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从技术理念全面升格为国家战略。《意见》明确提出两大育人方向: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从技术理念全面升格为国家战略。《意见》明确提出两大育人方向: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
随着《意见》的正式发布,“人工智能+”行动必将向教育领域深度渗透。长期以来,和鲸科技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始终与国家政策步调同频共振。2024年5月,和鲸正式发起“101数智领航计划”,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循环,整合和鲸社区近十年积累的多学科实践资源、ModelWhale 教研训一体化平台和智谱 AI 大模型,打造 AI 创新虚拟实验室,帮助高校解决“学科+人工智能”的落地难题,培养创新型高质量人才,推动创新成果产出。截止目前已经联合300+所院校,通过共建课程、实训平台与竞赛机制,形成“教-学-练-赛”一体化培养闭环,以实践为核心、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和鲸 101 计划对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范式的探索,与《意见》对新时代育人方向的要求不谋而合。
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和鲸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理论总结。2025年5月,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通识教育(AIGE)研究中心、金砖创新基地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指导,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和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鲸社区牵头,异步社区与中国信通院联合发布《AI 融合高等教育:从通识到专业——学科 + AI 人才培养白皮书》,整合2500+ 份行业调研问卷、20+ 位国内高校权威专家经验以及国内外 100+ 高校自 2024 年以来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政策规划与创新实践,系统梳理了文理医工各个“学科+AI”融合的课程体系与能力模型,为高校从知识灌输转向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在“人工智能+”行动如火如荼般开展的当下,和鲸始终致力于推动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高校落地 AI 教育实践搭建桥梁。从已上线的智能体批改系统,到即将重磅推出的Copilot工具,ModelWhale 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瞄准教学痛点;从海量的开源数据与项目资源,到持续开展的 AI 夏令营、实训季,和鲸社区让理论与实践学习无缝衔接,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
政策愿景正与企业行动相互呼应。和鲸科技正以扎实的平台能力、生态资源与产学研合作经验,积极助力高校“人工智能+”行动从理念走向落地,从探索试点走向系统化变革。
文科已死?AI时代,文科教育如何破局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层出不穷的 AI 产品不仅正在重新定义人类的生产力边界,更深刻改变了各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这一趋势具象化于全球范围内部分高校文科专业招生规模缩减、报考热度下降的现象之上。与其说这是单一学科的挑战,不如说是对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适应性、前瞻性及核心价值的全面冲击。
然而,正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两种文化》中所说,当科学与人文的认知河流停止交汇,文明将退化为干涸的河床。和鲸始终相信,人文社科绝不无用,甚至随着新型交叉学科的兴起,文科所涵盖的领域将变得更为广阔。AI 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文科因其学科特点而受到较大的影响,但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也迫使我们深刻反思文科教育的本质,推动文科教育不断变革。
智能时代,文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引领人类更清晰地洞察自身,同时推动人工智能与社会的有序融合。诸如推动人工智能与人类价值观与伦理的对齐、AI的公平性与包容性、安全与可控性等,都需要文科学者的深度参与。因此,高校文科教育应主动拥抱 AI,理解 AI,利用 AI,从而培养真正适应新时代的文科人才。本文将基于《AI 融合高等教育:从通识到专业——学科+AI 人才培养白皮书》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和鲸在“学科+AI”课程体系创新建设领域的丰富实践经验,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文科教育的内涵、框架与方法,尝试为新时代“文科+AI”教育的落地提供可参考的思路与行动框架。
以社会应用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 “文科+AI” 课程设计框架
和鲸通过丰富的与高校携手推进 “文科+AI” 课程改革的经验,从实践的视角总结了新时代文科人才的培养需求。和鲸认为,“文科+AI” 教育并非简单叠加技术工具,或为学生生硬灌输人工智能概念知识,而是应以社会应用和批判性思维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既懂技术逻辑、又具备人文洞察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和鲸在白皮书中特别指出,文科领域的人才需掌握 AI 技术在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文化数据挖掘中的应用,并发展跨学科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决策能力。AI 技术不仅能辅助文科学生进行数据分析,还能帮助他们从多角度理解社会问题,做出科学的决策与预测。
