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岛内媒体人在洪秀柱观礼“九三阅兵”返台后,曾出现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预言:一种是“赴陆观礼将冲击国民党内部团结、削弱其在岛内的政治能量”;另一种是“阅兵将被解读为军事威慑,导致两岸紧张升级、民意转向对抗” 。
岛内媒体人在洪秀柱观礼“九三阅兵”返台后,曾出现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预言:一种是“赴陆观礼将冲击国民党内部团结、削弱其在岛内的政治能量”;另一种是“阅兵将被解读为军事威慑,导致两岸紧张升级、民意转向对抗” 。
预言一:冲击国民党内部团结、削弱其在岛内的政治能量
- 理由简述:绿营舆论长期将赴陆观礼标签化为“被统战”,国民党内部部分人也担忧因此被贴上“亲中”标签,导致基本盘流失与路线争议 。
预言二:阅兵被解读为军事威慑,两岸紧张升级、民意转向对抗
- 理由简述:绿营及部分深绿媒体强调阅兵的军力展示属性,渲染“武吓”叙事,预期会强化“抗中保台”民意,压缩主张交流的空间 。
为何这些预言难以实现
- 岛内对阅兵的观感并非一面倒的“被威慑”,而是“以身为中国人为荣”的正面情绪显著上升,阅兵热与直播破圈反而推动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共鸣,削弱对抗叙事的正当性 。
- 洪秀柱以“纪念先烈、维护抗战与光复历史”为旗帜,将赴陆观礼正当化为“捍卫历史真相与民族尊严”,降低了被政治标签化的风险,国民党内部的路线争议未因单一事件出现结构性动摇 。
- 两岸民意与社会交流的基本面未因一次阅兵而逆转:在绿营高压限制下,仍有各界人士赴陆参与纪念活动;岛内对两岸交流的需求与对和平的期待依然强劲,“抗中保台”难以持续绑架民意 。
事件脉络与影响(简述)
- 9月1日洪秀柱抵京,随后出席9月3日阅兵与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并公开强调“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维护抗战胜利成果”,获得岛内广泛关注与正面评价 。
- 岛内多家电视台与网络平台直播阅兵,PTT等社群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正面观感与对共同历史的体认增强,部分深绿媒体的“威慑”叙事未占主流 。
- 面对绿营事前限制与事后抹黑,洪秀柱以“纪念先烈何需民进党批准”回应,舆论对其正当性的支持上升,国民党内部未出现因观礼引发的分裂性震荡 。
小结
两项预言均低估了岛内社会对“纪念抗战/光复”的历史共识与对和平交流的现实需求,高估了单一事件对政党生态与民意结构的即时冲击力。事实证明,在共同历史记忆与和平发展的基本面支撑下,理性与交流的声音能够穿透政治操弄与信息茧房 。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