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人眼里,董卿的名字就是“人生赢家”的代名词——央视一姐、光鲜舞台、完美声线、气场二米八,简直就是北上广“鸡娃”家长朋友圈里的励志神话。但别看人前风光无限,董卿自己却在新书分享会上坦荡坦荡地承认“我很自卑”。这话一出来,差点把在场吃瓜群众的三观给吓裂开啥?
在很多人眼里,董卿的名字就是“人生赢家”的代名词——央视一姐、光鲜舞台、完美声线、气场二米八,简直就是北上广“鸡娃”家长朋友圈里的励志神话。但别看人前风光无限,董卿自己却在新书分享会上坦荡坦荡地承认“我很自卑”。这话一出来,差点把在场吃瓜群众的三观给吓裂开啥?这么优秀的人,居然还自卑?我都服了,这世界到底是咋整的!
咱们普通老百姓都习惯把“自卑”理解成“我没钱、我没颜、我跑不过同龄人”,结果发现董卿这种人生开了挂的明星也自卑,这还让广大加班族咋活嘛!是不是成功人士都是把自卑藏在心里,不告诉外人?还是说,这所谓的成功,其实就是用焦虑和自卑反复拉扯出来的?细扒董卿的成长经历才发现,原来自卑不是“失败者的专利”,而是一种极致优秀的副产品——甚至说,是成功的底色。嚯,这说法,够颠覆了吧?
咱家董卿小时候,可没有啥“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幸福——她老爸是复旦出的高材生,一路搞到报社副总编,妥妥自我奋斗派,成功了自己不说,还硬要把自己的“成功套路”照搬到女儿身上。就是“复制粘贴、加强版”,家训比补习班老师还严格。还没念小学就被抓去小城淮北,天天天蒙蒙亮就得起来跑操场,还美其名曰“锻炼意志力”。别人还在床上呼呼大睡,董卿已经被拎着练体力,像极了东北大爷早起扛冰块。“就我一个人在操场疯跑,全校都瞅我”,她自己回忆的时候也是五味杂陈。这哪是锻炼呀,明明是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嘛!
说到家务活、勤工俭学,更是变着花样地扎心。7岁被凿出去干家务,假期同龄人都出去打游戏、溜冰吃小龙虾,董卿却被老爸一把推进宾馆里当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员……15岁时候,拖着快断气的小身板一口气要扫十个房间,连床单都卷不起来。眼泪汪汪问老爸是不是能开开恩,结果得到的只有“坚持一下,这没啥!”咱只能说,这家长教育风格,属实有点“狠”。有句话不是说“有一种爱叫做‘你再坚持一下’嘛”,董卿活生生被“狠爸”练成了钢铁侠。
但这都还不是最让人窒息的部分。小姑娘爱美都是天经地义,可董卿爸偏偏“不许照镜子”,啥“臭美”都是浪费时间,连偷偷摔个粉底的心思都给摔碎了。空闲时间一律要抄成语、背朗诵,咬着牙练到现在那口“央视腔”,妥妥是“虎爸狼妈鸡娃”界的原型人物。从“逼出来的坚韧”到“被磨出来的自尊过剩”,这波操作简直就是家长教育界的教科书式反例。东北人有句话叫“铁打的命”,原来是真的。
这种硬核管教虽说给董卿的人生铺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吃苦能忍耐,可代价就是那种“永远不够好”的自卑感,像根刺一样扎进心里。父亲永远挑剔,董卿总觉得自己不拼到头破血流就不安稳。其实咱们身边多少人不是这么来的?小时候被大人“唠唠叨叨”的苛责,一直在心里种下“不够好、还要更好”的种子,这心理阴影面积可不比高考数学大题小。
当然啦,菜还得一锅一锅炖,人也不会永远陷在自卑里。大学那会儿父女关系终于出现了点“反转剧本”——老爸送女儿去学校,第一次一反常态地温柔叮嘱“小心点”。大一放假,老父亲居然举杯向董卿道歉,说自己教育方式太“野”,让她别往心里去。董卿眼泪直流,亲爹亲女一块儿喝光那瓶平时舍不得买的白酒。东北人都懂,“心里有事就甩个酒盅”,酒喝没了,心结也松开了。这一刻,家里那点锥心的隔阂才算有了点着落。
