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时候,桥梓镇漫山遍野的枣树上,青里透红的果实挂满枝头。风吹过,枣叶沙沙作响,混着清甜的果香飘向远方——这是我们怀柔大地上第二种能用“漫山遍野”这个词形容的果品,第一种是九渡河、渤海镇的怀柔板栗。而这颗让桥梓镇赢得“大枣之乡”美誉的尜尜枣,不仅与怀柔板栗遥相
昨天,姐夫从桥梓摘了枣回来,吃上这又甜又脆尜尜枣,我才想起来又到了收获的季节。
这个时候,桥梓镇漫山遍野的枣树上,青里透红的果实挂满枝头。风吹过,枣叶沙沙作响,混着清甜的果香飘向远方——这是我们怀柔大地上第二种能用“漫山遍野”这个词形容的果品,第一种是九渡河、渤海镇的怀柔板栗。而这颗让桥梓镇赢得“大枣之乡”美誉的尜尜枣,不仅与怀柔板栗遥相呼应,更早已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了怀柔果品业的又一张“金名片”。
桥梓这颗大枣为啥叫尜尜枣,因为它外形两头小、中间鼓,恰似小孩子玩的“尜儿”玩具,所以被称为尜尜枣。尜尜枣口感更是以“脆”为魂——咬一口,脆嫩的果肉迸出清甜的汁水,无丝无渣,是妥妥的鲜食珍品。
桥梓的尜尜枣名头响当当。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彼时便作为贡品走进皇宫;独特的“酸枣嫁接大枣”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尜尜枣更凭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将“怀柔特色”的烙印打得更牢。二十多年前,桥梓镇因地制宜,在荒山上做文章,用耐旱耐贫瘠的酸枣树作砧木,嫁接优质尜尜枣品种。这招投入少、见效快的“土办法”,硬是让昔日手指头粗的酸枣树,在二十年间长成了碗口粗的“摇钱树”;荒山也变成了连片的枣园,与周边的板栗林共同勾勒出怀柔果品产业的新格局。
随着尜尜枣产量的逐年增加,桥梓枣农也主动探索出多元的销售路径。过去,村民们多是守在路边摆摊卖枣,如今大家早已跳出传统模式,一方面把游客引进枣园,推出采摘体验游,让城里人亲手摘下枝头的新鲜果实,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现摘现吃的脆甜,不少游客还会顺带购买怀柔板栗,把两种地理标志产品一并带回家。另一方面,借力电商平台,将带着露水的尜尜枣打包发货,通过物流送到全国各地食客手中,“上午摘枣、下午发货、次日尝鲜”成了常态。
更让人欣喜的是,尜尜枣还搭上了“网红经济”的快车。怀柔乡土网红主动为家乡特产代言,通过短视频展示枣园风光、采摘过程,直播讲解尜尜枣的地理标志故事与脆甜口感,短短几小时就能卖出上千斤。“电商+文旅+网红带货”的组合拳,让这颗地理标志产品名气越来越大,也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每年大枣成熟季,村民们忙着采摘、装箱、接待游客,年收入少则一两万元,多则五六万元,尜尜枣真正成了家家户户的致富果。
从酸枣到大枣,从路边摆摊到“线上+线下+体验”多元增收,从非遗技艺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桥梓尜尜枣的蜕变,藏着乡村产业发展的“怀柔智慧”。既守住地域特色的“根”,把老技艺与地理标志的品质做精做优,又踩准时代发展的“脉”,主动拥抱文旅融合、数字经济的新机遇。如今的桥梓,漫山枣林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让乡村生态变美了——曾经的荒山坡,如今成了大枣园,既固了土、护了坡,又成了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桥梓的故事,是怀柔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立足地域特色,把“土特产”做成“地理标志”,创新思维激活产业潜力,让“小鲜枣”撑起“大产业”。那颗从酸枣蜕变而来的尜尜枣,不仅脆在口中、甜在心里,更甜在乡村振兴的画卷里——这便是怀柔大地上,一颗地理标志鲜食枣书写的奋斗与荣光。
【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怀柔公众号】
记 者:石金虎
编 辑:魏润佳
来源:怀柔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