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是奉献还是抢功?图书馆到底是谁建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08:29 2

摘要:这本书是豆瓣2024年度图书No.1,目前的豆瓣数据显示,2.8万人读过,2.6万人评分,绝大多数人打了五星,一开始9.1分,目前8.8分。

图书馆到底是谁建的?

这本书是豆瓣2024年度图书No.1,目前的豆瓣数据显示,2.8万人读过,2.6万人评分,绝大多数人打了五星,一开始9.1分,目前8.8分。

书名叫《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封面右下方加了个红色圆圈,非常醒目,里面的文字是“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一个公共选书人的理想与现实”。

上半部分是《在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挂职当副局长那些事》,下半部分是《图书馆读者志愿者和作者的文化圈朋友们》。

一、悲情英雄女主角

如果把这本书看成一部小说,这就是一个很俗套的傻白甜新人“勇闯”职场的故事。

结构很严密:挂职—建图书馆—编书目—打掉“馆配书”—图书馆开馆—第二次编书目—对抗“某领导”。

1、制造对立显人设,高校和机关单位非得分个高低?

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有来到一个陌生环境的经验,处理新旧环境的不同是第一课。

林黛玉初到贾府,发现很多生活习惯跟林家不一样,她默默按贾府的习惯来。由此也可以推测,当年贾敏到了林家,必然也发现两家有很多差异,她也选择适应。林黛玉够清高(非贬义)了吧?她没有对这种不同做出价值判断,非得说林家就是清高的书香门第,贾家就是规矩多。

清高(非褒义)的作者不一样,她处处强调新旧环境的差异,明里暗里说新环境有问题,她绝不屈尊俯就、“同流合污”。

她跟贾敏、林黛玉比,如何呢——我并不是说只有适应环境这一个选项。

高校和机关单位当然不一样,但都在西安,工作人员都拿国家工资,差异绝不会大到作者描述的那样,高校是世外桃源,文旅局是“龙潭虎穴”。

作者为了拉踩,把自己描述得像外星人,看什么都震惊,显得很做作。

比如副局长要批示文件,偶尔有临时会议,大家都按时参会,开会有会议流程,开会时后一个发言的要照顾前一个发言的……

这都日常工作和正常的社交礼仪吧。了解机关单位工作日常的人确实不多,但高校很多人都待过,职场经历很多人都有。

她是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这学校没有上述那些内容,还“大量时间自主安排,一个月只开一次会”。

还有个很奇怪的事:

学生见了我,扑过来摇我,连老师都不叫,直接叫:“素秋素秋!”

我学生常常叫我素秋,这里没有人叫我素秋……

阅读理解题来了,请问她说的是某一个还是某一群?还是所有学生?只看原文,应该是说某一个,但让读者以为是所有。这是作者玩的一个以偏概全“小巧思。

我见识少,目前没见过这样的师生关系。另外这说明她的专业方向跟中国古代没关系。

后文写一个清华的老师论文被拒,作者说“她刚从国外回来,没有人脉”。文本之外,她接受采访时,也说自己完不成论文,年底会扣钱,她接受这个结果。这就是她描绘的“世外桃源”?

一边立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人设,一边又要踩着别人抬高自己,就很诡异。

作者去仓库搬书,穿的白色卷毛大衣——她的宣传照片也有这张,袖口被蹭得发黄。但凡有点生活经验,谁会穿白色衣服干体力活?

2、为作者需要而存在的“反派”

这本书有三大反派:“馆配书”“某领导”,以及他们背后不能说的“终极反派”。

功能都是帮助女主塑造她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悲情英雄形象。

“馆配书”,目前通过网络搜索找不到明确定义,AI采用了这位作者的说法:馆配书是图书馆通过图书供应商(馆配商)批量采购的图书,通常包含滞销书籍、库存积压书及自费出版书籍(书中又称为“三流书”,采访中说是“垃圾书”)。

问题是,作者有什么资格定义“三流书”?凭她是文学博士?图书馆的挂职主管领导?书有问题,更应该指责的不应该是背后的馆配商、出版商吗?

