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26日:张学良送蒋回宁飞机上,雷纳德三次暗示掉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08:56 1

摘要:1936年12月25日午后,西安事变第14天。张学良站在新城黄楼办公室,窗台上那盆母亲留下的墨兰蔫头耷脑。他摸出怀表看,指针刚过两点——和杨虎城约好三点送蒋介石上飞机。

1936年12月26日:张学良送蒋回宁飞机上,雷纳德三次暗示掉头,少帅为何不回头?

1936年12月25日午后,西安事变第14天。张学良站在新城黄楼办公室,窗台上那盆母亲留下的墨兰蔫头耷脑。他摸出怀表看,指针刚过两点——和杨虎城约好三点送蒋介石上飞机。

"汉卿,再想想。"杨虎城站在地图前,手指无意识敲着延安的位置,"南京那帮人能饶过你?"张学良扯了扯军装领口,喉结动了动:"老蒋答应停止内战,咱们要是不放人,骂名是咱背。"

走廊里传来宋美龄的高跟鞋声。她攥着张学良的手腕,指甲几乎掐进肉里:"汉卿,你这是要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张学良望着她发间那支珍珠簪子——当年在南京,她送他的生日礼,轻声道:"蒋夫人,我要是怕死,当初就不会陪他来西安了。"

三点整,机场寒风卷着黄土。波音247型飞机停在跑道上,引擎嗡鸣像头躁怒的野兽。张学良踩着舷梯回头,看见副官刘多荃眼圈发红,手里攥着没敢递的密信——那是中共代表周恩来连夜写的,劝他"以大局为重,暂避锋芒"。

"少帅,一切都安排好了。"雷纳德站在驾驶舱门口,金发被风吹得乱蓬蓬的。这个美国飞行员跟着张学良三年,能听懂他夹杂着东北话的官话。张学良点点头,坐进皮质座椅,把随身带的牛皮箱塞进脚边——里面是他所有的积蓄,还有给父亲张作霖的老照片。

飞机滑向跑道时,张学良摸了摸内衣口袋里的半块玉。那是母亲临终前塞给他的,说"遇大事咬一咬"。此刻玉坠贴着心口,凉丝丝的。他想起昨天晚上,东北军老部下们跪在办公室外,哭着喊"少帅别去",可他不能不去——蒋夫人在飞机上发过誓,只要他送老蒋回南京,就保证他的安全。

引擎轰鸣着拔高,西安城渐渐变成脚下的一片灰黄。雷纳德调整着航向表,余光瞥见张学良盯着窗外,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座椅扶手。通常这种长途飞行,少帅会翻两页《资治通鉴》,今天却格外安静。

"少帅,需要来杯威士忌吗?"雷纳德递过酒瓶。张学良摆摆手,目光落在仪表盘上。指针在"1500米"晃了晃,他忽然开口:"老雷,南京现在啥天气?"声音轻得像片羽毛。

"应该晴着。"雷纳德眯眼望了望云层,"不过长江流域容易起雾,等飞过徐州..."他话没说完,张学良突然抓住他的手腕。飞行员浑身一震,这才发现少帅的手在抖。

"少帅?"雷纳德刚要问,就见张学良指着前方——云层里隐约露出南京城的轮廓,青灰色的城墙像道伤疤。他喉咙发紧,轻声道:"老雷,掉头吧。"这话像颗石子砸进雷纳德耳朵,他猛地扭头,看见张学良眼里有泪光在闪。

"您是说...返航?"雷纳德声音发颤。张学良松开手,靠在椅背上闭了闭眼:"算了,到了再说。"雷纳德盯着他紧抿的嘴角,突然想起三天前,少帅在西安广播里说:"我们的主张,是要以血诚拥护蒋委员长,使他人格实现,使他领导国家..."

飞机进入平飞状态,乘务员端来咖啡。张学良捧着瓷杯,热气熏得眼眶发酸。他想起了1928年皇姑屯事件,父亲被炸身亡时,自己正在北京,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想起1931年九一八,自己下令不抵抗,至今被骂"不抵抗将军";想起西安事变当天,他亲自陪蒋介石回新城黄楼,老蒋拉着他的手说"你我是同乡,也是同志"...

"少帅,前方就是南京了。"雷纳德的声音把他拽回现实。张学良抬起头,透过舷窗看见长江像条银带,江面上的军舰已经升起青天白日旗。他摸出那半块玉,在掌心焐了焐,突然笑了:"老雷,你说这玉,要是摔碎了,算不算重生的意思?"

飞机开始下降,起落架触地的瞬间,张学良听见外面传来嘈杂的人声。舱门打开,宋子文站在舷梯口,脸色煞白:"汉卿,蒋先生已经下了命令..."张学良整了整军装,挺直腰板走出去。阳光照在他脸上,把睫毛的影子投在眼下,像两道淡淡的疤。

后来有人问他,飞机上明明有机会掉头,为什么没选?他只是摸着胸口说:"我张学良做了半辈子东北王,图个啥?不就图个中国人能挺直腰杆么?"那天下午,他被软禁在宋子文的公馆里,雷纳德来送行李时,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您做了最勇敢的选择。"

现在再看那架波音247,早已成了博物馆里的老物件。玻璃展柜旁写着说明:"1936年12月26日,张学良乘此机送蒋介石回南京,开启了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新篇章。"

文献来源:《张学良口述历史》(当代中国出版社);《西安事变亲历记》(文史资料出版社);美国飞行员雷纳德日记(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

来源:穿越时空的史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