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过去在中国东北这一带,有很大一片地原本本该是我们脚下的家园,可是直到今天,老百姓总要叹口气,说满洲里的风,吹的不只是一座城市的尘土,还有那些纠缠了几个世纪的边界纠纷。咱们今天要唠的,其实就是这桩让国人心里总有点别扭的老历史——丢地儿、谈判、承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过去在中国东北这一带,有很大一片地原本本该是我们脚下的家园,可是直到今天,老百姓总要叹口气,说满洲里的风,吹的不只是一座城市的尘土,还有那些纠缠了几个世纪的边界纠纷。咱们今天要唠的,其实就是这桩让国人心里总有点别扭的老历史——丢地儿、谈判、承诺、反复,一圈绕下来,谁比谁聪明?到底轮到我们这代人又如何看待这些冰冷的边界线和背后的故事?
往回倒好几百年,清朝一度是个大帝国。可惜事在人为,边疆那儿的官老爷们和中央没人管得紧,边防不牢,沙俄就跟猫逮老鼠似的,一点点啃掉了黑龙江以北、外东北那些地儿。朝廷当时虽说气得拍桌子,可大多也只是派几个使者浩浩荡荡地远赴重洋,想跟人家谈谈——想以和为贵。可惜,俄国人最懂得“拖”字诀:一桌子的茶水换来的是空口白话。每次谈判,从年头拖到年尾,总能生出点什么新花样,把局势搅浑。咱普通人能理解朝廷的无奈吗?未必。也许有点像咱们隔壁邻居家房子漏水,你好声好气找他沟通,他一会儿答应修、一会儿又装糊涂,这边防就这么“磨没了”。
其实如果只说清朝软弱,似乎也不全面。想想那时候欧洲各国都忙着争霸掠地,谁有力气谁上手。清廷里头也不是没人着急,比如有位叫崇厚的外交官,兜里揣着家国大计去了远东交涉。可在那样的大棋盘里,你今天签个协议,明天沙俄变卦,后天让你等一等,结果都落在他们那点“小聪明”里边。我们常说“皇帝不急太监急”,可那会皇帝也急,地方官也愁,就是没啥用。
再往后推,到了一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自己家里闹得不可开交。明面上忙着内部革命,地下却早已伸出了“许诺”的一双手。他们信誓旦旦告诉邻国:“咱们是兄弟,我们要打破旧约,丢掉殖民主义包袱。”但谁都明白,大国博弈,其实心底算盘拨得明白。等哄好了自己人,局势稳下来后,原先说那些“废除条约”的好话,也就如同窗外北风,没了踪影。新政府照样坐在原地,对曾经许下的承诺装作没听见。
到了冷战时期,咱们和苏联的尴尬功夫真不是普通人能想象的。有人可能会以为兄弟国家反倒能对坐洽谈,兵不血刃地把历史欠账给清了——哪那么简单?事实上,在边境巡查的时候,连小兵小卒都得绷着神经。有年流行一句话,叫“铁丝网那头看的是自己老乡,心却悬着敌对的石头”。上头多次谈判,底下的老百姓反而觉得前景更迷糊。一次我见老辈人闲聊,都感慨:说到底干戈背后,是国与国实力的较量。你看咱们要求明确追讨那片失土,苏联人往往软硬兼施,今天说友好,明天谈安全,就是没个结果。
冷战一结束,苏联轰然倒塌,世界地缘格局像一锅煮开的粥,沸沸扬扬。当时咱们内部议论声极大——既然对方自顾不暇,是不是有机会把那片老祖宗留下的地儿要回来?可事儿哪有那么顺?对岸变成了俄罗斯联邦,头疼的不只是经济欠账,还有一堆边界谈判未竟的历史包袱。国际社会那阵子,风向说变就变,谁愿意出头搅黄和平氛围,谁就成了外人话柄里的“麻烦制作者”。双方桌上谈、桌下敲,关于失地、民族、压力、面对的也不仅是墙那头的外交官,更是我们心头那根不愿放下的弦。
到了最近这些年,咱们跟俄罗斯其实有不少合作,他们也不再像前两代那么强势。可说到底,想把历史上的边界扳回原点,真是比登天还“难如鬼使”。你得有经济,得有军力,还得有一干实打实能扛事儿的人才。而且,光有硬实力还不够。民心这个东西,虚虚实实的,却又至关重要。比如九十年代初,有个当年被分在“异邦”的小城居民,曾跟采访的人说:“我姓王,爷爷是清朝时这里的巡捕,祖坟还在山坡上。可现在听到俄语做广播,谁敢说自己不是外乡人?”
其实,摸清这桩事,绕来绕去还是一个理儿:把丢掉的土地拿回来,不是靠谈判桌上几句漂亮话,更不指望对方突然良心发现,还你疆土。国力硬了,底气足了,世界才会认真同你对话。可就光有这点吗?现实可不是“谁块头大谁说了算”,哪怕你拳头硬,也不能无视历史的裂痕和现实的牵扯。地界上纠错,哪有想象中简单?就拿最近的南美几个国家说吧,也有不少边境不明争斗,经济掺和进来,民族认同还搅在一处。咱们要冷静,要琢磨,那地到底只是地不只是地?每寸土地,站着过去的人,活着未来的期盼。
跑回来聊一句:国际上哪个国家不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算两国签完协定,有时老百姓心里还是过不去这个坎。“土地是老祖宗的根”,这话不只是一句空话。可从另一个角度,和平的日子也珍贵——这不是和稀泥,是咱们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别让仇恨种子吞了明天的希望”,有老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掏心窝子的实话。
唠到最后,你会发现,这段纠纷像是贴在民族记忆上的膏药,用力扯会疼,摆着又总惦记。有些人觉得以后总有机会,有的人则把它当作教训记着:祖国像家,建得多结实要靠的是我们都能往里添砖加瓦。土地问题可以深化,可以磨合,但要是心不齐,再多的谈判也是枉然。
说实话,我唠了半天,也不敢下定论。只觉得每一次边境的讨论、每一次国歌响起,都混着一点过往的疼和今日的希望。要说终极答案,哪儿有呢?也许,这追问会陪着咱们,再走一辈子。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