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文科生,越早读这本书越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09:04 1

摘要:今年以来,高校压缩文科招生比例、专业合并调整等消息引发舆论关注。面对着人工智能的冲击,文科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无用之用”会是最后的堡垒吗?

今年以来,高校压缩文科招生比例、专业合并调整等消息引发舆论关注。面对着人工智能的冲击,文科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无用之用”会是最后的堡垒吗?

正如我们所见,从ChatGPT到DeepSeek,它已经深刻触及了人文学科的根基——创作、批评、研究、教学,这些曾经依赖人类经验与思维深度的领域,都在被迫与全新的技术力量对话。

在这种巨变中,许多曾经笃定的观念开始动摇,不确定与迷茫成了共同的底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大中文系的陈平原老师邀请了老中青35位学者,共同回应这场影响深远的时代挑战,并汇编成书。

陈平原教授主编的《AI时代的文学教育》,汇集了35位学者的33篇文章,以及陈平原教授自己的4篇文章。

书中既有对AI冲击的冷静反思,也有对未来路径的探索与试探——从人类命运到诗文写作,从人文教育到课堂教学,四个专题构成了一幅当代中国人文学界面对AI时的群像素描。

这不是一本只谈AI的书,而是一份文科人的当代备忘录,记录着在技术洪流中,文科人如何阅读、思考、写作。

Q1

AI与人类命运

丁帆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不,即便是现在,许多电脑操盘手利用AI机器人写作都会比我写得好,所以,我得趁着超人的新物种电脑普遍应用之前,用笨拙而可怜的人脑流量,书写出用人脑炮制的文章来,为“后人类时代”留下些微的文字和思想的记录,给未来的新物种世界留下一份历史考古的材料。

谢有顺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未来已来。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守护好人类所独有的经验、情感、同情心、同理心、悲悯情怀、忧患意识、未来视野,以及对意义的不懈追索、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把人基于肉身和精神而有的创造性发挥出来,人类仍然会是最高级的“智能”,也是无惧于任何一种人工智能的“智能”。

曾军

上海大学宣传部部长、《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文学院教授

当检索式阅读替代“整本书阅读”、当摘要总结式的二手阅读替代涵泳品鉴式的亲自阅读、当“远读”替代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人们沉浸在加速主义的、寻求快感的、浅尝辄止的,甚至可能包含AI生成的幻觉、偏见的信息获取之中不可自拔之后,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的自主性、理性的辨别力、审美的判断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创新、创造的能力将有可能被严重削弱。

武新军

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AI与社会生活存在交互关系,它不断吸纳外部世界的资源,扩张自己的信息系统,其主体性不断增强。但不断吸纳源头活水的人工智能,也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循环的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存在着信息雷同现象,如果人文学者被封闭于人工智能的系统之中,其世界观、思想、情感、情绪等会慢慢失去多样性,人文学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成长之路,也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只有走出AI的信息循环,才能摆脱信息的雷同化,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拥有与人工智能对话的能力,拥有引导人工智能的能力。

2025中国·AI盛典中,在AI赋能下,世界名画“开口唱歌”,与格瑞丝·金斯勒共同演绎《This is me》,图源:央视频。

Q2

AI与诗文写作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

未来十年,AI将在文本分析与解读、创作辅助、风格模仿、教育与学习、跨学科研究、数字化保存与修复、诗歌传播与评价、诗歌创作社区构建、伦理与版权保护等诸多方面为古代文学创作、教学研究与学习传播带来新的活力甚至某些改变。尽管如此,人类的好奇心、体验、想象、情感和创造力仍是古典诗学的核心。这样,人机关系问题不单单是机器属性和操作技能的问题,而且也关涉人类生命感发、精神存在等终极思考。

彭玉平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诗人之心不死,诗歌便是永恒的。建立在诸多诗歌样品基础上的AI,虽然也可以翻新出奇,点铁成金,但终究在人家地盘,难出如来佛的手心。而诗人之心原本是独成天下,不受任何控制地自如驰骋。每一个诗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一个诗人的诗心不仅是AI不能够替代的,也是其他诗人无法替代的。

蒋寅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学就其本质而言乃是一个审美经验的交流过程,审美体验贯穿于写作、阅读、研究、批评整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都离不开经验过程。因此我非常赞同陈平原教授提出的不要将文学课上成文学史课、将文学变成知识的主张,并且还要进一步强调,文学活动的体验性过程,正是文学的永恒生命力所在。文学对于人的意义,根本在于经验世界的拓展。