长大后的董卿依旧拼到飞起。工作上,她迷恋主持事业,拼命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别人能做到我也得能做到,比别人还得强。”但“喝酒能解内心焦虑,工作治得了自卑么?”大部分东北人也会说“你寻思啥呢!压力还是得用硬核操作来扛。”她的成功,是用极其苛刻的自律堆出来的。最初考演员没混成演员,陪朋友考浙江台主持人,结果自己稀里糊涂被选上了,真是“天降横福”。杭州过得风生水起,老爸一通电话,董卿又背起行囊投奔上海,可是在东方卫视压根没露脸机会,硬是死磕着去上戏继续深造,“人大女学霸”的拼劲无处不在。
1998年,靠着《相约星期六》火遍魔都。上海卫视成立,她又能弃火盆投新窝;2002年,舍弃安稳的上海,一个人杀去北京投奔央视西部频道。当时那频道还真没啥流量,属于“冷门自闭棚”,但董卿就是一股狠劲死磕着磨光芒。终于到2004年青歌赛,连续20天直播,凌晨三点还在背词,播音主持做到“满级号”,才在春晚的舞台上站稳了脚跟。从土里刨出来的小透明,到央视金字塔尖的铁娘子,这一路苦、累、泪,都成了她自卑感的副产品,也成了她成功者的底气。
许多人只看见董卿的光环,却忽略了她心里那颗“随时准备崩溃”的玻璃心。她说过“报错一个选手的成绩都能让我当场泪奔。”这不是作秀,是自卑与不安催出来的极致执着。职场上你拼到顶点,能让人服气,但自我苛责也可能让你一秒碎掉。“太厉害了”,其实是“太不敢松懈了”,咱们东北话说“人不能闲着,一闲心慌”。这就是董卿,一种“狠里狠气”的自我拉扯,也是光鲜下的另一面。
随着年岁增长,董卿变得更柔软,也更智慧。父母年纪大了,唠叨依旧,啥“起这么晚”、“还不看书”之类没少听。但她如今全是“对对对”,再也没有当年叛逆的火气,反而满是心疼。父母拔牙都舍不得打车,节俭成习惯,董卿心里满是亏欠。把最好的笑容留给舞台,把最真的心事藏给父母,这种心酸与自责,是她如今最柔软的底色。“苦是苦了点,好在苦完了也懂得珍惜了。”东北大妈“这才叫有福之人!”
对事业,她一样不断找突破。2015年回国后重返央视,当上《挑战不可能》的评委,不只是站着说话,还学着坐着说话。换了新身份,董卿也开始懂得享受点“平凡小幸福”。今年6月因为眼疾住院上了热搜,哪怕是不严重的近视还是白内障,也提醒她别再死磕下去了。咱说,“人这一辈子,总得学着慢点喘口气。”董卿也不例外——哪怕是“舞台劳模”,也是普通人,需要被关心和照顾。
董卿一路走来,是“铁娘子”中的“玻璃心”,狠劲全开但又柔情满满。她那些“非得做到极致才踏实”的狠劲,其实就是自卑与不安的化身,也是她闪光的原因。可贵的是,她没有把自己打垮,反而学着和自己和解,逐步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咱们普通人这是不是也值得学一手?
董卿的成功不是“天降好运”,而是铁打的坚持+玻璃心死磕。自卑不是缺陷,也不是原罪,而是一种逼着人不断进化的动力;她用自己的成长和努力告诉我们——你可以不完美,但绝不能认怂、绝不能被自卑吃掉。董卿用半生漂浮,把自己的伤疤变成了闪光点。这才是“人生赢家”最真实的样子。
董卿这么优秀的人还自卑,咱们普通人是不是可以自信地“躺平”了?还是说,努力不懈、死磕到底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有人说自卑是动力,也有人认为自卑是包袱——你咋看?自卑是不是现代中国家庭鸡娃教育下的必需品?欢迎各位大胆留言,给小编整点儿新思路呗!
来源:副本Z-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