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淘宝开网店,在十几年前可是很多普通人发财的门路,但如今还是吗?以后还挣不挣钱?
大家好!
今天是大J职介所,别忘了二条是讲给孩子们听的职业故事哟~
文|大J职介所
图|受访者提供
今年36岁的阿建,是一家开了13年的淘宝水果网店的老板。
在淘宝开网店,在十几年前可是很多普通人发财的门路,但如今还是吗?以后还挣不挣钱?
电话那头,云南人阿建努力把普通话调到标准,略带点羞涩的语气说:
“收入嘛,能比我当公务员、老师的同学们赚得多一点,当然,也要更辛苦一些,也是慢慢熬了好多年才有的。”
这么厉害吗?我有点不太相信,因为他这个网店实在太朴素了。
商品寥寥无几,多的时候挂着三四款水果,少的时候,一个商品都没有。
他只卖云南蒙自当地的时令水果,当下这个季节有什么水果好就卖什么,没有就等着。
这在竞争激烈的电商圈里,并不多见。毕竟,没销量会拉低店铺评分,甚至让店铺“消失”在搜索结果里。
阿建的小店
“你不担心这样没客人吗?”我忍不住追问。
这时,阿建收起羞涩,甚至略带骄傲地告诉我——“没事的,等9月份,我们蒙自的大石榴上市,客人们就都回来了。”
阿建定居的蒙自,位于云南东南部,那里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水果产量高,品质好。
“尤其是9月上市的甜软籽石榴,只能在我们蒙自周边几个县生长,连昆明都种不出同等的风味。”他自豪地补充了一句。
这样一家含老板本人也只有三个员工的小店,开了13年,每年卖出3万多箱的水果,好评率99.7%,一年3000多回头客,养活了阿建一家三口,还有当地的几十家果农。
我要赶在他9月丰收季,他“失联”之前,好好聊聊,开一家水果网店这件事。
石榴树
01从没想离开大山的年轻人
—
加上阿建微信,点开他的头像,就让人感觉就是——啊~他卖的水果肯定好吃吧!
照片上,他站在果树间,皮肤晒得黝黑,双手捧着相机给果树拍照,俨然是一个吸收着阳光雨露,脚踩大地,继承家族果园的样子。
完全没想到,2012年本科毕业的阿建,学的竟是当时炙手可热的计算机专业。
那几年,北上广深的年轻人正被“高薪”“风口”“大厂梦”吸引,他的父母也希望好不容易读到大学的他,找个“稳活”——去考公或考编,这对世代都是农民的阿建家,可是件大事。
阿建自己呢,却没有嗅到一丝“风口”的气息,他说,“我对办公室啊、敲代码这些事儿都没啥热情,倒是被卖水果的同学开的店吸引了。”
大四那年,在帮同学的水果店打包石榴时,他意外发现,一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个小网店,一天竟能卖出一两百箱,每箱利润能有二三十元,也就是一天能赚两三千?”
大四时看到的招工海报
“我不是被‘赚快钱’打动的,”他顿了顿,像在拣选最准确的词,“我是觉得,这事情适合我,付出力气就能收到的回报,就是我想要的工作。
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是大四最后一学期的一堂职业规划课。
老师让同学们闭眼想象未来10年的工作场景,阿建闭上双眼,脑海里浮现的,竟然全是自己打包石榴的画面——那一瞬间的画面,比任何理性的利弊分析都更加直抵他内心。
于是,毕业后,一天工作都没找过的阿建,决定也开一家小店,自己当起老板。
02
—
开网店当老板,启动成本不高。
2012年,阿建掏了2000块——1000给淘宝作保证金,另外1000块作为本金,找周边的果农进货,只卖蒙自大石榴,小店就这么开张了。
很多像他这样的网店初期,都是单打独斗,一人抗下选果、质检、客服、拍摄、上新、打包、发货,售前售后客服等工作。
对这些琐碎的工作,他大多想不起细节了,但开店第一周迎来的第一单生意,他还很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单发往上海、108元一箱、六公斤包邮的蒙自大石榴,走的是中通快递,赚了几十块,有了第一个好评;
11年前的仓库
那之后,订单就这样慢慢来了。第二单、第三单……像山涧的溪流,细小却持续。多的时候一天十几箱,少的时候只有两三箱,但一些没有水果可卖的月份,收入几乎为零。
没有太多养家压力的他,却不太着急,只想着“能卖出一单是一单,服务好一个客户算一个,不忙的时候和同学打打球……”他笑着回忆着,语气里仍带着一丝轻松。