具体而言,文科AI课程体系应涵盖AI+ 素养和交叉融合课程及结合实真实案例的实践环节两大部分。以下是白皮书中展示的 “文科+AI” 课程设计框架示例(以新闻传播专业为例):
AI+ 素养和交叉融合课程示例:人才培养,不止于文科
关于 “学科+AI” 的可行路径,白皮书总结出三个关键方法论:
首先是构建 “AI教育=基础课×素养课×专业课” 的三层课程架构,这一体系既符合教育部倡导的培养理念,也是高校的普遍共识。其中,基础课类比为“教学生认路”,侧重传授 AI 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统一的认知基准和话语体系;素养课可视为“教学生骑车”,聚焦常用 AI 工具实操(如理工科的编程开发、文科的提示词工程),根据学科需求差异化培养工具应用能力;专业课则是“教学生越野”,强调带领学生运用 AI 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使技术能力深度嵌入专业问题解决流程。
在具体课程建设上,专业课与部分素养课需依据文科、理科、工科、医科等不同学科特性定制培养方案。白皮书提出 “问题重构-数据治理-算法适配-领域验证” 四步融合方法论,无论何种学科,实践均为 AI 教育的核心抓手。但各领域实践侧重不同,文科侧重数据思维培养与技术伦理批判,工科聚焦算法迭代优化与系统设计能力,医科则注重 AI 在诊疗流程中的合规性验证。白皮书针对各学科常见的 AI 融合专业课提供了具体建设示例,供高校参考。
“文科+AI” 教育实践:校企协同共塑文科 AI 人才培养新范式
自 2019 年起,山东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就与和鲸展开了合作,共同深入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推动从“数字平台”向“数智平台”的转变,共同构建数字人文实验室。2024 年初,双方携手打造了数智实践课堂,以趣味教学赋能数据人才培养。在和鲸的支持下,山东大学东亚数字人文团队搭建数字人文教研一体化平台,并面向全校学生推出了《数字人文通用技术与实践》课程,旨在广泛传播数字人文知识。
2024 年 12 月,“边疆大模型暨综合智能体”发布会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行,会上,校企三方共同签署了“101 数智领航计划”。此次合作以数字人文创新发展为引领,旨在充分发挥山东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先导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和多学科交叉融合。
此外,和鲸也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展开校企合作,不断完善文科+AI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形成了一套成体系、可复制的成熟经验。
真实数据支持,多位专家指导,清华领衔发布AI教育白皮书
5月28日,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通识教育(AIGE)研究中心、金砖创新基地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指导,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和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鲸社区牵头,异步社区与中国信通院联合发布《AI 融合高等教育:从通识到专业——学科 + AI 人才培养白皮书》,从政策解读、现状分析到教学模式与教学工具、技术底座、高校实践案例等,全景式呈现 AI 融合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前景、机遇与挑战。
白皮书中从企业和学生的真实需求、高校教育的真实痛点出发,指出应从知识结构、实践转化、价值判断三大维度构建AI素养框架,基于“认知筑基 - 能力迁移 - 创新融合”的培养路径,构建渐进式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根据院校类型、学科结构、资源禀赋等对课程体系的落地进行了差异化设计。
据悉,该白皮书在编撰过程中,特别组建了专家顾问委员会,特邀 20+ 位国内高校权威专家领衔指导,成员覆盖通识教育及文、理、医、工全学科领域,为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把关定向。同时,项目组广泛收集 2500+ 份多元问卷,调研对象涵盖学生、企业从业者、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等群体,并系统梳理国内外 100+ 高校自 2024 年以来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政策规划与创新实践,以扎实的数据与案例支撑,确保白皮书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
让每个学科拥抱 AI ,共同开启高等教育智能化转型的新篇章。期待《AI 融合高等教育:从通识到专业——学科+AI 人才培养白皮书》的发布能为高校 AI 通识教育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并勾勒出学科与 AI 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未来,随着白皮书指导价值的逐步释放与研讨成果的持续转化,我国高等教育将加速迈入“学科+AI”协同发展的新阶段,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强劲引擎。
您可至下方链接填写白皮书获取问卷,填写完成后,我们将在一周内为您发送电子版白皮书。https://heywhale.feishu.cn/share/base(去除括号)/form/shrcnozhab2yfO3dQ1xtCbJsSSf
智谱与和鲸共建了从通识教育到“学科+AI”的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以分层次的课程与实验设计贴合各学科专业学生的培养路径与培养目标,通过 AI 通识课、应用导向实验案例及 AI 教育智能体等多种模式协助高校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更多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案例及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相关信息,欢迎您前往和鲸官网 ai.heywhale.(括号内删除)com/AIED 进一步了解。
来源:和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