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全国多地曝配件采购骗局,有轮胎老板被骗140万,还有受害者贷款进货血本无归,咋回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0:26 1

摘要:日前,甘肃一位轮胎老板丁伟(化名)在抖音上分享了自己的被骗经历,表示他在7月通过抖音刷到“武汉XX轮胎有限公司”的广告,被对方的“批发价”吸引后电话联系了对方,中途还多次接到这家公司“邀请考察”的电话。

作者 | 拉面安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日前,甘肃一位轮胎老板丁伟(化名)在抖音上分享了自己的被骗经历,表示他在7月通过抖音刷到“武汉XX轮胎有限公司”的广告,被对方的“批发价”吸引后电话联系了对方,中途还多次接到这家公司“邀请考察”的电话。

在到公司考察后,丁伟(化名)选择支付了10万元费用购买轮胎,按照当时的说法,这10万块最终可以拿到价值13万的货,且运费由公司承担,同时当时的接待人胡(音)经理还给他列了详细进货单。

但交完钱后,在家等货的丁伟(化名)只在5天后收到了18条轮胎,余下122条胎迟迟不见踪影,胡(音)经理只给出了一句“货发完了”就拉黑了他,他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丁伟(化名)将自己的遭遇发在网上后,引发同行在评论区的热烈互动。

有另一家店的老板表示自己也被骗了,被骗金额也是10万,他保留了自己被骗的证据,并公布了相关公司的宣传单;

亦有同行分享“最近有专门的人在每个门店发宣传单,然后加微信说是武汉的批发仓库,叫你过去考察,签合同。轮胎比市场价便宜200块钱。上个月出来宣传的”,有老板留言让其在当地车队群将这则消息扩散出去,避免更多人上当。

近年来,此类以“厂家直销”、“省级仓库”、“批发优惠”为名,实则利用线下考察、合同陷阱和私人账户收款进行诈骗的案例在汽配行业屡见不鲜,所用名义包含“0加盟费”、“首批货款全额返还”等,套路模式化,危害面甚广。

汽车服务世界关注到了相关动态,并在看到丁伟(化名)发布的信息后,第一时间联系到他,他从当事人的视角,回顾了自己从一开始的“怀疑”到“信任并付款”再到“发现受骗”以及后续的一系列经过。

他希望,通过分享自己这段沉痛的教训,能够让其他同行在面对类似“诱人”的采购/招商条件时,能多一份警惕、少一份侥幸,务必核实资质、审慎签约,避免重蹈他的覆辙。

一、10万块买了18条胎,被“对接人”拉黑,求助无门…汽服老板自述被骗过程

丁伟(化名)是一名甘肃人,并非行业新人,相反已经在业内闯荡多年,然受大环境影响,他也和大多数普通从业者一样,面临着经营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的巨大压力,迫切希望通过寻找更具价格优势的供货渠道来降低成本。

正是这种对“生存”的急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对风险的警惕性,最终步入了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

“大概7月底,我在抖音上刷到了他们(武汉XX轮胎有限公司)的广告,内容其实不是这个公司的账号发的,而是一个姓高的个人账号发布的,说提供轮胎批发价,所以我就主动联系他,他就给我报了相关轮胎的价格,并告知了可供选择的轮胎品牌。”

他把这些报价和正常的市价做了对比,发现只是低一点,而这也是他第一次放松警惕的时候:价格没有比市价低太多,显得“真实合理”。

考虑到大环境不好,他想着“低一点是一点”,在对方多次电话邀请并承诺提供“车接车送”服务的情况下,前往武汉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

一位胡姓经理接待了他。

【此处备注下:根据丁伟(化名)了解到的情况,虽不确定为同一人,但他所知道的很多和他有相似遭遇的老板,接待人都姓胡(音)。】

考察过程中,胡(音)经理介绍了阶段性的拿货方案,有10万的、有12万的、还有22万的,不同方案对应不同价格的货品赠送。

“我最后是交10万元货款,赠送3万元的货,总计可获得13万元的轮胎。”双方谈好后,便完成了“开具详细进货单(明确列出10万元货款对应的轮胎数量为140条,赠品3万元货品应另计)、交货款”的流程,并且最后签署了一份合同。

