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末,横店东磁公示了其2025年半年度报告。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9.36亿元,同比上涨24.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0亿元,同比大增58.94%。
从最新财务数据来看,横店东磁的光伏业务,正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光伏板块,好上加好!
八月末,横店东磁公示了其2025年半年度报告。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9.36亿元,同比上涨24.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0亿元,同比大增58.94%。
增长的主引擎正是光伏板块。
2025年上半年,凭光伏产业横店东磁就实现收入约80.54亿元,同比大增36.6%;光伏产品出货量达13.4GW,同比激增逾65%。
结合一季度财报来看,彼时公司光伏业务收入就达到了34.5亿元,出货约5.9GW,出货量同比增长约65%,带动公司单季营收同比增长23.35%,净利润同比增长29.65%。
可以说,即使光伏行业整体都在经历低谷,横店东磁却仍然“稳稳的、很安心”。
毕竟从去年的财报来看,即使在很多头部光伏企业营收利润双暴跌的情况下,横店东磁的光伏板块依然保持了盈利微增,实属难能可贵。
而这一切的背后,似乎离不开其对现金流和成本的出色管控。
2024年上半年横店东磁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13.47亿元,虽然同比下降37%,但仍显著高于同期净利润。
进入2025年,随着盈利回升,经营现金流也同步改善。2025年上半年横店东磁经营现金流净额约17.01亿元,同比增长26.5%。
要知道现金流几乎是相当于企业血液的存在。充足的现金流能覆盖员工工资、原料采购、租金等日常开支,保障经营秩序,避免生产停滞。这对光伏这类重资产行业来说尤其重要。
而在面对经济衰退、市场波动等危机时,现金流更是抗风险的关键。
此外,现金流充足就意味着能快速捕捉投资或收购机会,抢占市场;还可以充分支撑研发、市场拓展、技术升级等战略投入。更别提按时偿债、维护供应链关系了。
这也是横店东磁2024年对落后产能敢于果断出清的底气所在。据悉,去年公司针对老旧P型电池产线计提了2.36亿元减值,为技术升级铺平道路。
另一方面,从财务结构方面来看,横店东磁也表现出了整体性的稳健。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资产负债率约在57%左右,货币资金充裕且经营现金流为正。公司还在2025年中期豪爽分红6.1亿元现金,约占上半年净利润的60%,体现出对股东的积极回报。
如此大比例分红在光伏行业并不多见,也显示出管理层对未来现金流和盈利持续性的信心。
当然,大手笔分红也要求公司在扩产投资与股东回报间取得平衡。
不过凡事不可能只有阳面没有阴面。也就是说,横店东磁业绩快速扩张的背后亦有隐忧。
数据暗面
2024年全年,横店东磁营业收入185.59亿元,同比下降5.95%;净利润18.27亿元,同比增长仅0.46%。
营收下滑主要源于光伏组件价格大幅走低。2024年公司光伏产品收入110.7亿元,同比下降13.36%,毛利率下降2.07个百分点至18.74%,成为各主业中毛利率唯一下滑的板块。
2024年,光伏组件价格持续探底,传统PERC组件全年价格下跌28.4%,新一代N型TOPCon组件价格跌幅近29%,第四季度市场均价低至0.69元/W,屡现低于成本价中标的情况。
在此“跌跌不休”的行情下,2024年上半年公司光伏业务虽实现8.1GW出货量同比大增77.9%,但营收仅58.96亿元,同比下降13.25%。
由此可见,价格下行曾令公司光伏板块盈利承压,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仅6.39亿元,同比大降47.3%。
同时,快速扩产和出货增长也带来了高企的存货。
2024年底公司光伏库存量高达1.3GW,同比激增245%,虽有备货和规模扩大因素,但也潜藏减值风险和滞销压力。
所幸2025年年初国内出现“抢装潮”,组件价格止跌回升,公司这部分库存得以及时消化,为上半年业绩贡献了助力。
但从全年看,一旦下半年国内抢装结束、需求回落,库存积压和价格战的风险仍需警惕。
整体而言,横店东磁光伏业务在财务上已走出2024年的低谷期,重新展现高速增长势头,不过价格波动和库存管理等隐忧仍需密切关注。
从磁材到光伏
回顾横店东磁的成长历程颇具传奇色彩。
公司前身可追溯至1980年创办的东阳县横店磁性器材厂,彼时主要生产电视机、冰箱、微波炉等家电用磁性材料。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政企分开改革,横店一批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磁性材料业务在90年代进一步壮大,横店也赢得了“中国磁都”的美誉。
1999年,在改制和股份制改革后,横店东磁正式成立,并于2006年成功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实现资本市场跨越。
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出现在2009年。