矛盾的是,她在书里不止一次夸中图网这个馆配商,而中图网的特点就是杂牌书、滞销书多。“抵制馆配书”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倒是不抵制馆配商,就好比抵制日货却不抵制日军,这个逻辑就很神奇。

结尾,第二次书目完成,忽然蹦出来一个“中间人”到图书馆放狠话,说“某领导”要把这个书目砍掉。我把“书目保卫战”那部分看了三遍,也没有发现这个领导真实存在的痕迹。对这个中间人的真实性都产生了怀疑。如果确实有这么个人,他说的话是否可信?怎么证明他的话可信?

不重要。

作者需要大BOSS,它就存在。一句“有什么对我来就好”,悲情英雄形象是立住了。她暗示自己受了委屈,跟人说着说着眼眶红了,把眼泪憋回去了——想杠一下,一个人是怎么做到一边跟别人说话,一边还能看见自己眼眶红了的?对面摆了个大镜子吗?

后记里,她再去图书馆,发现架子上都是她选的书。更让我怀疑大BOSS是否真实存在了。

二、作者的写作技法和读者的思维盲区

这本书说是非虚构作品,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有点像“口述历史”。从逻辑上讲,当事人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部真相,转述一遍后,真相含量只会更低。

一个常识是:把一个真实事件拆解成N个小部分,每一个小部分都是真实的,作者哪怕只说1%,还是真实的,但不是全部的真实。典型例子是盲人摸象。

别人问作者写作技巧,她说第一个学习对象是《项羽本纪》,还说这个高峰学起来很难。我倒觉得,“详略得当”是学会了。

另一个技法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这让读者很自然地相信“我”说的一切,更难跳出跟着故事讲述者走的思维盲区。

我读过一个悬疑推理小说,采用凶手的视角讲故事,讲的过程中他肯定不会说自己是坏人。我很佩服作者这种巧思。因为写作目的和文本体量的需要,这种巧思放在非虚构写作中也很有必要。

古今中外无数写作技巧精湛的作者都玩过这个魔法,把读者耍得团团转(非贬义)。

不能消耗读者的信任,我想这是非虚构作品应该遵守的重要原则。

《图书馆》想让读者当真人真事看,又附加了作者强烈的价值取向和情绪宣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部分读者跟作者“同仇敌忾”,对书中反派只有反感,而一部分读者意识到不对劲,会对作者产生反感。

我们读书是为了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不是为了对谁产生反感。

三、“个人英雄主义”叙事与“公共选书人”

同一件事采用不同的视角,经常会看到截然不同的故事。在作者笔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追求理想的故事。

在我眼中,这分明是抢功、背刺。

作者总觉得自己天下第一,他人全是辣鸡。她跟别人不同,肯定是别人不对,工作上的一些规则她不想遵守,肯定是规则不合理。工作干不好,肯定是工作有问题。

她只能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没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只看表面现象,想不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者不愿意去想。

1、图书馆到底是谁建的?

首先明确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客观事实:碑林区图书馆到底是谁建的?钱从哪来?地从哪来?人从哪来?

这本书豆瓣简介写作者【主导】建的,很多读者都说作者建的,读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作者的“转移焦点”笔法功不可没。

她非常善于把自己的问题转化为别人的问题。自己犯小错,是“稀里糊涂闹笑话”,犯大错,那是揭露所谓的黑暗面。

典型例子就是在“民间”公众号宣传图书馆开馆事件。

这一章标题叫“个人英雄主义”——是她干了这件事后别人对她的批评,很有阴阳怪气和泄私愤的味道。

她说机关单位的宣传文章都是“八股”,她写的才叫“给群众看的”宣传文章,她的文章不能在官方公众号发表,就发民间公众号上。

她找的那个公众号2024年8月被封了,被封前发布了一篇文章叫《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当时影响非常大,后来官方指出部分描述与实际不符。

那篇文章标题叫《花了半年时间,我们在西安市中心建了一座不网红的图书馆》,现在能搜到转载版,通篇都是拉踩所有人抬高自己:

你们选的地址不行,我忍;你们弄的书目不过关,我弄;我请著名书法家题词,请人来弹古琴,还要跟装修队掰头……为了建这个图书馆,我有一天都没吃晚饭,晚上也睡不好,馆长还送我一颗安眠药。

最后一句话才是正题:

某年某月某日碑林区图书馆开馆,欢迎大家前来。

她真的太委屈了,都这么拼了,文章数据这么好,得到的居然不是表扬而是批评?她把挨批道歉写得非常详细,最耿耿于怀的是那句“会葬送你的政治生命和学术生命!”