签完合同后,他问胡(音)经理货什么时候到,对方表示3-5天。

5天后,丁伟(化名)收到了所谓的第一批货,一共18条某品牌轮胎。

“然后我就问胡(音)经理为什么才18条?他说帮我查一下,回复说后期的货正在库房备货,陆续还要发货,叫我保持电话畅通。”

考虑到不是同一个厂家的货,所以发货地、到货时间不同是正常的,且收到的18条轮胎也确实是自己当时在现场选择的品牌之一,加上胡(音)经理承诺“剩下的122条轮胎一周内到货”,丁伟(化名)便继续等待。

等到第7天,剩下的122条轮胎依旧毫无音讯,第8天丁伟(化名)便继续联系胡(音)经理,对方回复“我帮你查一下你的订单”,然后说“货发完了”,丁伟(化名)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

他便在网上看了下,搜到有类似遭遇同行发布的信息,便主动联系到了这名同行。

“当时那个同行就跟我说,哎,兄弟你被骗了。他也是交了10万块钱,一共收到了22条轮胎,他还跟我讲了他的经历,我才反应过来我这真的是被骗了。”

到这时候,丁伟(化名)发现,自己的微信已经被胡(音)经理拉入了黑名单。

而他一次性支付的10万元货款,是贷款而来的。

“这些都是债。不夸张,真的是每天把人弄得心神不宁的,我想找人找不到。”

二、事件核心:明明怀疑是“皮包公司”,为何还是付了钱?…合同与支付中的猫腻

回过头来看整个事件,丁伟(化名)才发现,这样一个“看似顺其自然”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完全没有“防备”的打款过程。

丁伟(化名)叙述完整个事件过程后,汽车服务世界问他,当时为什么觉得这10万块“能一次性交”?毕竟不算小数目。

他的回答是:“我当时想着现在法治社会。这么大金额,他不可能骗我”;其次他觉得“拿钱买轮胎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就付了。”

除了这个因素外,当时促使他一次性支付10万元货款的因素,还有以下几个:

首先便是考察过程,以及过程中看到的“展厅”。

在去现场实地考察前,丁伟(化名)并非对该公司完全没有疑虑。

“我去之前我老婆还说小心点,别被骗了;我自己也担心是不是皮包公司。”

到达公司后,他发现该公司在武汉一个名叫“奥福*大厦”的商务写字楼里,且规模颇大:9楼展厅、10楼办公、11楼感觉是个综合空间,整体上给人一种“颇为正规”的感觉。

而在进入展厅后,他的顾虑进一步减少。“那个展厅确实可以,挺大的,什么牌子都有,好像有几十种,而且都是市面上常见的正规品牌,不是杂牌;展厅内轮胎总量也不少,大概100-200条,算得上一个小型仓库的规模;我自己也去看了下,还挑了几种,因为我就是想买轮胎,也有心仪的品牌。”

此外,在参观展厅的过程中,胡(音)经理也展现出了“了解行业”的一面。

声称是一个很大的企业,并且拿出了营业执照等资质,且跟很多轮胎厂家都是合作关系,货源都是“厂家直供”,所以价格比较低;

对行业也有一定了解,关键是其话术抓住了从业者的痛点。“他说现在大环境不好,你们能弄点便宜轮胎就弄点便宜的,而且我们这个轮胎都保质、保量、保原厂。”

其次,就是丁伟(化名)交的这笔钱,其用途是“一次性支付的货款”,而非“分批采购的预付款或首付款”。

“尤其是签合同的时候,我对合同有疑惑但很快打消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想着这10万块反正是一次货款,那时候也没有想到会有后来的‘分批到货’这种情况,所以不涉及后续尾款的情况。”

最后就是他当时对这批货的销路,已经有了明确规划。

“140条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我因为自己养了几台车,每台车22条胎; 我就想着用这些车上,也能省点钱,也不担心压货。”

但即便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丁伟(化名)依旧产生过几次疑虑,但却被很快打消了。

