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在节目里端出了自家养的走地鸡,足足养了180天,用来做一盘白切鸡。本以为这是一张“王牌”,谁知道评委一句话:“肉质偏老”,就把他淘汰了。
全红婵哥哥用180天走地鸡做白切鸡被淘汰,粤菜师傅回应!
说起来,最近一个综艺节目里发生的小插曲,倒是把“白切鸡”推上了热搜。
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在节目里端出了自家养的走地鸡,足足养了180天,用来做一盘白切鸡。本以为这是一张“王牌”,谁知道评委一句话:“肉质偏老”,就把他淘汰了。
这下子,广东网友坐不住了。评论区瞬间炸开锅,有人说:“评委怕是没吃过正宗的白切鸡,嫩鸡才是没灵魂的。”亦有人添言补语:“广东走地鸡当养足一百八十日,历经时光沉淀,肉质老到,方能香气馥郁,尽显醇厚鸡味。””
甚至有人调侃:“这不是做白切鸡被淘汰,这是广东人的饮食习惯被淘汰。”
广东人对白切鸡的执念
外地朋友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广东人会那么坚持“老鸡”。
在广东人的餐桌上,白切鸡不是随便一盘小菜,它是年节要吃的,是喜宴必备的,是家族团圆时的“头啖汤”。在一些地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无鸡不成宴”。此语简洁有力,生动道出鸡在当地宴席中的关键地位,可见其于饮食文化里的重要意义。
广东人常说“走地鸡”,就是指那种散养、爱跑动的鸡,不是关在笼子里速成的白羽肉鸡。它们要在山坡、林地里跑,吃的是五谷杂粮和草虫,养上120天到180天,鸡肉才算长得紧实,鸡皮才有韧性。
白切鸡讲究“皮爽肉滑”,而这种口感只有经过足够运动、长足日子的老鸡才能养出来。30天、60天的嫩鸡,皮薄肉松,煮一煮就散,广东人吃起来会觉得“没味道”。
有网友坦率直言:“若烹制白切鸡选用嫩鸡,待菜肴上桌,客人尝过之后,十有八九会愤而投诉。”这句话听起来夸张,但在广东餐馆真不是玩笑。
粤菜师傅的回应:众口难调
面对这场“嫩鸡 vs 老鸡”的争议,粤菜师傅冼伟文倒是说得很中肯:众口难调。
他说,广州这边做白切鸡,最常见的就是清远麻鸡,养到160天左右最好,重量控制在三斤二,鸡皮够厚,鸡肉结实。
湛江那边的白切鸡,就更硬朗一些,肉质更紧,嚼劲更足。配的蘸料也不一样,广州喜欢姜葱油,湛江喜欢酱油、沙姜或者蒜泥。
冼师傅透露,地道白切鸡当达“皮爽肉滑,骨都有味”之境界。而在此之中,浸鸡手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先以猛火将水煮沸,放入鸡只后转慢火浸熟。随后“过冷河”,借热胀冷缩之原理使鸡皮收紧,如此便能造就那晶莹剔透、宛如玻璃般的“玻璃皮”。
他说了一句挺有意思的话:“同一只鸡,如果浸鸡技术不到位,肉也会显老;如果火候掌握好,老鸡也能滑嫩。”
此语实则切中要害:鸡之品质固然关键,然而精湛手艺方为灵魂所在。它赋予美食独特魅力,让平凡食材绽放非凡光彩。
为什么一定要“180天走地鸡”?
可能有人会问:养鸡不是越快越好么?为什么广东人要执着地等180天?
