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A股市场迎来了一轮剧烈调整,行情波动显著加大,投资者普遍感受到明显的“亏钱效应”。许多八月下旬才入场的新股民,刚刚体验了账户浮盈的喜悦,转眼便面临收益回缩甚至亏损的现实。这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即便身处牛市,投资也绝非一帆风顺——波动与回撤,从来都是市场的一
近期,A股市场迎来了一轮剧烈调整,行情波动显著加大,投资者普遍感受到明显的“亏钱效应”。许多八月下旬才入场的新股民,刚刚体验了账户浮盈的喜悦,转眼便面临收益回缩甚至亏损的现实。这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即便身处牛市,投资也绝非一帆风顺——波动与回撤,从来都是市场的一部分。
自2024年9月以来,A股市场呈现出典型的牛市特征:上证指数从不足2700点攀升至3800点以上,累计涨幅超40%;深证成指同期最大涨幅更是突破60%。然而,牛市绝非只涨不跌的单边坦途。去年“9·24行情”至今,上证指数最大回撤达11.27%,深证成指更是达到18.53%。这种“大涨与深调交替”的特征,既是牛市的常态,也构成了对投资者心态与交易策略的严峻考验——面对回调,部分投资者因恐慌割肉而错失后续反弹,另一些人则因犹豫观望而错失低吸良机。
本文将从牛市回撤的本质机理与投资者常见的心理误区入手,深入探讨如何理性应对牛市回撤这一“甜蜜的烦恼”。
为何牛市多大跌?
牛市中“大跌”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历史表现来看,牛市中出现较大回撤属于常态。
以2007年、2015年和2020年三轮牛市为例,包括上证指数、万得全A、深证成指、沪深300及创业板指在内的主要指数,均出现过幅度不一的回撤,幅度大致介于6%至21%之间,持续时间从数天到数十天不等。尽管不同时期受市场环境影响,回撤幅度和恢复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例如2015年多数指数回撤相对较缓、恢复较快,而2020年创业板指等回撤时间较长、恢复较慢,但整体而言,回撤是牛市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股谚有云,“牛市多急跌”。这一现象背后,对应着多重力量的复杂交织。
从流动性层面看,获利盘了结意愿强烈是关键因素。尤其在行情推升至重要整数关口附近,部分投资者倾向于兑现前期积累的丰厚浮盈,这种“落袋为安”的操作共识容易导致成交量急剧放大,进而放大波动幅度。另一方面,政策和外部事件的突发冲击虽不改变长期趋势,也常常成为急跌的导火索。无论是宏观货币政策预期变动(如降息预期变动或加息信号释放)还是行业监管政策骤然收紧,亦或是国际地缘冲突升级,甚至微观上两融监管加强、IPO或股东减持增多等现象,都可能触发投资者避险情绪,引发集中抛售,造成市场短期承压。
此外,杠杆资金的大规模介入与市场情绪的共振效应,共同构成了牛市中波动放大的核心推手。杠杆资金在牛市上行阶段通过融资融券、场外融资等渠道加杠杆入市,推动指数快速冲高;而当市场调整时,高度敏感的融资盘集中离场又可能引发连锁抛售,形成“下跌-平仓-再下跌”的负反馈循环。
市场情绪方面,牛市中投资者情绪敏感,叠加社交媒体即时传播特性,极易触发“羊群效应”:上涨时乐观预期扩散吸引非理性资金入场,出现回调或利空时,情绪瞬间反转,悲观预期引发集体性“踩踏式”抛售。杠杆资金与市场情绪相互催化,形成“助涨-过热-反转-加速下跌”的完整链条,这正是牛市中“急涨与急跌交替出现”的重要微观逻辑。
综上,直接原因可以罗列很多,但归根结底,当市场需要调整时,任何偏负面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导火索。
当市场短期快速上涨后,筹码结构快速恶化,急跌本质上是对行情节奏的矫正——通过下跌快速释放风险,让筹码结构回归平衡,为后续行情积累动能。在这个意义上,正因为牛市中存在较多急涨与大幅拉升,相应出现的急跌实则构成了行情发展的另一面,二者共同塑造了牛市的动态平衡。
为何牛市大跌时投资者不敢买进?