第一个疑惑是关于货款与定金。

“我问了对方‘货款定金是什么意思’,对方的回答是‘没有影响,这是你后期提这批货的货款,是跟我们合作的证明’。”

第二次是付款的账户是个私人账户。

“胡(音)经理给了我一个叫杨娟的账户,我就问:‘为什么不是对公?’ 他们就说了很多,意思就是‘无法对公’,然后说这是他们财务账户,所以没有问题。”

而疑虑最大的时候是到最后一步,对方拿出了一份合同。这也是他后续回忆整个事件时,觉得最可疑的一点。

丁伟(化名)表示,前面一直没有提过合同的事情,到最后才拿出来。

“我也不懂,就问这个合同是什么意思。他们说这个合同是后续再订轮胎才有用”,且该公司相关人员还补充道:“如果用了我们的轮胎觉得合适、质量好的话,可以考虑再合作,到时候就需要一份合同,可以按照进货价拿轮胎。”

拿出合同后,对方也没有给他琢磨合同的时间。

“等于根本就是没让看,拿出来就让我签字;还没反应来过呢,他就拿个手机出来录像,说录签约过程;我还在看呢,他就喊着‘来来来,看镜头’,让我抬起头录个像……我哪有时间看合同细节?”

显而易见,丁伟(化名)并非没有戒心,但还是被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专业话术与场景包装轻易打消了疑虑。

仔细梳理丁伟(化名)提到的一些关键点,会发现这些点其实构成了一个精巧也致命的陷阱。

第一,“货款定金”的话术其实是偷换概念。

对方将其解释为“合作的证明”,刻意模糊了“定金”的法律属性。在法律上,定金合同自实际交付时成立,且具有担保性质。若收款方违约,应双倍返还。但对方通过这种模糊化的处理,既让丁伟(化名)觉得这笔钱名正言顺,又避免了让他意识到自己本应享有的法律权利。

第二,“私人账户”是诈骗活动最典型的标志。

一家拥有三层办公楼和大型展厅的“正规”公司,竟声称“无法对公”,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对方的解释——“财务账户,没问题”,更是一种极具欺骗性的安抚。这直接绕开了公司的财务监管体系,使得款项难以追溯,也为诈骗方迅速转移资金、逃避责任提供了便利。

第三,合同的“突然袭击”和“录像施压”是压垮受害者谨慎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

骗局的设计者深谙心理战术:

在客户已完成考察、选品、谈妥价格,心理防线最为松懈的时刻,才突然抛出合同,时机控制的好;

把代表双方权益的合同轻描淡写地定义为“下次合作才有用”的凭证,极大地降低了受害者在当下对它的警惕性;

通过当场录像制造一种“这是正式、规范流程”的假象,同时利用社交压力(配合录像)和时间压力(不让细看),迫使受害者在来不及思考和理解条款的情况下仓促签字。

而这整个过程的设计环环相扣,利用人性的弱点、行业认知差和法律盲区,将受害者的“疑虑”转化为了信任的“催化剂”,完成了一场精心包装的“合法诈骗”。

​三、事件后续:已知晓超20名受害者!将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但也后悔几件事没做

察觉到自己被骗后,丁伟(化名)做了几个动作。

首先,他查询并联系了这家企业的法人代表。

“法人代表叫刘丫头,我是从公开平台上查到的,我就和我兄弟一起给这个法人打了电话,一开始打通了,他问你这个公司在哪儿,我们说了以后,他说我没有公司;然后就把电话挂了,再打就没接。”

此外,他还再次回头看了这份合同,发现合同中还暗藏着“霸王条款”。

“不让传播,就是不让我们发表相关的内容,所以我现在发布的东西都是把公章等隐藏了;但就算这样,我发布的相关内容还是被反复投诉并下架了。”

