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长篇非虚构作品《大河源》连载(56)习惯东向的中国人在此看到一条西流的河水,就认为这是倒淌,认为河把方向搞反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6 18:38 1

摘要:5月28日,阿来首家授权《文化艺术报》连载2025年新书《大河源》。即日起,本报连载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阿来的全新长篇非虚构力作《大河源》。《大河源》是阿来为母亲河作的深情传记。《大河源》以《黄河源传》为题首发于《十月》杂志2025年第1期

编者按:5月28日,阿来首家授权《文化艺术报》连载2025年新书《大河源》。即日起,本报连载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阿来的全新长篇非虚构力作《大河源》。《大河源》是阿来为母亲河作的深情传记。《大河源》以《黄河源传》为题首发于《十月》杂志2025年第1期,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更名为《大河源》。阿来一路追溯黄河源头,行走在高原,也行走在历史和地质变幻的深处,为这片土地和我们的文明唤醒记忆、接续血脉。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在阿来笔下,我们再次看到她青春的样貌,重新感知她的体温和心跳。作品以地理地质层面国家重大考察的科学资料作参考,用诗性语言记述了黄河源区的自然景观、地质变迁,探究了这片大地的文化记忆,呈现出自然与人文辉映的壮美景观。

当地学人有过诗的:

“重晨劝学雨心关,甃筑疏通水一湾。”

民国二年,公元 1913 年,丹噶尔厅改为湟源县。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 年,青海从甘肃省分出,成立青海省,湟源为省属县。

过去中国人认为长江之源在岷江,到明代的徐霞客,成了金沙江,从流程,从水量,才认为长江正源不是岷江是金沙江。但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从文化的丰富与开放性看,岷江虽不是地理上的长江源,但应该是长江的文化源。

我寻黄河源,从干流上溯,绕阿尼玛卿山,再往巴颜喀拉山北面,那当然是源远流长,但从文化的多样性、历史的丰富性、古往今来不同民族的深度融合方面讲,我也觉得湟水河,是否也可以称之为黄河的文化之源。至少,研究观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凝聚的过程,湟水河流域,地理与人文,都是一个样板。

我决定从湟源上日月山去。尽管这回上去就是第五次了。

这回,不拜文成公主像了,不看日亭月亭,也不去寻开花植物。要去看一条河,倒淌河。上了日月山,便随西流的倒淌河走,到倒淌河镇,再到它入青海湖的地方。中国的地理,大的形势是地倾东南,这就决定了众多的水流也是一路向东。长江从唐古拉山,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所以,习惯东向的中国人在此看到一条西流的河水,就认为这是倒淌,认为河把方向搞反了。

青海湖,水还是那么蓝,比天空还蓝;用手指蘸一点水,放上舌尖,还是那么咸,水通过蒸发,升到天上变成云,再变成雨与雪。矿物质却上不去,原地沉淀,成色,是蓝;成味,是盐。味道与颜色,凝结的都是时间。

再从青海湖边溯倒淌河回来。

所以要走这么一趟,因为在地质史上,这条河,曾经是青海湖的出水口,是流入湟水的。

那时候,黄河还在通过侵蚀作用努力向上游延伸。那是十几万年前,黄河刚刚向上打通了龙羊峡,上到了青藏高原上的共和盆地。那时的青藏高原,因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撞击,正处在强烈的隆升过程中。

地质学家把这次运动叫作共和运动。这个运动,总体上有利于黄河向上游延展,但在某个局部,却把一些水系与黄河隔断了。

具体说来,大约十三万年前,共和运动造成了日月山隆起,将本来流向湟水的青海湖和湟水分开,原来是湟水上游的河,被强行分隔,只好顺新形成的地势,倒淌向西了。

从漫长的地质史看,我们会说,才十三万年?但对人类来说,又会觉得,那十三万年,真如地老天荒般遥远。

现在想来,如果没有日月山在地质运动中的崛起,湟水过青海湖,再继续上溯侵蚀,那就远上昆仑了。说不定,流程比今天的黄河正源还远。

汉代的人曾经猜测,黄河出自昆仑,从总的地理形势上看,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直到清代,人们还沿袭这样的认知。雍正皇帝在谕敕建河源庙的御批中说:

“古称黄河之神,上通云汉,光启图书。”

“查河源发于昆仑,地隔遥边,其流入内地之始,则在秦省之西宁地方。”

这一回,在西宁,因为疫情,气氛有些紧张。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医院排队,做核酸检测。不时传来这省那省的这地方那地方管控的消息。去好多地方都要带着核酸检测报告,到青海省博物馆也是。

也好,这段时间人们少在公共空间活动,给了我安安静静在馆中看陈列的时间。时间有限,重点把馆藏出土于黄河和湟水谷地的陶器看了一遍。

大致说来,在新石器时代,约六千前,属于仰韶文化类型的陶器出现。那是黄河中游文化向上游的传播与影响。

再过几百年,五千五百年前后,一种新的类型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出现:红土上施以各种黑色的图案。

再之后,是红色陶的齐家文化。

青铜时代,卡约文化在河湟流域发育,并向青藏高原中心地带扩展。

当然,更引人注目的是宗日文化。这个文化历史很长,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直到更晚近的唐宋时期,那已经是铁器时代和火药出现的时代了。在发掘工地上,考古学家们向我介绍最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时,是展板上的图片。现在,这些实物都在柔和的灯光下,静立在我面前。今天,考古学还未能清晰地勾勒出这些古代族群和今天生活在河湟地区的族群间文化或血缘上的渊源。但毫无疑问,这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初的构建,是我们共同的祖先。

(未完待续)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