一锅白粥,一只蟹,配文“本地人都不够吃”。
图片传开后,北海蟹价三天涨三成,渔民把原本卖给收购商的小蟹也留下来,自己摆摊。
三门和台山的收购商急了,跑到北海想包下网箱,被渔民一句“不卖”挡回去。
北方市场更直接,大连老板把蟹装进透明盒,直播掰钳子,弹幕刷“硬”,销量涨了两成,回头客却少,因为买回家蒸完发现甜味还是差一截。
运输问题成了新战场。
三门和台山把蟹放进十度冰水,打镇静剂,到地方再升温,存活率提高一成,甜味掉三成。
北海渔民把蟹绑紧,用湿毛巾盖头,三小时送到,甜味还在,价格不涨。
大连学北海,结果冷水蟹遇热死得快,赔了运费又赔蟹。
消费者发现,不管广告怎么吹,离开产地味道就打折,于是“本地蟹”成了新标签,三门人把蟹卖到杭州,打“三门湾直送”,台山把蟹卖到广州,打“珠江口当天捞”,大连把蟹卖到沈阳,打“渤海湾不隔夜”,价格都比本地高一倍,销量却涨不动。
价格涨得最快的是北海。
渔民把蟹分成三级,最大最肥的留本地,中等卖给外地,最小的做成蟹酱,本地餐馆把蟹粥价格从三十八涨到五十八,顾客还是排队。
三门和台山看红了眼,把原本出口日本的蟹转内销,价格标得比北海还高,结果一周卖不动,又降回原价。
大连老板把蟹钳拍成视频,配文“男人就该啃硬的”,评论区全是“嚼不动”,销量没涨,差评涨。
争论从味道变成钱包。
北海蟹价涨,本地人先吃不起,渔民把蟹卖给游客,自己吃剩下的。
三门和台山降价,收购商压价,渔民收入少一成。
大连蟹价高,买的人少,老板把蟹存进冷库,等过年再卖,利息和电费一算,亏得更多。
消费者发现,不管哪里的蟹,只要离开产地,味道都打折,价格却翻倍,于是“吃本地”成了新口号,可内陆人吃不到,只能看直播流口水。
榜单把北海推上第一,三门和台山不服,大连更不服,可数据摆在那里,甜度、纤维、价格、运输后存活,北海全赢。
广告打得再响,也补不上运输掉的味道,产地再硬,也挡不住价格涨得比工资快。
争论到最后,变成一句话:谁掏钱谁说了算。
北海蟹再好吃,运到外地也打折,三门蟹再嫩,离开三门湾也掉味,大连蟹再硬,嚼不动也白搭。
榜单第一真能当饭吃?
来源:崖顶静赏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