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疑似心肌梗死术后患者如出现典型心肌梗死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及体征(如心电图改变),其评估流程与一般人群相似,包括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ECG)及血清肌钙蛋白(cTn)检测。术后筛查发现cTn升高若术后常规筛查发现cTn升高,需进行系统评估,包括
对于非心脏手术后出现心肌损伤或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临床评估需结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并注意术后特殊背景的影响。
疑似心肌梗死术后患者如出现典型心肌梗死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及体征(如心电图改变),其评估流程与一般人群相似,包括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ECG)及血清肌钙蛋白(cTn)检测。术后筛查发现cTn升高
若术后常规筛查发现cTn升高,需进行系统评估,包括心电图、胸片及2-3小时后复查cTn。此外,应积极排查cTn升高的非缺血性原因,如肺栓塞、脓毒症、心律失常或心脏复律等。进一步检查的作用
若初始评估后诊断仍不明确,可借助无创检查辅助诊断,例如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或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测缺血。对于确诊MINS的患者,建议在术后恢复期完善负荷成像或冠状动脉解剖成像(如CTA),以排除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CAD),除非已明确cTn升高存在其他原因。
MINS的诊断需满足以下两项主要标准:
cTn升高:非心脏手术后30天内出现cTn升高,且其动态变化符合急性心肌损伤模式(如先升高后回落)。排除非缺血性原因:需通过临床评估排除其他可能导致cTn升高的因素,如脓毒症、肺栓塞、心力衰竭或心脏复律等。风险评估为有效筛查MINS,应术前识别高危人群,包括:年龄≥65岁;年龄≥45岁且拟行院内手术,同时合并至少一项修订版心脏风险指数(RCRI)危险因素(如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已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CAD、主动脉斑块或外周动脉疾病。高危人群监测
具备上述任一危险因素者属MINS高危人群,建议在术后6-12小时及术后第1、2、3日定期监测cTn。其他监测手段(如术前cTn、围术期心电图或B型利钠肽)的应用仍有争议。低危人群
拟行门诊手术(留院时间不足24小时)或无高危因素的院内手术患者,通常无需常规围术期cTn监测。
若术后发生STEMI且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较低,可按常规STEMI流程处理(包括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PCI)。若出血风险高,需个体化权衡药物、介入或保守策略。值得注意的是,纤溶治疗对大多数术后患者禁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治疗需高度个体化,重点平衡抗凝、P2Y12抑制剂的使用以及血运重建(如PCI)的获益与出血风险。MINS的药物治疗
排除NSTEMI和STEMI后,建议对MINS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推荐等级:2C);若合并心动过速或高血压,可考虑β受体阻滞剂和RAAS抑制剂(如ACEI);不推荐对无心肌梗死或PCI史的患者使用P2Y12抑制剂。对于出血风险较低的MINS患者,部分专家建议使用小剂量达比加群抗凝治疗2年,但抗凝治疗并非常规推荐。
对于无NSTEMI或STEMI证据的MINS患者,建议出院后2周内门诊随访。通常推荐进行负荷成像或解剖成像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CAD。长期管理应聚焦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及定期随访,以降低后续事件风险。
通过系统评估、规范诊断和分层管理,有望改善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患者的预后。
来源:周六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