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炎这几年在门诊里越来越常见,很多人原本只是觉得肚子胀、不舒服,以为吃点药就行,结果一查发现是胃黏膜发炎了。
胃炎这几年在门诊里越来越常见,很多人原本只是觉得肚子胀、不舒服,以为吃点药就行,结果一查发现是胃黏膜发炎了。
医生常说,胃炎看似小病,但如果忽视,拖下去可能会引出溃疡,甚至癌变。
尤其在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情况下,饮食不规律、压力过大、作息混乱的人越来越多,这些都让胃炎的发病率逐年攀升。
首先要知道,胃炎其实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诊断,不是说一种病,而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损伤和炎症。
常见的有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等,不同类型的危害不一样。
根据一份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群中胃炎的检出率超过50%,也就是说,每两个人里可能就有一个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部炎症,只是轻重有差别。
这个数字听上去挺吓人,但也说明胃炎早已不是少数人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胃炎越来越多?诱因其实早就被锁定。
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种细菌非常狡猾,能在胃酸环境里存活,并且分泌毒素破坏胃黏膜。
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大约有一半人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其中一部分会发展为慢性胃炎。
尤其是家庭共餐、共用餐具、随意喂食孩子的习惯,让这种细菌在人群中容易传播。
医生一再提醒,筷子和餐具要分开用,定期体检时最好做一下幽门螺杆菌的检查。
然而除了细菌,生活方式对胃炎的影响更大。
首先就是饮食结构。
现代人吃得越来越精细,油炸、辛辣、重口味食物成了日常,外卖文化盛行,这些都让胃黏膜长期处于刺激状态。
殊不知,胃本来就怕刺激,越是油炸、腌制、辛辣,就越容易导致黏膜充血、水肿,久而久之就演变为胃炎。
其次是作息,很多人熬夜到凌晨,夜宵吃得油腻,还喝酒,这种情况下胃黏膜几乎没有修复的机会。
再者,精神压力也不容忽视,紧张、焦虑、抑郁都会通过神经和激素途径影响胃酸分泌,导致胃炎加重。
在笔者看来,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吃得太快”。
不少人因为上班忙,三五分钟就把一顿饭草草解决。
研究表明,吃得太快不仅让食物无法充分咀嚼,还会让胃突然接受大量负担,引起过度扩张。
长期这样,胃黏膜自然不堪重负。
其实,细嚼慢咽是最简单的护胃方式,但真能做到的人不多。
当然,除了这些诱因,还有一些特定食物被医生点名需要少吃。
第一种就是油炸食物。
比如炸鸡、薯条、油饼,看似香气四溢,实际上对胃来说却是沉重的负担。
油炸食物含有大量的脂肪,消化时间长,胃需要分泌更多胃酸和消化液,这就会让炎症部位雪上加霜。
长期吃油炸,还可能导致胃酸反流,加重胃食管反流病。
第二种就是酒精饮品。
酒精对胃黏膜的伤害是直接的。
哪怕是低度酒,也会刺激血管扩张,造成胃黏膜充血。
如果每天都小酌一杯,胃炎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有数据表明,长期饮酒的人胃炎发生率比不饮酒人群高出30%以上。
更严重的是,酒精还能促进幽门螺杆菌的毒性,让本来轻微的炎症更快恶化。
第三种就是腌制食品。
咸菜、泡菜、腊肉、咸鱼这些在很多家庭餐桌上很常见,但它们里头含有大量的盐和亚硝酸盐。
高盐环境会破坏胃黏膜屏障,而亚硝酸盐在体内容易转化成致癌物。
长期吃这些腌制品的人,胃炎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会显著升高。
医生多次强调,腌制食品能不吃就不吃,尤其是胃炎患者。
与此同时,胃炎的治疗不能只靠吃药,日常养护更重要。
医生常建议,胃炎患者要做到三点:
一是规律饮食,按时吃饭,不要饥一顿饱一顿。
二是清淡饮食,以米粥、面条、蔬菜为主,减少油腻和辛辣。
三是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过度波动。殊不知,胃是最容易受到情绪影响的器官之一。
另外,有些人喜欢靠止痛药缓解胃部不适,这其实很危险。
像阿司匹林、布洛芬这类非甾体类药物,本身就有损伤胃黏膜的作用,长期服用反而会加重胃炎。
如果必须使用,最好遵医嘱并且同时保护胃。
总而言之,胃炎越来越多并不是偶然,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
饮食重口味、作息不规律、压力过大、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让胃受不了。
医生的忠告很明确,那就是早些改掉坏习惯,少吃油炸、少喝酒、少碰腌制食品。
换句话说,胃是养出来的,不是治出来的。
与其等到胃炎反复发作,不如早点调整,给胃一个修复和休息的机会。
在笔者看来,胃炎患者最该记住的一句话就是:不贪一时嘴快,不拖一时小病。
胃口再好,也要懂得节制,胃炎才不会一再缠身。
[1]李娟玲.胃炎患者日常注意事项[J].家庭生活指南,2025.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