该合同非丁伟(化名)所签的合同,但相关条款与他的基本相同

丁伟(化名)发布的相关内容已被投诉下架

这一点很关键,正是这一点,导致丁伟(化名)如今不敢轻易曝光与该司及相关人员的沟通记录、转账凭证以及最为关键的合同,担心对方以此为由反告自己违约,这是一种心理枷锁,让他陷入了“想通过公开渠道呼吁并维权、但又担心违反合同导致自己的钱真的彻底拿不回来甚至有其他麻烦”的两难境地;且这也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封锁消息和拖延时间的法子。

他也专门找律师研究了合同。

“律师说这份合同把所有对他们有利或者不利的情况都写进去了,可以走法律途径。”

第三就是报警、12315举报。

“警察让我尽快起诉,因为有合同,所以他们没办法直接介入,需要相关部门给事件定性。”

最后就是联系到了和自己有一样遭遇的受害者同行。

目前,仅他一个人接触到的有一样遭遇的同行就有超20个。

“广东的有十几个、武汉也有八九个,大家交的钱金额不等,10万、12万、22万、28万,我还知道一个人交了140万,金额巨大。”

现在,丁伟(化名)的最新打算是走法律维权。

9月4日,他又接到了警察的回访电话。“他说最近挺多我这种情况的,让我小心点,有条件的情况下,看能不能把受害者聚集起来走集体诉讼。”

律师也是类似的建议,而他同样有此打算。

一方面,他想把自己的10万块钱拿回来。“我心里清楚,这个过程会很难,但我还是准备走,不能让他们空手套白狼。”

另一方面,群众力量大。“他们很多在抖音上曝光的都是姓胡的,签约的合同上也是这个人;有的人还有他的视频、录音;当然我也不敢说大家接触的‘胡(音)经理’是同一个人,因为查不到这个人的具体账号。”

但他也清楚,这会是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

“没办法,被骗的同行太分散了,东南西北的都有,最远的甚至在新疆了。很多人不是不想起诉,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但因为很分散,就会觉得我一个人很难凭这份合同胜诉,而且各种证据收集起来也很难,如果都在武汉,我们早就联合起来发起诉讼了。”

自述过程中,丁伟(化名)反复强调自己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有一些细节的“留证”工作没做好。

其一,是过程中没有拍照。

尤其是营业执照的拍摄。“现在想想当时对方营业执照副本都给我了,我应该拍照的”。

其二,是通话录音。

签合同时对方说的话他都没有录音。

对方在极端的时间内指出了一些“关键信息”,并口头复述了这些,比如“**时候我们都是物流发货了”;“**是不可抗力因素等”,并强调“首批量大,所以以后跟他们是长期合作关系”、“这个合同是有需求的时候才有用,没需求的话,一年后合同就会自动解除。”

对方的口头承诺他也没有录音。“我当时就签完合同走的时候问了一句‘这个轮胎是不是一次性发过来?’他说‘是的’,但是我没有录音。”

察觉到被骗后,和一些关键角色的通话也没录音。

“当时给法人打电话应该录音的,法人代表都不承认他有公司,那它(公司)直接就构成诈骗。”

写在最后:

结合行业媒体的报道以及抖音等公开平台上从业者的发声可知,近年,汽配领域的这类诈骗手段并非新出现的骗术,无论以何种名义进行,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梳理来看,这些骗局核心是利用了汽配行业下游经销商希望降低采购成本的心理,且运作模式也呈专业化、团伙化的特点:

前端由“地推”或线上广告团队以低价诱惑精准获客;

中端租赁高档次写字楼或租赁大型仓库、能够提供“正规”的资质证明、雇佣“专业”的销售人员进行沉浸式考察,以骗取信任;

后端则利用精心设计的合同陷阱和私人账户收款迅速完成收割。

得手后,诈骗团队便会注销公司、遣散人员、更换场地,旋即改头换面,以新的公司名称和招商话术继续行骗,使得受害者维权难上加难。

汽车服务世界呼吁广大汽配以及汽服行业从业者,在面对类似“超级优惠”或者陌生的“厂家直供”模式时,务必保持警惕,尽量通过熟悉的正规渠道采购,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明确条款细则并保留证据,坚决避免向私人账户支付大额货款。

如遇到类似情况,可第一时间向市场监管部门核实企业资质,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