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被遗忘的老物件,认出五个算正常,都能认得证明你老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02:30 1

摘要:每次回到老家,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总得翻找柜子的抽屉、榆木箱或者灶台上的角落,总会蹦出来一些带着旧日光泽的“家伙什儿”。有人说,物件有记忆,它们见证了我们的笑声、吵闹和沉默。有的东西变了样,早就被扔进时间里,但那份陪伴的温度,却一直没褪色。哪怕现在商场柜台花样

每次回到老家,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总得翻找柜子的抽屉、榆木箱或者灶台上的角落,总会蹦出来一些带着旧日光泽的“家伙什儿”。有人说,物件有记忆,它们见证了我们的笑声、吵闹和沉默。有的东西变了样,早就被扔进时间里,但那份陪伴的温度,却一直没褪色。哪怕现在商场柜台花样百出,手机屏幕都快装满生活,谁还会细细地摩挲一把铁盒,或者端详那只被阳光晒出裂纹的瓷碗?可要是说起六七十年代那些家的“宝贝”,怕是每个人心底都藏着几样舍不得忘。

在我印象里的“老家标配”,不是什么电视大彩电,而是夏天的夜里,巷口张婶家的梧桐下,能隐隐约约听到隔壁有人踩缝纫机的咚咚声。老人们都说,“布要省着用,衣裳补了再补还能多穿几年。”那台缝纫机,胳膊肘子打着旋,满院子都是她踩的节奏。记得我小姨结婚那年,外公攒了快两年,才托人从集市上买了台蜜蜂牌。那会儿缝纫机真算嫁妆里的“压舱石”,哪户新媳妇推着缝纫机进门,街坊邻里都要羡慕半天。

其实说起来,自行车的故事更有意思。70年代初,我妈那边的杨家就专门有个牌柜,放着三户人家合买彩票的那张票——目标是攒钱买辆永久牌自行车。都说那时候谁要是能在镇子上骑着二八大梁晃悠,准有闪闪发光的本事。可也不是说蹬上就能上路,小时候我表哥刚买回新车,哪敢骑到街外?得先在庄子地头转几圈儿练胆儿,不然摔一跤就心疼好几天。那东西要靠票买,还得托人“走路子”,攒一份再攒一份,单说是交通工具,其实更像一家人的奋斗目标。

我还记得家里头最贵重的小玩意,其实是一块金鹿手表,链子磨得滑溜溜。每逢过年我爸扣着那块表亮出来,同事邻居都凑过来看热闹。老一辈人讲究一身朴素,可手表非得绑在棉袄外头,就盼着别人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手表不仅只是用品,更像是通往新生活的“敲门砖”,能跟人比比谁家日子宽裕了。

收音机的话题,更是三天三夜都聊不完。每家餐桌上,总能摆着一台退役过的牡丹或者红灯牌。冬天夜里,趁着雪夜停电,大家缩在被窝里听广播剧、听评书。我外婆听《杨家将》一听就眼眶湿润。村西头的赵爷爷收音机坏了,发动了家里三个孙子给修,手里一捧小零件,动静赶得上一场小型“家庭会诊”。广播响起来的时候,小孩儿小眼一眨,老人家笑着抿茶,屋子里啥都没变,就是比现在热闹。

说到家用电器,这些年真是天翻地覆。黑白电视机那会儿可是村里数得着的大件。听村里老张头聊过,84年全村头一台黑白电视买回来的那天,连三队的小孩都跑来了。都不嫌挤,屋里屋外挂满人,谁都怕错过歌词字幕翻页那一秒。节目是不是懂,无所谓,只要能瞅着画面,听着里头嬉笑怒骂,就觉人生有滋有味。后来电视慢慢多了,屏幕从小龟壳到大彩电都见多不怪,反而坐下来看的人少了。现在电视机立着墙根儿,家里的小辈回家光刷短视频,老两口一年不开电视都不觉得少了啥。

要说起真让人怀念的,那会儿还有一样东西,是每个书包里最重的书:《毛主席语录》。按理说现在小孩背点课文都磨蹭,可过去娃娃们倒背如流。家家红皮小本,老党员见着得先敬个礼,不管是当知识还是当信仰,都跟过生日一样庄重。前几年村里修党群服务中心,爷爷去年在活动上还举着一本布满折痕的“红宝书”,说每一页都捂热了心。现在的小孩儿可能觉得意外——一本书也能代表信任和热情?但过去那年代,什么都不多,心里头有了希望就值钱得很。

说到这儿,还得聊聊那些撑起一家老小的小玩意。比如雪花膏。有次翻箱倒柜,翻出一只边儿都磨圆了的铁皮盒子。闻闻还有股淡淡清香。小时候冬天皮肤裂口难受,奶奶一早一晚总给搽点雪花膏,说是省着用的宝贝,姑娘家有自个的小铁盒才叫体面。用完还得洗干净,留着盛针线扣子。和现在什么玻尿酸、精华液比起来,可真不在一个频道上。可再高级的护肤品,也没那一罐铁皮雪花膏带来的安心实在。

有些东西更是只有经历过那年代的人才能懂,比如蘸水的葫芦瓢。磕破皮渗着汗的夏天,水缸边永远吊着一个泛黄的葫芦瓢。不论是浇菜园还是中午打水喝,总得先晃晃瓢看周正不周正。遇上大葫芦就分成舀水和舀米两用。那味道,带点晾晒过的葫芦清香混着水缸里的凉气,真比现在的保温杯撒了哈达水还解渴。谁再哆嗦着说泡水怕传染,老人只会一乐,“还不就是一家人喝的嘛”。

火柴盒也绝不可少,小时候吃完饭,家大人最关心的就是洋火有没有潮。记忆最深的是新年贴对联,无论谁家大人小孩都在角落找火柴。那小小一盒花花绿绿的纸壳,有时候藏着各种广告和图案,长大点了还有人专门捡空盒攒着。“盒友会”没听说过,可邻里小孩换着玩,比现在集卡还上头。电力紧缺的时候,火柴不只是照明,一年四季家家都得囤几盒,偶尔还得偷偷藏进床下的小抽屉里免得失火。火柴的记忆,说精致不精致,可它见证了饭熟灯火起,岁月流转,是实打实的一部分。

这些老物件也好,旧记忆也罢,说来就是时代的凭证。后人想再买买不到,最多看个仿制的样子。那些陪伴过我们的东西,现在成了柜子里的“头牌”,或许再用不上,可丢不掉的不是它们,是那些拐了几个弯的想念和温情。说不定有天他们也就彻底成了展品,到那会儿,咱还能哼着小调儿给小孩子指点:你别看它不起眼,咱爸妈可当个宝。

家里还有哪些“老物件”是你记忆深处抹不去的?有空不妨翻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兴许一阵旧味,就让你掉进远去的时光——那是别人没法理解的温暖。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