赵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

DS可以编故事、编童话、编小说,自然也可以写诗歌,但即便它以后进化到如何高级的程度,恐怕永远也写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因为依据传统的写作观念,散文的每一笔都要落到实处,是不允许虚构的。而即便“我”给DS投喂了足够多的材料,它既无法编写出细节,也无法形成“我”在特定情境下所生发的情绪体验,因为它并不知晓“我”所亲历的那些事情。

华东师范大学用AI以“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的方式,创作出国内首部百万字人工智能小说,图源:央视网。

Q3

AI与人文教育

刘跃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河南大学特聘教授

人文学者的优势在于,基于历史的经验和自身的经历,他不仅可以学会掌握知识的能力,更重视持续发问、反思、顿悟、融合乃至对未知的敏感,并在不断地追问中成长。相比较而言,AI输出趋于集约化、逻辑化、理性化,擅长在已知中检索和组合,但是否能够进行持续的“怀疑”与“追问”,目前还是问题。这是因为,AI没有人类的经历,缺乏情感体验而缺失这样的内部张力,因此并不知道痛苦、忧伤、喜悦、期待、忐忑不安、患得患失究竟是什么感受。

朱国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未来文学研究人员队伍可能会萎缩,其结构可能会出现某种严重的失衡。我们可以想象存在着两极研究人员,一极是资质平平的大多数,他们更容易屈从于AI逻辑,容易变成循规蹈矩、缺乏灵气才情的我注六经式学究;另一极是能够驱使AI为自己服务的天才式的李白一样的人物,是六经注我式的伟大提问人,这当然也注定是罕见的极少数学术精英。

徐永明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对于AI,人文学者应该秉持亲近和拥抱的态度,而不是排斥和疏离的态度。首先,我们应了解和学习AI的各种工具和功能,利用AI来解决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我们可以利用大模型来识别和标注古籍中的插图,标点和翻译古籍,撰写篇目和古籍提要,等等。又譬如,我们可以利用大模型文生图和文生视频的功能,来创作适合文化传播和文化旅游的产品。此外,我们可以建设自己的知识库,利用通用大模型能快速搜索和回答的功能,使其与数据结合,来回答我们的专业问题。

王军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历史学系、人工智能研究院兼聘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要应对AI的挑战,没有通用的解决方案。它要求每一位用户自觉地意识到不能简单依赖LLM来完成任务,而是要在理解其工作机制与能力边界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语料、合理设计提示词、建立验证机制等措施,使其更好地嵌入人文研究的知识结构之中,真正成为学术创新的工具,而非误导的源头。

Q4

AI与课堂教学

郭英剑

中国人民大学全民阅读教育研究院院长,吴玉章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二级教授

课程设置应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文学研究不仅仅是语言研究,还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AI技术的引入提供了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未来的文学课程可以结合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通过数据分析、文本挖掘等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维度含义。

宋伟杰

罗格斯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副教授,研究生部主任

教学实践中,一方面,通过增加课堂即时写作、现场讨论与合作型学习的比重,强化学生在无AI介入环境下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以“增强化”而非“自动化”的方式使用AI工具,将其作为扩展创造力与批判力的助手,而非直接替代思考与写作过程的捷径。

张治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

《管锥编》里呈现的不只是技术性的中西学问陈列,更重要之处在于钱锺书从古今修辞语义问题背后来深切关注当下社会心理乃至人类精神之境遇的思考。AI技术提供的是解决基本文句理解障碍和思维逻辑梳理的答案,它不能为我们解答这些思考的根本原因。

崔文东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助理教授

而在文学课堂上,作为中介的教师将与文本“共情”的经验传递给学生。换言之,文学课堂促成了作品、教育者与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各种教学法“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未曾改变上述基本模式;讲义、板书、幻灯片、PPT简报等教学工具潮起潮落,皆无法取代作为情感中介的教育者本身。

李静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

AI给出的方案确实突破了以往教学的舒适圈,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灵感与角度,甚至还有意识地培养“反制”AI的能力。这也必然给教师带来更多挑战:教师需要持续更新知识与思维,动态设计更具信息量、现实感与人文深度的课程,并且能够与计算机科学教育等其他学科密切配合,共同挪动原有的知识边界与分科体系,以便更加适应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哪位学者的观点最触动你?

你觉得AI时代的人文学科何去何从?

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好书

陈平原教授领衔,

老中青三十六位学者,

纵论AI时代的文学教育👇🏻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End-

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