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兵现场当记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09:57 1

摘要: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召开。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召开。

作为《中国核工业报》的记者,我有幸前往现场,12小时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

黎明前的等待

凌晨3点,天安门广场,不眠夜。

倒计时6小时,夜色浓重,光影璀璨,人头攒动。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但今天的它却格外不同。

记者现场留影

经过直指苍穹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长城造型为主体的两座年号台分别托举起“1945”和“2025”,立于北京中轴线两侧,遥相呼应;年号台上浮雕的14只和平鸽栩栩如生,正在展翅高飞;环顾四周,广场东西两侧树立了80面红旗,让人目之所及,总有一抹飞扬的红;与天安门城楼隔长安街对望,广场中丰饶金、城墙红和橄榄绿的三色观礼台组成了一个壮观的“众”字……

沉在庄重热烈的氛围里,天安门广场已经准备好了,正在等待黎明。

兴奋之余,这漫长的黑夜突然有一刻令我悲伤,因为想起,那个浸在血色中,经历至暗时刻的中国,也曾渴望黎明。

那是血与火淬炼的十四年。自1931年白山黑水间的第一声枪响,至1945年山河光复的最终胜利,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浴血奋战,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这次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百年民族屈辱,也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正如多年前人们坚信,胜利的曙光一定会照亮这片土地,今天的我们也坚信,这曙光能穿透历史的硝烟,照耀今日的中国。

图片来源:新华社

每一首歌,都会唱,都在跟唱

临近早上9点,广场座无虚席,序幕缓缓拉开。

四首暖场歌曲,串联起了祖国历经山河破碎,到奋起反抗,再到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浑厚的歌声如泣如诉,字字句句饱含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愤恨,带人们回到了抗日战争的起点。东北三省沦陷,大批民众被迫踏上流亡之路。“九一八!九一八!”,是中华大地生灵涂炭的哭喊,是中华民族绝不屈服的宣言。

“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一曲《在太行山上》重现了全民抗战的热血与决心。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军民一心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铁壁铜墙。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保卫黄河》一出,现场气氛瞬间到达高潮。1939年,全民族抗战正处于相持阶段,黄河在咆哮,是为了保家卫国而咆哮,为了民族生存而咆哮。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引发全场大合唱。1943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经由改编,这首歌曲唱出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拯救民族的心声共鸣。

歌曲结束,才发现,每一首歌都会唱,都在情不自禁跟唱。

随手一拍,就是盛世

9点整,时间的钟摆从1945指向2025。

纪念大会正式开始。80声礼炮,声声叩进心里,震动灵魂。这次,没有战乱的炮火,有的只是胜利的回响。

雄壮的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唱到“起来!起来!起来!”时,眼眶渐渐湿润——这三个“起来”,不正是如今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写照?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发表重要讲话,他庄严宣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声声入耳、字字千钧。

伴随着激昂的军乐,阅兵仪式正式开始——

在党旗、国旗、军旗的引领下,13个徒步方队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铿锵的步子震荡人心。阅兵队列“横看一条线,竖看一个人”,铸成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铁血长城。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战旗方队的80面功勋荣誉战旗,是80个英雄的番号,也是80座精神丰碑。铁甲洪流滚滚而来,从抗日时期的大刀长矛、土枪土炮,到以新型四代装备为主的国产现役重器,一部浓缩的国防现代化史诗也愈渐清晰。

“如今的飞机,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预警指挥机、特种机、运输机、轰炸机、加受油机、歼击机、舰载机、教练机等8个梯队从天安门广场上空掠过。临近尾声,空中划出的14道彩烟,寓意着中华民族14年可歌可泣的抗战历程,也象征着14亿多中国人民奔向强国复兴的光明前景。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天地、这人间,随手一拍,就是盛世。

大国底气从核来

“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

解说员铿锵有力的话语瞬间点燃观礼台。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前所未有的振奋、前所未有的感动奔涌上我的心头——大国底气从核来!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不仅是记者,也是核工业人。

今年恰逢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回顾共和国核工业的历史,它的发展始终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1955年,新中国初生不久,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核工业人以身许国、为国铸剑,创造了“两弹一艇”的惊世伟业,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进入新时代,中国核工业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加快实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和快堆、新一代“人造太阳”等重大成果持续涌现。天然铀、核燃料、核环保、核技术应用、新能源产业等加快发展,完整核工业体系能力实现重大跨越。

中国核工业人,肩负着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正在为守护人民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目睹国之盛典,许多在现场观礼的核工业人也有感而发。

何少华是全国道德模范、中核集团首席技师,也是一名扎根核电维修一线30年的核工业人,他这样写道:“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更值得珍惜!我深知,新时代依然需要赓续伟大精神,将其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核集团首席技师张世军也难掩激动,他说:“作为一名核工业人,我们更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攀登核科学技术高峰,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这样的感动,不止在现场涌动。翻看朋友圈,全是核工业好友和同事的刷屏信息。

甚至有一位同事专门带自己的孩子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看直播,看到核导弹方队出场时,她自豪地对孩子说:“妈妈就是核工业人。”

……

图片来源:新华社

总是有人追问,当战争的硝烟散尽之时,精神该如何传承?

我想,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完成时代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就是最好的回答。

这盛世,正如前辈所愿;这未来,正在我辈手中。

来源:中核集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