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北京入了秋,我盯着新闻的时间线,心里起伏不小。朝鲜专列深夜离开北京,这趟行程真不一般。从启程到返程,整整五天四夜。这种安排前所未有,连我都觉得出乎意料。
据上观新闻报道,九月的北京入了秋,我盯着新闻的时间线,心里起伏不小。朝鲜专列深夜离开北京,这趟行程真不一般。从启程到返程,整整五天四夜。这种安排前所未有,连我都觉得出乎意料。
他是九月一日启程。从平壤出发的专列,缓缓驶向中国。第二天凌晨过了鸭绿江,下午四点左右,列车稳稳入京。北京火车站早已就绪,安保周密,接待细致。这样的细枝末节,能看出默契。这份默契不是一天炼成的,是年深日久积累。
他在北京待了大概五十四小时的。每个环节都安排得稳。九三阅兵是重头戏。我在屏幕前看得心潮起伏。朝鲜领导人和普京并肩观礼。位置靠近中心,这是顶格礼遇。方阵步履铿锵,装备一件件亮相。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潜航器,我都记住了。这不仅是国防展示,也是对友邻的尊重。招待会的座位,也藏着讲究。朝鲜领导人坐在中段,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细节连成线,线牵出的是信号。朝鲜在东北亚的分量,不容小觑。
更让我上心,是他和普京的会晤。招待会后,两人同乘专车。奔赴钓鱼台国宾馆。大约两个半小时的长谈。朝鲜领导人表态继续支持俄罗斯。他把履行俄朝条约,视作兄弟义务。分量很重,话不多却很到位。明里是承诺,暗里是可能加大支持。包括军事援助,外界都在解读。普京也不含糊。他赞扬朝鲜军人的历史英勇,说不会忘记那份牺牲。并承诺在安全和军技能源等领域,会支援朝鲜。这一来一往的,是同盟加固。棋盘上的子落定了,东北亚局势也会跟着变。
当然,中朝高层会晤同样关键。九月四日压轴登场。从下午五点四十五分车队抵达,到晚上九点五十分列车返站。总共约三小时的交流。正式会晤加茶叙加宴请,节奏一气呵成。朝鲜领导人回顾了历史友谊。他明确要深化中朝关系,要维护共同利益。中方的回应也很坚定,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都会维护巩固发展。这是把话挑明了,也是把心掏出来了。之所以我更踏实,是因为这份表态经得起推敲。不是客套,是方向性的。
美韩这边呢,我看是失算了。之前他们加强协调,以为能掌握主动。可这次访华,等于用行动给了回答。韩国派的是国会议长。禹元植在阅兵现场主动致意。他握手寒暄,笑着说久别重逢。朝鲜领导人只说了一个是,然后就转身。礼尚往来度是有,更多的就没有了。韩方想营造赢面很大的气氛。在我看来只是场面交际。没有实质内容,点到为止。要知道朝鲜对南方判断,是敌对状态。
这趟行程创了多个第一次。他任内首次参与多边外交。在北京停留时间也刷新了,五十四小时不算短。通过这次访问,朝鲜的处境改善了。至少外交孤立的标签,撕开了一道口。对中国而言,这是传统友谊的延续,也是区域稳定的担当。讲究的是四两拨千斤,既体面又有效的。
有人会问,美韩就一点空间没有吗。我觉得也未必。他们会继续施压,会继续拉拢。但这次之后,筹码被稀释了。因为中朝俄的合作结构,扎得更紧了。对美韩来说,兵来将挡的套路,还得重新估算。制裁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话语权也会受限,这是板上钉钉的趋势的。
我也留意到一个细节的。中方在会晤中的措辞,稳定而有力。无论局势如何变,关系会持续向前。这是定海神针的表述。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期布局。之所以能说得笃定,是因为共同利益在那里。地理相邻,产业互补,安全相系。三者叠加,是基础盘。这盘不容易被撬动。
这场互动也给了美韩一个提醒。东北亚不是零和。谁想端着碗吃肉,又不想担风险,最后会两头落空。路遥知马力,风浪见真章。靠喊口号堆不出稳定。靠联盟军演更堆不出信任。还是要坐下来谈的,要拿出诚意。这是再朴素不过的道理。
从传播效果看,这次安排可圈可点。阅兵的画面是震撼。多边会见的镜头,是分寸。双边深谈的消息,是力度。三者叠加的,既塑形象,也聚人心。我看评论区的反馈,热度不低的。外界对朝鲜的刻板印象,也被冲淡了一些。这是意料之中,也是水到渠成。
对未来的判断,我有几条想法。第一,中朝俄的协同,会更密集的。尤其在安全和能源的层面,节奏会更快。第二,半岛南北的互动,短期难升温。韩方想象中的突破,可能只是镜花水月。第三,美日韩的布局,会继续推进。但其边际影响,会被内在矛盾消耗。经贸和技术的算账,会反噬政策。
来源:精评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