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一提到“演讲”两个字,心里就发怵:要么提前一周就开始失眠,反复背稿子却越背越乱;要么站上台就大脑空白,明明准备好的话全忘了,只能盯着PPT念;还有人更无奈,讲完后问听众“我刚才说啥了”,大家都摇摇头说“没太记住”。
很多人一提到“演讲”两个字,心里就发怵:要么提前一周就开始失眠,反复背稿子却越背越乱;要么站上台就大脑空白,明明准备好的话全忘了,只能盯着PPT念;还有人更无奈,讲完后问听众“我刚才说啥了”,大家都摇摇头说“没太记住”。
但其实,演讲真不是主持人、CEO的专属技能。《演讲的力量》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是TED演讲的创始人,他干了20多年演讲行业,见过上万场演讲,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普通人只要找对方法,也能讲出让人记住、让人愿意听的话。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拆解这本书,再结合几个真实案例,把里面的精髓全给你讲透,听完你就知道,原来演讲没那么难。
先给大家讲个印象特别深的故事。有个叫苏珊·凯恩的作家,性格特别内向,平时跟人说话都要鼓足勇气,更别说上台演讲了。她当时要去TED讲“内向性格的力量”,这是她第一次面对这么多观众,上台前紧张到声音发颤,手都在抖。
最开始,她准备的稿子全是专业内容,比如“内向型人格的心理特征”“社会对内向者的偏见数据”,试讲的时候,台下的人要么低头玩手机,要么眼神游离,没人有反应。苏珊特别沮丧,觉得自己肯定搞砸了。
后来她看到克里斯·安德森在书里写的一句话:“听众记不住你的理论,但会记住你讲的故事。”她就试着改稿子,把一半的专业术语都删掉了,加了个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去夏令营,有一年夏令营的主题是‘户外冒险’,所有小朋友都在外面玩捉迷藏、爬山,只有我躲在帐篷里读《小妇人》。当时我特别内疚,觉得自己不合群,是不是有问题?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内向不是缺点,内向的人就像充电电池,独处的时候才能恢复能量,而我们安静观察到的东西,往往是外向的人没注意到的。”
就是这个真实的小故事,加上她把“内向人格优势”掰成“就像你更擅长在安静里想清楚问题”这样的大白话,她的演讲成了TED史上最受欢迎的演讲之一,播放量超过2亿次,后来她写的书也卖了几百万本。
苏珊的经历,其实正好戳中了《演讲的力量》里最核心的一个观点:演讲不是“炫技”,而是“沟通”——你不用当完美的演说家,只要让听众听懂、愿意听,就算成功。而这本书里,其实藏着3个普通人能直接用的“演讲秘籍”,咱们一个个说。
第一个秘籍:别当“百科全书”,要当“讲故事的人”。
很多人一准备演讲,就喜欢堆数据、讲大道理,觉得这样显得专业。比如讲环保,一上来就说“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有2.1亿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的口粮”,数据很准确,但听众听了就忘,因为这些数字跟他没关系。
但有个演讲者叫丹·巴伯,他讲“食物浪费”的时候,没先报数据,而是讲了个自己去西班牙农场的故事:
“我去一个农场考察,看到农场主每天都会把长得‘不好看’的西红柿、胡萝卜扔掉。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超市不要这种歪瓜裂枣。有一天,我看到一个老妇人在农场外的垃圾桶里捡这些蔬菜,我跟过去看,发现她把这些蔬菜带回家,洗干净、切好,做成了一锅番茄汤。我尝了一口,比我在米其林餐厅喝的还香。老妇人说:‘这些菜只是长得不好看,味道一点不差,扔了多可惜啊。’”
讲完这个故事,他才说:“我们每年扔的2.1亿吨食物里,有一半都是这种‘长得不好看’的蔬菜,够像老妇人这样的家庭吃整整半年。”你看,数据还是那个数据,但因为有了故事,听众就记住了——原来浪费的食物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能做成香汤的蔬菜,这样一来,“减少食物浪费”这个观点,就悄悄走进了听众心里。
克里斯·安德森在书里说,人类天生就爱听故事。因为故事里有人物、有情节、有情绪,能让听众跟着你走,而大道理和数据,只会让听众觉得“跟我没关系”。所以下次你准备演讲,不管是讲工作汇报,还是跟朋友分享一本书,先想想:我能不能加个小故事?哪怕是自己经历的小事,只要真实,就比干巴巴的道理管用。
