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兴安岭西南麓,一座十几米高的纪念碑,矗立在兴安盟阿尔山市林海街道的南山上。这里是阿尔善广场,脚下是绵延到天边的林海,碑上刻着“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碑文另一面写着:“边采边造林山清水秀,成林百万亩荫及子孙”。
大兴安岭西南麓,一座十几米高的纪念碑,矗立在兴安盟阿尔山市林海街道的南山上。这里是阿尔善广场,脚下是绵延到天边的林海,碑上刻着“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碑文另一面写着:“边采边造林山清水秀,成林百万亩荫及子孙”。
9月,秋高气爽,许多当地居民在这座广场休闲。眺望绵延不绝的绿色,仰望高高耸立的石碑,“林四代”安政新说:“内蒙古森工集团阿尔山林区四代林业人80载接力,铸就了这座‘生态银行’,作为‘林四代’,我有责任全力以赴守护好这片绿色。”
高高的纪念碑,亦是里程碑。如今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掩映于这片林海中,火山遗迹、温泉地貌、高山湖泊、无边绿海,将科学研究、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融为一体,将这片森林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林一代”于俊涛:一手采伐木材支援国家建设,一手造林为了青山绿水永续利用
坐在纪念碑下,85岁的“林一代”于俊涛回想起当年造林时的场景依然很激动:“这片林子曾遭侵华日军掠夺性采伐,森林资源破坏很严重。从上世纪50年代起,阿尔山地区开始大面积人工造林。当时林业职工责任很大、工作任务很重。按照周恩来总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指示,一手采伐木材支援国家建设,一手造林为了青山绿水永续利用。”
1946年,阿尔山林业局始建,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森工企业。一批批开发建设者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来,开山伐木、修路造桥,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优质木材。
“20世纪50年代,在阿尔山,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在校学生,大家都参与到造林的队伍中,这也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背着树苗和水桶,挥舞着锹镐,一同向荒山荒地进军的场景转眼就是几十年。”于俊涛娓娓道来,“我是从大连来支边的,参与造林几十年,我们会仔细研究一亩地种多少棵树最科学,成活率要达到95%以上。造好林,交给国家,这是国有林区重要的使命。这片林子也成为‘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要防护病虫害,还要防火扑火,我自己就参加了18次扑火。”
于俊涛曾任阿尔山林业局伊尔施林场场长,1991年他被授予全国绿化造林劳动模范称号。他说:“每年一、四季度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地冻上了,木头能下山了,林业职工的主要工作就是伐木。那时候条件艰苦,吃的是馒头就卜留克咸菜,渴了抓把雪吃。别看冬天温度低,因为伐木是体力活,工人们干活会出汗,吃雪也就不觉得冷;二、三季度天气暖和,土地泥泞,木头不好下山了,林业职工的主要工作就变成采种、育苗、造林、管护。那时候的任务是‘多出材、出好材’,支援国家建设。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我们开始探索‘边采边造’的新模式,在采伐迹地上栽下新苗,为后续生态修复埋下希望的种子。”于俊涛笑着说,“踏遍青山人已老,留下绿林为子孙,这一片山林是我们老一辈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1992年,阿尔山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百万亩。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阿尔山林业局竖起了一座纪念碑——“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见证了阿尔山几代人用心血与汗水铸就的伟业。
大兴安岭的这片生态功能区,对维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态环境,保护阿尔山地区、松嫩平原、东北大粮仓起到重要作用。2012年,阿尔山林区响应国家号召,为建设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一重要举措标志着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发展模式,迈向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林二代”刘英杰:沙棘果近年来大丰收,这片林子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当年由中学生造的“学生林”、妇女造的“母亲林”、老人造的“希望林”如今都已郁郁葱葱,过去的中学生如今已是两鬓染霜,第一代播绿者们更是年至耄耋。
已经退休的“林二代”刘英杰站在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下,指着旁边的路说:“你们刚才坐车上来的这条道的旁边,就是我们当年栽的‘青年林’,当时我还是个中学生。”
自1974年参加工作以来,刘英杰先后参与造林育苗、森林抚育等工作。