这件事发生在2021年,书出版是2024年,两年过去,她在书里还愤愤不平唱高调,各种活动里也一直说这件事。

她很懂得舆论战的精髓,把“人民群众”绑上战车:

我处处想做一点有新意的事情,但是却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反正,我给群众买的书已全部上架,我预告开馆的文章已经散播开来,我要做的事情都做好了。抵制馆配,为人民买书,这错了吗?

当年打砸日系车,也说抵制日货,他们还说是为了国家民族呢。

她的错误就这样转化成了她“一心为民”,别人嫉贤妒能、领导官僚主义、体制内不正常。

书法家、古琴演奏家是看她的面子还是碑林区政府的面子?图书馆是她的吗?建图书馆的只有她一个人吗?她写这篇文章发在别的公众号上,经过一起建设图书馆的同事们同意了吗?民间公众号发布图书馆开馆这样的官方信息,经过官方授权吗?她跟局长说过这事吗?对外宣传这类重大决策经过领导班子讨论同意吗?……

一个敢写,一个敢发,双方都为了流量不顾其他。

“上级对我们要求不高:别出事就行”,她心里很不以为然——这也说明上级的无奈了,“别出事”是最低要求,最高要求是高标准的工作质效。

她搞出来的事,谁承担后果?

上千万的经费不是她过家家的玩具。底层打工牛马不仅要帮她擦屁股,还要被她讽刺,比如舆情监测部门。

这个事都让我怀疑,央视记者是不是她通过她的朋友找来的。佐证是铺天盖地的“公共选书人”的营销,还有图书馆馆长小宁并不想在央视记者的镜头里说什么。

建图书馆总不能把法人落下,于是作者把40+的正科级干部小宁塑造成了畏首畏尾的拖后腿角色,说她学历不高、专业不算对口、平时没有阅读习惯,担心她不能胜任。

还得作者力挽狂澜:

我得多帮她一点,这是我们两个人的图书馆。

副局长帮下属单位编目。

微信读书版附了一条读者评价也很能说明问题:平时总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面对央视的镜头痛哭流涕的宁馆(她太可爱了,她是这本书里我最最喜欢的一个人!)

琢磨一下工作细节:花几百万建馆、买书要不要上会?议题谁写的?要不要跟企业对接、拟合同签合同?要不要请法律部门同事审核合同?建馆、装修的方案谁写的?验收的手续谁在办?找领导签字、去财务报账的是作者吗……作者明显没在财务遇挫过,不然还有更多“写作素材”。

这些琐碎的工作可能是谁在做?要么是小宁,要么是小宁的下属。

换个视角看小宁,会发现她非常聪明。一直在努力适应不靠谱上司的喜好。她喜欢编书目、买书,小宁就说自己不懂,不沾手;她要接受央视采访“揭盖子”,小宁只是哭,避免自己背锅;她就是要大排场、好名声,小宁尽量给她面子。

不管是机关单位还是国企私企,一项工作通常都是团队合作完成的,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非常有限,所以职场特别强调“团队协作”。在团队协作中,看见、认可别人的工作也很重要。

比如作者这本书,多少人的工作是以它为中心?怎么作者突然就懂得感谢这感谢那,不说这本书是她一个人写的,别人都这不懂那不行了?作者的“不谙世事”也挺懂“精确地进行度量、增添、分配”嘛。

一个人能建一座图书馆,出本书居然有个团队,这是什么奇观?

