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话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文化融合与传承的历史长卷。它起源于元朝时期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编制的《中原音韵》 ,明清官话是其前身。到了雍正年间,北京话正式成为标准官话。
南腔北调皆是情
乡音里藏着岁月的印记
可当话语隔了山海的距离
总盼有一种声音
能让心意直达心底
普通话便是那串解开隔阂的密钥
让每一份表达
都清晰如晨曦
▼
经国务院批准
自1998年起,每年9月第三周为
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简称推普周)
今年第28届推普周时间为
2025年9月15日至21日
活动主题为: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普通话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文化融合与传承的历史长卷。它起源于元朝时期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编制的《中原音韵》 ,明清官话是其前身。到了雍正年间,北京话正式成为标准官话。
1909年,清政府将北平语音命名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第一套国音注音字母,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确定国语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正式向全国推广普通话,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
二、普通话:
国家通用的“语言身份证”
①定义内核: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三个标准”让普通话有了统一的“标尺”。
②法律保障: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让推广有了法治根基,也让“说普通话”成为公民参与社会交流的重要助力。
三、普通话与方言: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①方言的价值:我国汉语方言大致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大类,它们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民俗、历史与乡愁。
②共存之道:推广普通话并非否定方言,而是让二者各司其职——在正式场合(如学校、职场、公共服务)用普通话保障高效沟通,在生活场景中用方言延续文化根脉,让“国音”与“乡音”和谐共生。
四、学好普通话:
简单三步,从“会说”到“说好”
①打牢拼音基础:声母、韵母、声调是普通话的“骨架”,比如分清“n”和“l”、“前鼻音”和“后鼻音”,可以通过拼音儿歌、注音读物逐步掌握。
②多听多练敢开口:听新闻、看纪录片积累标准语感,对着镜子朗读纠正口型,别怕犯错,哪怕带着“家乡味”的普通话,也是勇敢表达的开始。
③关注日常细节:避免方言词汇直译(如用“土豆”而非各地俗称),注意语序规范,让表达既准确又自然。
五、推广普通话的方针及政策
方针:1992年确定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当下应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基本政策: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文字歧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国家大力推广、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努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一般政策:国家保障公民的语言权利,为公民学习、使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国家保障少数民族语文的使用与发展;重视并保护弱势语言和弱势群体的语言;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国家推广普通话不是为了消灭方言,方言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将长期存在;国家重视提升国民语文素质;国家重视语言资源保护。
六、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从社会交流层面看,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能够打破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之间的沟通壁垒。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无论是跨区域的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的人际交往,统一的语言能让交流更直接、高效,减少因方言差异导致的误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顺畅沟通。
从文化传承与发展角度而言,普通话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使得承载着民族智慧、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的典籍、文艺作品等,能够被更广泛的人群理解和接受,让优秀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在教育领域,推广普通话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基础。统一的教学语言能让各地学生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获取知识,避免因方言差异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传递,助力培养具有全国视野的人才。
对于国家发展来说,普通话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它有利于市场的统一、产业的协作以及信息的流通,为区域经济合作、科技创新交流等提供便利条件,推动国家整体的发展进程。
当五湖四海的声音在此交汇
每一句“你好”都充满暖意
每一次交流都没有距离
来源:平南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