2000年,国家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阿尔山林区积极响应,一面调减木材产量,一面加强森林资源经营管护。1.2万名林业工人将油锯锁进仓库,拿起铁锹开展补植补造,参与修建防火道358公里。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林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1992年百万亩人工林成林,之后绿色年年增加,我们持续不断造林,这里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当时在山上造林我们吃的就是树枝烤馒头,渴了抓一把雪。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这里考察时关注过棚户区改造,现在我们这里棚户区改造很成功,林业职工都住上了楼房,喝上了自来水,现在我们还有退休金,吃住行都很方便。我的儿子也是林业职工,他们搞的林下经济,特别是沙棘果,近年来大丰收,这片林子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历史不会忘记林业人的努力。2014年1月26日,农历马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处于产业转型当中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深入林业职工家中,详细了解当地已经启动的棚改计划等工作,并深情嘱托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经过多年努力,阿尔山市改造棚户区1万多户,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如今这里的7.05万亩沙棘果,也成为林区居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林三代”刘洋:从红外相机里看到有珍稀动植物出现是最开心的事
守林护林营林的血脉代代传承。“林三代”刘洋2006年“接棒”成了护林人。
从营林技术员做起的刘洋,跟着师傅披星戴月进出林子,工作时曾被大雨浇、被蚊虫叮;在森林火灾发生时冲进火场扑火,几天几夜下不了山;也曾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冬天巡护森林,棉裤鞋袜被雪水浸透……18年与林为伴,如今是阿尔山森工公司伊敏河经营管护中心副主任的刘洋说:“上学的时候选择了林业专业,毕业后就回到家乡了。自己不是没想过出去闯闯,但再三权衡后觉得家乡更需要我。父辈们渐渐老去,林区需要年轻人。”
“我爷爷造林时住在地窨子里,我父亲他们条件好了点,住在帐篷里。我们现在的条件要比父辈那时好太多了,生态环境也在不断向好。每次从红外相机里看到有珍稀动植物出现,是最开心的事。”刘洋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
借力科技续写绿色传奇是新时期护林人最大的特点。“智慧林火”系统、无人机巡护、北斗定位、远红外监控等现代技术,让阿尔山林区这片林海的管护效率大幅提升。“爷爷用脚步丈量林区,我们用数据守护绿色。”刘洋说。与此同时,设备巡护不到的地域,他们仍然坚持徒步巡护,用心爱护前辈们种下的每一棵树。
2021年,体制改革后的阿尔山林业局更名为阿尔山森工公司。林区职工接续奋斗,持续在4838.6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里书写壮美的绿色诗篇。截至目前,阿尔山林区人工更新造林有效保存面积累计达到124万亩,森林蓄积达到47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1.2%,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5%。
“林四代”安政新:带着爷爷留下的造林日记,跑好我们这一棒
百万亩森林如何进行数据统计?阿尔山森工公司森林资源管理中心员工、25岁的“林四代”安政新所做的森调工作就与此有关。
“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天早晨进林子,下午三四点出林子,每天都要在林区走十几公里,调查样地内各类资源在类型结构、物种组成、生长状况等方面的变化,根据抽样的结果分配护林员的工作任务,摸清家底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灾害预防和有效利用。”
到今年8月,安政新到阿尔山森工公司从事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已满3年。曾跟着爷爷上山护林,跟着父亲在林业单位上班,在外地上学的安政新本科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阿尔山市从事森林保护工作。
安政新说:“我还是放不下阿尔山的森林。虽然现在有了无人机这些设备,但是林子深处设备进不去,还是需要人进去。现在有先进的作业系统,只要平板电脑还有电,我们就走不丢。”调查偏远的森林样地,蹚沼泽、爬陡坡、过荆棘,蚊虫叮咬、擦伤磕碰都是常有的事。让他感到安心的,是背包里一直装着的爷爷留下的造林日记,给他经验也给他力量。
安政新说:“我的曾祖父1946年从河北唐山来到阿尔山支援国家木材生产,我的祖父是护林员,我的父亲是林区防火队员,我是森调队员,每天徒步十几公里记录树木生长。”
安家四代人见证着这片土地延续几十年的绿色传奇。
如今,阿尔山林区正充分发掘阿尔山森工公司百万亩人工林优势,扎实开展筛选地块、布设样地、样地监测等工作,持续完善CCER造林数据库。同时,大力开发林下林间资源,依托退耕还林聚集的土地资源,打造集中连片、极具潜力的沙棘种植基地,打响阿尔山寒地沙棘品牌。
安政新说:“从2021年起,单位里又多了50多名大学生。我们这一代林业人要跑好我们这棒接力棒。”
大山里的纪念碑是一座历史丰碑,见证着一代代阿尔山林区人创造绿色传奇的壮举。走在阿尔善广场,能看到老一代林业人带着孙子认树苗;在阿尔山各地,可以品尝当地出产的沙棘果酱和沙棘汁;在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可以看到来自各地的游客休闲度假……
81.2%的森林覆盖率、95%的绿色植被覆盖率,是四代林业人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生态银行”。内蒙古是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在大兴安岭腹地的阿尔山市,只有6.7万人,但这里的林区,对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的生态功能区的守护作用却至关重要。如今,这里林草湿系统完备,山绿了,树成“财”,林子活起来,空气清新,游人如织,其生态产品总价值量达1229.33亿元。站在纪念碑下,脚下是无数个于俊涛、刘英杰种下的绵延不绝的成材树林;眺望远方,无数个刘洋、安政新日夜守护着这片无边绿海,并赋予它新的未来。正如纪念碑上所刻:“永志不忘为绿色工程奋斗不息的阿尔山人!”
在纪念碑下,“林一代”于俊涛说:“我想和新一代护林人说,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守好这片蔚蓝天空和这片碧绿林海。让绿色不断蔓延,就是让希望不断生长。”
来源:牙克石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