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脏水果”第一名居然是…小心一口就中招!很多上海人夏天爱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3 02:05 2

摘要:天气一热,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排排色彩诱人的果切摊——西瓜、哈密瓜、菠萝、火龙果……切得整整齐齐、放在透明小盒冰镇着,酸甜清凉,简直让人无法抵挡。小陈就特别爱买,一到下班高峰人流涌动,果切摊前更是排起长龙。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天气一热,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排排色彩诱人的果切摊——西瓜、哈密瓜、菠萝、火龙果……切得整整齐齐、放在透明小盒冰镇着,酸甜清凉,简直让人无法抵挡。小陈就特别爱买,一到下班高峰人流涌动,果切摊前更是排起长龙。

她时常调侃说是不是夏天的舒适全靠一盒冰镇水果来“拯救”。可最近朋友圈突然炸开了锅,几个人聚在一起,刚吃完果切,第二天肚子就开始“造反”,甚至跑医院输液。家里长辈还反复叮嘱:水果不能这么吃,小心吃坏肚子!

到底“果切”为啥被称为“最脏水果”?夏天小心一口就中招,真的没有危言耸听。很多隐藏的健康隐患其实只是你没看见。到底哪些风险最容易被忽视?怎么做才能既满足嘴巴,又保证健康?

下面这些细节,几乎决定了你是否会因果切“中招”,尤其第3点很多人都会漏掉。

果切之所以被多家权威媒体和医学专家反复警示,和它的高卫生隐患直接挂钩。看似新鲜、漂亮的一小盒,究竟有哪些问题?

隐患一:腐烂霉变“以次充好”

很多商贩为了节省成本,会把看似不新鲜甚至出现腐烂的水果切掉坏的地方,剩下的部分制成果切售卖。可你知道吗,水果“烂掉”的某一小块,只是表面现象。被真菌污染的水果,即便切掉坏块,其实整只水果的微生物数量和真菌毒素水平普遍严重超标。实验室抽检苹果、葡萄、桃等多种水果,“表面看上去没事”的部分,检测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种霉菌等有害菌群,远超安全标准。

这些细菌会引发急性腹泻、胃肠炎、甚至中毒。食用被黄曲霉毒素等污染过的水果,还有致癌、肝损伤等更严重的健康危害。

隐患二:清洗和切割工具“二次污染”

路边摊营业高峰期、卫生条件有限,商贩切水果的刀具和砧板经常反复使用,只用抹布随便擦,就继续切下一块。这些器具本身滋生的细菌和病毒极容易“搬家”到新鲜果肉上。哈佛大学研究证实:刀具、砧板等切水果器具的菌落数能达到生活用具的10倍以上。如果商贩没做到洗手、戴手套、防止交叉污染,水果切开后很快就成了细菌培养皿

隐患三:贮藏环境和时间致细菌快速繁殖

南方夏季高温潮湿,一旦水果被切开暴露在环境中,细菌繁殖的速度令人咋舌。权威食品安全期刊数据显示:25℃条件下,鲜切水果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大量繁殖最快可在半小时内翻4倍。摆在摊上的果切往往时间不明,很容易“过夜”再售卖,这也是不少人吃完果切第二天腹泻的主要元凶。

隐患四:手和手机成为无形污染源

很多人在切水果的时候还会玩手机。调研显示,手机屏幕表面常年附着沙门氏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等几十种细菌。如果没彻底清洗双手,或手机沾手后再切水果,细菌容易通过果切间接进入肠道,导致肠胃不适或感染。

隐患五:露天摆放,风险暴增

无论是灰尘、苍蝇、飞沫还是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通通能落到果切表面。加之流动摊位普遍没有冷链,温度一升高,果肉表面就成了“温床”,肠道致病菌传播风险成倍增加。

上海疾控部门曾专项检测市区内果切摊,逾六成果切存在微生物污染超标问题。其中腐烂、变色、湿黏感明显的果切,细菌指标远高于国家标准。

一项发表于《食源性病原体与疾病》的研究对比了哈密瓜、西瓜、芒果等7种新鲜水果不同温度下细菌生长趋势,发现: - 5℃冷藏环境下,细菌指数变化不大 - 在25℃环境放置6小时,果切样品中的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数量最多“飙升4倍” - 尤其西瓜、哈密瓜、木瓜切开后受污染最显著

据华山医院消化科门诊反馈,每年夏季因吃果切、腹泻中毒前来就诊的患者人数持续上升,以儿童、老人及肠胃本身偏弱的人居多,一些重症病例甚至伴有脱水和高热。

还有一种情况容易“陷坑”:街边果切摊的水果,多为难以保存的新鲜瓜果,比如香瓜、西瓜本就水分很高,被切开几小时后,果肉里的“糖分”就是细菌迅速生长的温床。很多上海人习惯买果切当宵夜、早点,实际就是误把健康隐患“端上餐桌”。

虽然果切方便解暑,但健康安全绝对不能忽略。怎么办才既能吃得尽兴,又不担风险?这4点要牢牢记住:

看环境选店铺
选择正规超市或有冷藏、卫生透明的品牌水果店购买果切。不买无证摊贩果切,尤其天气闷热时,露天水果摊坚决说再见。

现买现切最安全
强烈建议“能现切就不买现成”。水果现切后立即食用,细菌还来不及滋生,大大降低肠胃感染的概率。

挑选新鲜完整、不买下脚料
好的果切色泽新鲜、无黏液、果肉无变色、闻上去无异常味道。若发现果肉发黏、软塌、有异味,坚决别贪便宜。

回家可再冲洗,冰箱低温保存
买回家的果切可在流水下冲洗一遍,冰箱4℃以下冷藏,尽量3小时内吃完。剩余的绝不第二天再吃。

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孕妇、儿童、老人,更要慎重。肚子敏感、肠胃功能弱者,夏天还是少吃或杜绝街边的果切。

健康,其实就藏在每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里。一举一动的细节,可能就是避免中招的关键。别为了图一时方便,吃下本可避免的健康风险。建议日常生活中还是多选完整水果自己现切,放心又安心。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切果蔬》(GB 31621-2014)
3. Liu, et al. (2017). Growth of Salmonella and E. coli on fresh-cut melon and other fruits. Foodborne Pathogens and Disease.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物中毒预防知识手册》
5.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果切水果卫生抽检报告

来源:番茄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