这一年,在公司管理层带领下,横店东磁毅然进军光伏产业,开始布局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业务。据公开资料显示,现任董事长任海亮早年曾担任公司太阳能事业部总经理和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对公司光伏业务的开拓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他的推动下,光伏板块逐渐成长为公司的核心支柱业务。2021年,公司乘光伏行业爆发东风,营业收入一举突破百亿大关,当年光伏业务收入占比高达65%,真正从“磁材”转型为“光伏”主导。
图:磁性器材厂第一批职工合影
除了光伏,横店东磁并未停止多元化的脚步。
2016年公司新增锂电池产线,进入新能源电池领域;2018年又延伸至磁材下游磁性器件行业,形成了“磁材+器件”“光伏+锂电”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
这种多元布局为公司增强了抵御单一行业周期波动的能力。磁性材料业务作为“老本行”相对稳健,锂电业务近年来则成为新的增长点,在光伏低迷时部分对冲了业绩压力。
同时,横店东磁的创业和转型故事也离不开横店集团的大背景。
横店集团由实业和影视文化两大板块闻名,全国知名的横店影视城便是集团的一部分。不过横店东磁作为集团下属上市公司,一直专注于制造业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保持了充分的业务独立性。
成败一线间
综合来看,横店东磁的成功离不开其垂直一体化整合者与差异化竞争者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公司打通了上游晶硅切片、中游电池片到下游组件制造的主要环节,自给自足的产能布局有助于降低成本波动、提升供应链掌控力。
当行业出现原材料涨价或供应紧张时,一体化布局可以保障公司生产的连续性和成本优势。
在此基础上,公司还延伸布局了光伏电站业务,建立了覆盖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项目投资、EPC建设及运维的专业团队。
截至2024年中,公司在建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规模超过600MW,EPC承建项目超50MW,并储备了超过1GW的电站项目。这种“制造+电站”双线并进的模式,使横店东磁具备了从设备供应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在如国内大型国企新能源项目或海外电力公司等需要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客户面前,横店东磁能够提供组件供应、工程建设到运维的“一揽子”服务,从而强化客户粘性。
这种组件制造与电站开发运营相结合的模式,在业内也属少数公司的优势所在。
另一方面,横店东磁的市场布局同样颇具看点。
不同于一些以量取胜的出海企业,横店东磁专耕海外高端市场。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接近50%,欧洲市场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组件销量,中国市场约占三分之一,其余出货分布在日本、韩国、巴西、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
面对不同区域的市场环境,横店东磁制定了针对性的策略。
在欧洲,横店东磁克服了能源价格下跌、融资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积极拓展从西北欧到东欧、南欧的新兴国家市场,保持了出货增长势头;在拉美新兴的巴西市场,公司迅速布局,实现了“百兆瓦级”的出货突破;在亚太地区,公司巩固日本、韩国等优势市场的同时,将版图进一步延伸到澳洲、中东等地区,分散市场风险。
更值得一提的是,横店东磁对北美市场的前瞻布局。
近期,美国对东南亚四国(越、泰、马、柬)组件实施的“双反”关税使许多中国厂商出口受阻,而横店东磁敏锐地选择在印尼投资建厂,成功避开了关税覆盖范围。
2024年7月,公司位于印尼的3GW高效N型电池产线建成投产,四季度起即向美国市场出货,为公司贡献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由于印尼不在美国关税名单内,这部分产能被业内视为横店东磁打开美国这一“优质市场”的利器。
事实上,美国近期将每年无关税进口电池片的配额提升到12.5GW,而主流组件厂商在美多为组件组装产能,电池片仍依赖进口。横店东磁适时布局海外电池产能,不仅确保了自身对美出口的通畅,也有望借此获取超额收益。
不过,也正是由于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较高,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政治风险、战争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公司在从事境外业务时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
半年报中也明确提及到相关风险。
总的来说,横店东磁在光伏行业的崛起之路展现了鲜明的特色。
从磁材起家到新能源多元布局,从组件制造到电站开发一体化,从国内深耕到海外开拓并举。
在光伏业务上,公司凭借卓越的成本管控和差异化定位,即使在行业“至暗时刻”,也能实现出货量高速增长与利润稳健提升。
展望未来,横店东磁已站上新的起点。
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敏捷应对市场变局,将考验公司的智慧和定力。
来源:能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