2、工作表现

我不知道在西安副处级的副局是什么概念,我只知道,这是区级委办局的高层领导,小县城的县委书记是正处级,副县长跟她一个级别。

她把自己犯的大错小错调侃为“糊涂”“出洋相”,读者往往会心一笑,原来她跟我们一样嘛。

但一想到她这个位置的重要性,我只觉得离谱,她对工作没用心过,非常不负责任。

会议地点在市委,她跑去市政府;有区长的会,她不遮掩地玩手机,被区长看见;人大常委会,她不是人大代表也举手参加表决;连岗位职责都没搞清楚,就提出各种工作建议;参加党建活动,需要她带领宣誓,她忘带身份证进不去门,说“我是领导让我进去”;装修完发现没有消防通道……

一再犯错,说明她知道自己会被包容,有人给她擦屁股,这不又跟前面对机关单位各种黑暗描述矛盾了吗?

区长参会,一般来说不会是什么小会小事。再说她当老师的,不应该更明白台上讲话台下光明正大玩手机有多不尊重人?一个常识:开会玩手机的前提是不被抓包。

人大代表是什么概念?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政策法规都是他们举手表决的,而且她说的那次会议,看起来像区级“两会”,这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她还理直气壮说“没闹清楚工作岗位和社区的关系。街道是什么?社区是什么?哪一级别更高?文旅局能管社区吗?”就算以前生活在火星,到了这个位置上,不懂的是不是可以去学?

她也明白为什么要有桌牌顺序,人家教过她,她不学,每次摆桌牌都要把办公室主任薅过来。

市里遴选节目参加七一汇演,她指定的节目被拒,因为“不在规定的二百首党建曲目中”。她“试图沟通,上级不予通融”,她可真委屈。其他人都在这200首里面选的,就她不?凭什么?要么是她没看通知要求,要么是看了不当回事。

按级别给她分配了拉人打疫苗的任务,她说“想成为没有任何职务的平民”——挂职不是自己报的名吗?承担责任的时候想做平民了?享受好处时怎么没想到做平民?

她觉得好玩的事情才有兴趣干,比如拿着公款买书,结账的时候说“这工作真是金不换,下次我还想来。”

她是非专业人士,画抽象墙绘效果图给乙方,看着人家刷墙她觉得好玩,也去刷,成果当然能想象,挽尊说“笔触不算灵动,但比大白墙好”。这次不说谁的锅了。

她感兴趣的工作也没干好,但营销得好。挂职一年,重点工作就两件:建图书馆,编书目。

所谓“政绩”是她踩着所有人抬高自己吹来的,而且有图书馆相关专业人士从专业角度批评她不专业。

2020-2021,她除了拉人打疫苗,没怎么参与那时候对体制内工作人员来说最重要的防疫工作;五一假期她像普通人一样享受了完整的假期;她没写周末节假日值班,没写加班,那就是没有;重大活动正需要人手,局长问她能不能延期,她拒绝了。

工作单位离家两公里,还是一般人进不去的历史遗址(清代初期的川陕总督行署和民国时期的陕西省议会、国民党省党部),起步是副局,工作清闲,这份工作不知道完胜多少打工人了(我很酸)。

在其位谋其政,坐什么位置负什么责任,她没有这个意识。

3、“博士的我在体制内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豆瓣有人认为前半部分应该是这个标题。不食人间烟火的作者,在什么场合没受到尊重以至于受了委屈,小账记得清清楚楚。

别人没跟她打招呼,她记一笔:

我懂了,我是“临时”的副局长,一年后就要离开。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和几个新来的同事最经常聊的话题就是遇到某领导一定要打招呼,不然TA会记住你。

被工会某领导当成普通科员“误骂”,“训斥我组织不到位,场面不够好看”,记一笔:

她很擅长把笑容和声调放在带刻度的容器里,面对上下级,精确地进行度量、增添、分配。

骂、训斥、批评、指出不足,程度是不一样的,措辞很微妙。

这反倒让我怀疑,是不是有可能,对方的批评真的在点上,她无可掩饰。这样一来,重点不再是她有没有工作失误,而是对方看人下菜碟,作者替科员挨骂。

文化馆副馆长大闹文旅局,作者吃瓜看戏之余,还不忘立人设、卖人情。说自己给她争取过,只是因为挂职,说话不够有分量。

不知道相关人士看了这部分什么感想,这个锅又扣给了谁。

(未完待续)

作者:转蓬飘飘

来源:猴格大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