尽管历史一再证明牛市中的回撤往往只是长期升势中的插曲,但大多数投资者依然难以在大跌时果断买入,真正的问题在于,很多投资者没能在认知层面建立“相信牛市”的底层逻辑,无法穿透短期波动、把握长期趋势。
首要原因在于熊市思维所形成的路径依赖。熊市思维的致命之处,在于将“下跌”等同于“风险”,却忽视了牛市中“下跌”与“机会”的辩证关系。经历2022-2023年的持续震荡与调整,许多投资者对“下跌”产生了近乎本能的警惕。即便市场已步入牛市,他们仍难以摆脱对“见顶回落”的忧虑,每一次回调都被误读为趋势反转的前兆。
熊市中的每一轮下跌,都是逃命信号;而牛市中的每一轮调整,则是上车良机。如果在牛市里还用熊市那套保守思维,很容易早早下车,错过后续行情。牛市的急跌本质是“上涨过程中的行情整固”——就像长跑中的调整呼吸,是为了后续更稳健的冲刺。投资者唯有摒弃熊市思维,才能避免“牛熊思维错位”带来的操作陷阱。
之所以牛熊思维错位,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对牛市本身缺乏真正的信仰。就从本轮牛市行情的驱动逻辑来看,其核心动力源于基本面改善与市场生态优化的共振效应。
具体而言,基本面维度的支撑因素包括:宏观政策对经济的托底效应持续显现、新质生产力实现突破性发展、供给过剩产业借助政策之手缓解内卷压力、制造业全球化布局深化带来的增量空间,以及新消费趋势的持续崛起;市场生态维度的推动力量则体现在:低利率环境下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的再配置进程加速、长期资本(如社保、保险资金等)入市规模扩大,叠加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如注册制深化、退市机制完善等)对市场生态的系统性优化等。
上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筑了本轮牛市持续向上的坚实根基。只要上述驱动力量依然存在并持续发挥作用,本轮牛市便不会轻易终结。
只有从内心深处相信牛市,投资者才能大跌中保持冷静甚至逆市布局。正如市场规律反复证明的:牛市中最大的风险,从来不是回撤本身,而是在回撤时失去了相信的勇气。
牛市里如何应对回撤?
面对牛市回撤,关键是建立“逆向思维”与“纪律性策略”,将短期波动转化为长期收益的契机。
首先,接受回撤是牛市的“必修课”,不恐慌卖出是底线。历史经验表明,牛市中的回撤往往修复速度较快。若因短期波动选择卖出,很可能错过后续显著的市场回升。以2015年牛市为例,上证指数期间最大回撤幅度达9.17%,调整周期持续7个交易日,随后仅用10个交易日便收复前期高点;万得全A指数最大回撤为6.6%,调整周期为4个交易日,后续仅2个交易日即回升至调整前水平。
不同于熊市中的漫漫下跌,牛市里的调整来得快、结束也快,考验的不是持股耐心,而是认知水平。因此,“不卖出”是应对牛市回撤的底线——只要持仓逻辑未变(如业绩增长、行业景气等),便不应因短期波动动摇长期持有决心。
其次,逢低补仓,把握“黄金坑”的上车机会。对于拥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来说,市场回撤恰恰是低位布局优质资产的较好时机。在牛市行情中,那些符合产业趋势的核心赛道和前期强势板块,通常在回调后具备更强的修复动能,是值得重点关注的补仓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投资者在回调买入时仍倾向于选择弱势板块,期望“捡便宜”,这本质仍是熊市思维的延续。事实上,在牛市回调中,更应着眼于主线板块的布局机会——这是为数不多的“上车”主线板块的良机。
最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采取“分批布局”的策略。市场短期行情无法预测,投资者可依据自身对回撤程度的判断,或设定定期投入的频率,逐步建立仓位,避免因一次性满仓而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与市场波动风险。
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上述所有操作的前提是准确判断市场调整为“正常回撤”而非“趋势转折”。如果市场已处于牛熊转换的关键节点,清仓撤离才是第一要务。但在通常情况下,只要支撑牛市的核心驱动因素没有发生改变——如宏观经济向好、流动性充裕、企业盈利持续增长等——那么回撤更多只是上升途中的短期波动,不必动摇牛市信心。
投资的本质,是一场关于认知与人性的修行。牛市中每一次回撤,既是风险的释放,更是认知的试金石——它考验投资者能否穿透短期波动的迷雾,对牛市抱有真正的信心。唯有相信牛市,才能在波动中站稳脚跟,不错失时代赋予的致富机遇。
来源:薛洪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