转机发生在2013年,水果电商迎来爆发。
高端水果突然成了网购新宠,网民习惯了买一些菜市场买不到的水果,自己吃,也拿当礼品。
阿建的小店也从每天几十单,一下子冲到近300+单,这是无数创业者梦寐以求的“爆单”,但随着市场上的卖家也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网店的流量规则也越来越扑朔迷离,很多小店,都会通过买流量、多上链接、搞预售、扩大规模,从此大赚一笔。
但自嘲有点“笨拙”的阿建,并没有扩张品类去卖其他地区的热门水果,也没有借钱去砸广告买流量,只是小心翼翼地,在石榴之外,尝试性地增加了几种他亲自验证过、品质好的云南水果——比如,枇杷、苹果、蓝莓;
他请了一位会计、一位仓管,丰收季时再请几个当地人当临时工;
“不是我不想赚钱,只是我自己清楚,产量是土地定的,硬接超过能力的订单,品质必然会下降。”他说得很干脆,“伤害了信任我的人,其实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这个“保守”的老板,比谁都清楚,流量可能会突然没有,而能留下来的,只会是因为品质而认可他的客人。
客人送他自己做的特产
生意稳定之后,现在他典型的一天是这样安排的:
早晨8点,到仓库安排当天的打包规格和数量,同步处理订单与客服;
下午5点,快递车准时上门,他与工人一起装箱发货;
2021年的仓库
傍晚,合作农户送来新摘的果子,他再亲自筛选第二天要发出的果品。
选果,是阿建除客服外最看重、也最耗时的工作内容。合作的农户常开玩笑说他“选果像挑媳妇”,却也因他出价公道、尊重农人,大家都愿意把最好的果子留给他。
选果工作通常持续到晚上九点,结束后他便关仓休息。如此周而复始,直到第二年春天旺季结束。
之后,便是他陪伴家人、听听书的悠闲时光。
如今,这家开了13年的小店,依然忙碌,没有时间研究直播、也不做促销、更不参与低价竞争的“朴素”小店,没有被流量冲走,还依然保持着每天稳定发出几百单的节奏。
问起秘诀,他给出的答案简单到近乎“过时”:
“就是品质稳住,然后等。等那些吃惯了好味道的客人回来。”
他相信,好生意和好果子一样,需要时间生长。
现在,一到丰收季,他往微信朋友圈发一发图片,老顾客们都会准时来回购,老客户再转介绍新客户,有一些客户竟然累积买了六万多……
守在小地方,默默卖水果,这种日子无疑是充满不确定的,日常也是重复辛苦的,当被问及未来的打算,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时,阿建的话又格外打动人,他说:
我未来应该还是一样卖水果。
我这工作其实和大多数工作一样,既不伟大,也不卑微,就是能让家人有安稳的生活,孩子能在身边长大,老人能安心养老,客人吃到健康好吃的水果,也可以为当地农户的果子打开销路,我已经很满足了。
03
差评,也可以是一段生意的开始
—
对网店来说,最大的打击就是遇上差评。
尤其是这种一年只靠着那几款水果过日子和发工资的小店,两千条好评有时候抵不上一句差评,甚至会因为一条差评,导致当季的水果全部出现滞销。
虽然可以先下架,但之前积累的好评也会全部归零,影响到整个店铺的流量,还要从头开始积累好评。
水果又是所有网购品类中最容易出现售后问题的商品之一。运输损耗、口感差异、甚至天气影响,都可能成为差评的理由。
开店十三年,阿建每年仍会碰到三四个差评。他说,这已经算很少的了。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年石榴季,打包的工人没留意,一颗石榴里藏了一窝蚂蚁。一位女顾客收到后刚掰开果子,蚂蚁就爬了出来,她在后台连续发来大段语音,语气激动,几乎崩溃。
阿建立刻打电话去道歉。没想到,电话那头传来哽咽的声音。那一刻他突然明白,蚂蚁不过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或许正经历着更难的事。
他没有急着解释流程或推脱责任,只是轻声说:“您别怕,蚂蚁没毒,我们在地里常常见到,一捏就没了。实在对不起,我重新给您发一箱。”
他当天就补发了一箱石榴,没再多说什么。
后来,这个顾客成了他最忠实的客户之一。十几年下来,累计在他这儿买了一万多元的水果。
真没想到,差评,反而成了一段信任的开始。
慢慢地,阿建摸索出一套处理差评的方法:
第一步:第一时间亲自联系客户,摆脱客服话术,真诚沟通,先听对方说,情绪安抚好了,再谈补偿;
第二步:按实际情况给予补偿。有时是全退,有时是补发,绝不扯皮;
第三步:若联系不上,就照原地址再发一箱果子,附上一张手写纸条:“您好,还是想请您再尝一次。不满意没关系,算我请您。”
他还会紧紧抓住平台那15天的申诉期,尽可能去和顾客化解误会。
如果尽了全力仍无法挽回,他就在差评下面郑重回复:“货已重发/钱已退。抱歉给您不好的体验。”
这不是给那个顾客看的,是给后来的人看的——他要让犹豫的人知道,这家店会负责到底。
“那你遇到过纯粹找麻烦、敲诈的吗?”我又问他。
他想了想,憨厚地笑了:“还真的很少,这世上,还是好人多。”
曾经有一位老客买了八箱枇杷,收货后却说不好吃,要求全退。阿建什么也没问,直接退了款。
没想到几天后,对方又悄悄把钱退了回来,还留言说:“其实只有一颗坏了,其他都很好。”
果然,一讲起顾客,他就眼里有光。
他说,在后台,他窥见了太多人真实的生活:
有人把他家的果核种在花盆里,发了芽还拍照给他看;
他记得很多老客的地址和喜好,看到有人超预算买水果,会主动劝他:“这次少买点,吃完再说。”
遇到让人心烦的事情时,他会这样排解自己:
他说,“我和对方也就几箱水果钱的关系,都能解决,不要陷进情绪去。问题出现就解决问题,然后马上去发下一单快递。”
这个皮肤黝黑、语气朴实,说自己其实也不懂什么生意,也没啥领导力,“躲”在边城小镇卖水果的年轻人,好像让我学到了一堂宝贵的经营课:
最高级的“危机公关”,是真诚;最长久的经营之道,是人心。
做四五月份的事,
八九月自有答案”
—
开生鲜网店,既要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也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
“有没有那么一刻,真的觉得太苦了,甚至后悔入错行?”我问阿建。
他诚实地坦白:那肯定有的,而且有很多次。
有一年,石榴收购价疯涨,不少小老板连夜“跑路”躲债;
还有一年枇杷几乎绝收,他因品质不达标毅然全部下架,收入骤减;
更不用说日常的艰辛——亲手选果、搬箱装车,尤其在八月预备石榴季,酷热之下汗如雨下,仿佛“脱一层皮”。
然而真正让他焦虑的,其实是更长远的隐忧。
“很多年轻人都干不动农业了,果农也在老去,年轻人吃不了苦也等不起:一棵树种下去要七八年才挂果,期间要防霜冻、防虫害,还得看天吃饭,说不定过几年就收不到好的水果了……”
比起投入精力去参加电商大战,他觉得把根扎得更深,才能走得更远,他透露了自己未来几年的关键计划:租土地种果树。
明年起,他要承包土地,雇专业的农人种植核心品种。“虽然成本飙升,但再不做,十年后可能就吃不到正宗蒙自石榴了。”
所以,对于建不建议大家入行生鲜电商,他坦诚地表示,“真的很难做了。除非你有极大的热爱和耐心,还有清晰的思路。
如果真的选择做这行,就找准信你的那批人,用心服务好他们,时间会给你回报。
卖家与客人之间从来是一种双向选择。
迷茫的时候,他始终相信:做好眼前的事情,时间就会给你答案。
就像他朋友圈写的那句:
“你看果树,四月开花时,根本不知道秋天能结几颗果。但农人该剪枝剪枝,该施肥施肥……”
此时已是9月初,云南蒙自的石榴在枝头默默积蓄最后的糖分,阿建的朋友圈,依然静悄悄……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读阿建的故事,我有很多深深的共鸣。今年是我做公众号的11年了,过去的五年里,我几乎每年都会收到几十次的建议告诉我,图文不行了,公众号没落了,尤其你写的那么长的文字没人看了。
但我也和阿建一样,我始终相信,把自己真心热爱的事情做好,接下来就是交给时间。这个世上我们能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毕竟“别人”都有人做了。
另外还要唠叨一句,今天的二条(发文的第二篇),是讲给孩子们的职业故事,有录音放给孩子们听。别忘了哟~
如果你想看更多职业介绍,可以点击文章开头#大J职介所,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职业,
来源:大J小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