第二个秘籍:放下“完美人设”,真实最有力量。
很多人害怕演讲,是怕自己出错——怕忘词、怕说错话、怕台下没人笑。所以会提前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上台后一字一句地念,表情、动作都刻意练习,结果反而显得特别僵硬,听众根本没心思听内容。
但有个科学家叫布莱恩·格林,他要去TED讲“宇宙的起源”,这是个特别复杂的话题。上台前,他把稿子背了10遍,彩排的时候都很顺利,可到了正式演讲,刚开口说了两句,就突然忘了下一句。
他站在台上,脸一下子红了,手也开始挠头。就在大家以为他要慌的时候,他突然笑了,说:“其实我昨天彩排的时候也忘词了,我太太还跟我说,‘你一紧张就挠头,观众肯定能看出来’,你们看,我现在又在挠头了。”
台下的人一下子都笑了,气氛瞬间轻松下来。布莱恩也不紧张了,他干脆放下稿子,用聊天的语气跟大家讲“宇宙大爆炸”,还举了个特别形象的例子:“宇宙就像一个气球,一开始特别小,后来慢慢膨胀,我们现在看到的星星、月亮,都是气球上的小点。”
最后他的演讲特别成功,很多听众说:“本来觉得宇宙的话题离我很远,但听他这么一说,好像就懂了,而且觉得他特别亲切。”
克里斯·安德森在书里说:听众不讨厌你的小失误,反而讨厌你装出来的“完美”。因为“完美”会让你和听众之间隔一层墙,而偶尔的小破绽——比如忘词、笑场、挠头,反而会让听众觉得“哦,他跟我一样,也是个普通人”,这样一来,他们才会愿意跟你亲近,愿意听你说话。
所以下次你演讲,不用追求“一字不差”,也不用强迫自己“表情管理”,忘了词就坦诚说“我刚才有点紧张,忘词了”,说错了就笑着纠正,这样的真实,比任何刻意的“完美”都更有力量。
第三个秘籍:别想着“我要讲什么”,要想着“我能给听众什么”。
很多人准备演讲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我要把我知道的都讲出来”“我要让大家觉得我很厉害”,但其实,演讲不是你的“个人秀”,而是你给听众的“一份礼物”——你要想清楚,听众听了你的演讲,能得到什么?是一个新想法?一个解决问题的小技巧?还是一句能安慰他的话?
有个职场教练叫萨拉,她去给刚入职场的年轻人讲“如何克服开会紧张”。她没讲什么大道理,也没说“你要自信”“你要多练习”这种没用的话,而是教了大家一个特别具体的小技巧:
“每次开会前,你提前10分钟到会议室,找一个看起来和善的同事,跟他聊两句家常——比如‘你今天穿的衣服真好看’‘你早上吃的什么呀’。聊完之后,你会发现,会议室里有了一个你熟悉的人,等开会的时候,你再看台下,就不会觉得全是陌生人,紧张感会少很多。”
这个小技巧特别简单,但很多年轻人听了之后都试着做了,反馈说“真的有用”。后来萨拉的演讲成了很多公司新人培训的必看内容,因为大家觉得,她不是来“讲课”的,而是来“帮大家解决问题”的。
克里斯·安德森在书里说:好的演讲,一定是“以听众为中心”的。你不用讲得多高深,也不用讲得多全面,只要能给听众一个“能用得上”的东西,就算成功。比如你讲“如何煮一碗好吃的面条”,不用讲面条的历史、不同面粉的区别,只要告诉大家“水开后下面,煮3分钟,加一勺生抽、半勺香油,这样煮出来的面条最香”,这样的内容,听众反而会记一辈子。
所以下次你准备演讲,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听众听了我的演讲,能得到什么?”想清楚这个问题,你的演讲就成功了一半。
最后,想跟大家说的是,演讲不是让你变成另一个人,不是让你从内向变外向,也不是让你从害羞变自信,而是让你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悟,用别人能听懂、愿意听的方式说出来。
就像苏珊·凯恩,她没有变成外向的人,只是把“内向的价值”用故事讲给了全世界听;就像布莱恩·格林,他没有假装自己不会忘词,只是用真实的态度,把复杂的“宇宙知识”讲得普通人也能懂;就像萨拉,她没有炫耀自己的专业,只是给年轻人一个解决“开会紧张”的小技巧。
他们都不是天生的演讲家,只是找对了方法,把自己的“东西”变成了听众愿意接受的“礼物”。
所以,下次你要说话、要分享、要上台演讲的时候,不用怕,也不用慌,记住这三个秘籍:多讲故事,少讲大道理;放下完美,保持真实;别想“你要讲什么”,多想“你能给听众什么”。
相信我,只要做到这三点,你也能讲出让人记住、让人愿意听的话,也能成为那个“会说话”的人。
来源:淡泊开水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