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从文华东方酒店纵身一跃,留下无数未解之谜。22年后,向太陈岚突然抛出一枚重磅炸弹:"他不是因抑郁症自杀。"这一颠覆性爆料瞬间撕裂公众认知,将早已尘封的死亡真相重新推向风口浪尖。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从文华东方酒店纵身一跃,留下无数未解之谜。22年后,向太陈岚突然抛出一枚重磅炸弹:"他不是因抑郁症自杀。"这一颠覆性爆料瞬间撕裂公众认知,将早已尘封的死亡真相重新推向风口浪尖。
死亡真相的"双版本"对峙
向太在直播中透露,张国荣跳楼前最后一通电话打给她,反复强调"我没有抑郁症",甚至已筹备记者会澄清。这与唐鹤德、陈淑芬等亲友坚持的"抑郁症说"形成尖锐对立。医学诊断显示,张国荣自1990年代起持续服用抗抑郁药物,遗书中"为何会这样"的绝望笔触更被视作佐证。
而向太提出的"撞邪说"则指向《异度空间》拍摄后张国荣频繁噩梦、唐鹤德阻止驱邪等细节。两种叙事均缺乏决定性证据——体检报告无法解释灵异体验,驱邪记录又无第三方见证。这场拉锯战让真相陷入典型的罗生门困境。
未完成的记者会:被权力与隐私掩盖的真相?
向太爆料的"胎死腹中"的记者会,折射出娱乐圈的权力博弈。据遗物显示,张国荣确曾准备体检报告、律师团队,甚至媒体邀请函。但知情人士透露,英皇等经纪公司曾施压要求"维护形象"。
更值得玩味的是主治医师的后续表态:他承认曾建议张国荣"用工作转移注意力"。若爆料属实,这意味着22年来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可能建立在被刻意美化的叙事之上。
消费逝者还是追寻真相?伦理边界之战
网友对向太的质疑集中在三点:其一是隐私权争议,香港"死者为大"的传统与公众知情权如何平衡?其二是动机存疑,22年后突然爆料是否蹭热度?向太"哭到瘫软"的情感宣泄,反而加剧了舆论分化。
更深层的行业反思在于:当《异度空间》的跳楼戏份被过度解读为"预兆",当资本力量介入死亡叙事,我们究竟在纪念什么?张国荣日记中"玻璃罩"的隐喻,或许比死因考证更能揭示其精神困境。
真相的代价:我们该如何纪念张国荣?
医学报告、灵异传说、资本操控……多重叙事交织下,"绝对真相"早已不可得。与其执着于死因标签,不如回归《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绝代风华,聆听《风继续吹》里跨越时空的温柔。正如他生前所言:"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这或许才是对逝者最好的致敬。
来源:啸天说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