一位清远麻鸡供应商陈小姐给出的答案很直白:时间换来风味。
她说,180天的鸡,身体已经完全成熟,脂肪分布均匀,鸡皮下会形成细腻的“啫喱冻”,就是我们吃白切鸡时看到的那层半透明胶质。那才是鸡肉鲜美的关键。
如果养不够天数,鸡皮软塌塌,鸡味淡,甚至要靠调料来掩盖。那种速成白羽肉鸡,更是完全不行,皮薄肉散,水一煮就烂。若将其拿来制作白切鸡,实乃一种浪费。如此食材,本应匹配更为精妙的烹饪之法,方能尽显其独特风味,这般简单炮制,着实可惜。
她还强调,广东传统名鸡,比如清远鸡、三黄鸡、胡须鸡,都得放养。山坡地里跑动的鸡,才会有弹性。养鸡的人都知道,“鸡不跑,肉不香”。
所以说,180天不是随便喊的数字,而是广东人用几百年饮食经验总结出来的黄金周期。
白切鸡工艺,看似简单其实暗藏功夫
说到白切鸡的做法,很多人觉得不过就是“水里一煮”,其实差得远。
第一步,选鸡。 鸡要健康,皮黄有光泽,体重大约三斤多。过小之物,其肉匮乏;过大之品,肉质粗粝。大小之间,需寻精妙平衡,方能得肉质鲜嫩之佳味。
第二步,浸鸡。 鸡要整只下锅,提着鸡头“三提三浸”,这样鸡肉受热均匀。火候要控制,骨头带点红色才算刚好熟透。
第三步,过冷河。 鸡煮好后立刻放入冰水里,这一步决定鸡皮口感。将鸡浸入冰水中,其表皮在瞬间的低温刺激下迅速收缩,变得爽脆弹牙。与此同时,皮下的胶质也随之凝固,形成一层紧致的薄膜,赋予鸡肉独特的口感。
第四步,斩鸡。 讲究刀工,每块鸡肉要带皮带骨,不能碎。
第五步,蘸料。 广州喜欢姜葱油,湛江喜欢沙姜酱油,不同地域各有风味。
听起来不复杂,但每一步都能决定成败。火候稍大,肉就老;冷水时间不够,鸡皮就松软。真正的大厨,绝非浪得虚名,他们凭借着经年累月沉淀的丰富经验,还有那精准独到的手感,于方寸厨房之间缔造美食传奇,每一道佳肴皆是技艺与智慧的结晶。
湛江白切鸡,教科书式的“鸡有鸡味”
于广东地区,湛江白切鸡堪称“鸡有鸡味”之典范。其以独特风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鸡肉本真滋味,故而常获此美誉。
湛江鸡,位列广东三大名鸡之席。其肉质紧致,富有弹性,每一口咀嚼都似与坚韧相逢,独特口感令人难忘,尽显名鸡风采。湛江人做白切鸡特别讲究火候:先用猛火烧开,再小火慢浸15分钟。
端上桌的鸡,皮色微黄带网纹,骨髓微红,肉质紧实。吃的时候配一碟沙姜酱油,入口甘香,越嚼越香。
有人说,湛江白切鸡是教科书式的白切鸡,它证明了“老鸡”的魅力——不是柴,而是越嚼越有味。
“老鸡”还是“嫩鸡”?
争论的核心,终究难以避开此问:你倾心于肉质醇厚的老鸡,还是偏爱那鲜嫩多汁的嫩鸡呢?
嫩鸡的优势很明显,肉滑嫩,入口即化,外地人吃起来会觉得舒服。然而,广东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太嫩没鸡味。”短短几字,道出对食材风味独特见解。”老鸡则完全相反,肉质紧致,嚼劲十足,吃到最后舌头和牙齿都能感受到浓浓的鲜香。
实际上,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对错之争。它或许蕴含着更为复杂的因素与考量,绝非能用“对”与“错”这两个简单概念去轻易界定。就像有人爱吃五分熟牛排,有人非要全熟一样,口感喜好因人而异。
粤菜师傅所言极是,“众口难调”。此语虽简,却道尽了烹饪之难。不同食客口味各异,要让众人皆满意,着实不易,个中艰辛,唯厨师深知。外地人第一次吃白切鸡,可能会觉得“怎么这么硬”;但广东人要是吃到嫩鸡,反而会皱眉头,说“不够味”。
一场关于饮食文化的碰撞
从全红婵哥哥做白切鸡被淘汰,到网上掀起的热议,其实不只是鸡嫩不嫩的问题,更是地域饮食文化的碰撞。
北方人爱吃饺子,馅料讲究鲜嫩;四川人吃火锅,辣得越过瘾越好;广东人吃鸡,就讲究一个“老”。这些习惯背后,其实都是几百年饮食环境、生活方式的积累。
所以评委说肉老,其实是从大众审美出发;而广东网友力挺180天走地鸡,则是守护自己熟悉的味道。
说到底,白切鸡就是这样一道菜——看似简单,却能让人吵上热搜。
那问题来了,你是喜欢嚼劲十足的“老鸡”,还是入口即化的“嫩鸡”?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说不定这盘鸡,还能延伸出更多故事。
来源:顶厨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