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威尼斯水城,星光璀璨,中国演员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荣获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沃尔皮杯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继巩俐、叶德娴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语女星。这不仅是辛芷蕾个人演艺生涯的里程碑,更如同点亮了一束光,为华语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新航线”指明了方向
威尼斯水城,星光璀璨,中国演员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荣获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沃尔皮杯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继巩俐、叶德娴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语女星。这不仅是辛芷蕾个人演艺生涯的里程碑,更如同点亮了一束光,为华语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新航线”指明了方向。当她手捧奖杯,自信地向全世界喊出“只要有梦想,就大胆去想、大胆去做,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像我一样”时,这番话语不仅是对梦想的致敬,也如同一个强烈的信号,预示着中国电影和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的“新引力”正在加速形成。
辛芷蕾的获奖,以及影片《日掛中天》所展现的独特岭南文化风貌,无疑为华语电影的国际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听懂、看懂并爱上中国文化?这并非坦途,华语电影“出海”面临的挑战依然显著,例如,国产电影的海外收入占比远不及总票房收入的一成,甚至有影片海外分账收入不如国内一个三线城市。但挑战之下,也蕴藏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等待我们去把握。
要让中国故事真正走向世界,首先需要突破“文化折扣”的壁垒,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用世界能理解的语言和叙事方式,去呈现我们独特的文化内涵。这并非要我们放弃民族特色,而是要找到共通的人类情感与价值。在电影领域,这需要我们从源头着手,深化跨文化剧本开发,鼓励国际联合制作,将中国故事的内核与普世情感相结合。例如,我们可以借鉴蒙牛艾雪冰淇淋在印尼市场的成功经验。艾雪通过深入洞察印尼消费者嗜甜的口味偏好和热带气候,推出榴莲、椰浆咖啡等地域特色口味,并在斋月期间推出“Ketupat”粽子造型雪糕,实现产品与当地文化的深度融合,最终让87%的印尼受访者认为艾雪是本土品牌。这种从产品到品牌再到文化的体系化出海战略,正是我们电影行业可以学习的“本土化创新”典范。反观一些国内票房大卖的影片,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其海外市场遭遇“水土不服”,除了翻译和宣发问题,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心理理解不足,未能有效跨越文化隔阂。因此,在海外发行时,除了精良的制作,更需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宣发策略,避免潜在的文化误解。例如,对于西方媒体曾编织的“中国椅子长刺”等谣言,我们应将其视为国际传播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叙事和刻板印象的警示,在电影作品中通过真实、立体的叙事,主动展现中国的多元面貌,打破固有偏见。
其次,我们需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这包括借助海外网红、自媒体等多元平台,以更鲜活、更真实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当美国00后网红“甲亢哥”在重庆轻轨上兴奋跳跃,被中国乘客友善提醒时,这种真实互动本身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它通过生活化的细节,传递出中国社会的友善与活力。在电影传播上,我们应更积极地与海外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合作,进行在地化的内容创作和推广。此外,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载体,更应注重内容的普适性和情感的共通性。例如,电影《东极岛》在德国的上映,让当地观众通过影片了解中国文化,这正是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中国故事如何走进世界视野的积极尝试。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大国叙事”,反而是一些小而美、充满人情味、展现普通人喜怒哀乐的故事,更容易跨越文化隔阂,触动人心。就像辛芷蕾在《日掛中天》中饰演的“美云”一角,其纠结、复杂而坚韧的性格,与辛芷蕾本人的“坚韧”不谋而合,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挖掘,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国际共鸣,因为人性是相通的,情感是普世的。
辛芷蕾的威尼斯封后,如同吹响了华语电影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号角。这不仅仅是一个奖项的肯定,更是对所有中国电影人、文化传播者的鼓舞。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艺术高峰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将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生动鲜活的当代故事,以一种开放、包容、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全世界。未来,华语电影应在保持自身独特文化魅力的基础上,积极拥抱国际合作,探索更多元的叙事语境,并善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上去”的范式变迁。让世界通过我们的电影,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充满魅力的中国,感受到中国故事的独特“引力”,这才是这场荣耀背后,最深远的启示,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