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微凉,驱车行驶在邛崃市高埂街道的田间小路上,十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已经泛黄的连片水稻从窗外飞驰而过。不远处,一座别致的小院掩映其中,稻田咖啡、智慧农场、共享菜园……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扎根乡村,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增添亮丽色彩。
成都日报丨蹲点小镇看“活镇”③|高埂街道:“新农人”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成都日报》(2025年9月8日第03版 要闻)
秋风微凉,驱车行驶在邛崃市高埂街道的田间小路上,十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已经泛黄的连片水稻从窗外飞驰而过。不远处,一座别致的小院掩映其中,稻田咖啡、智慧农场、共享菜园……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扎根乡村,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增添亮丽色彩。
以工业化思维破题农业现代化,高埂街道聚焦乡村资源整合、特色产业升维、经济主体培育等重点领域,构建起“一核多元、多点支撑”的镇域经济体系,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经济总量与质量双提升。
数字赋能标准化
筑牢现代农业发展“硬支撑”
“这段时间育秧结束了,我们正在计划引进一条蔬菜育苗生产线,届时这个场地就能更加高效地利用起来,每年3-4月用来育秧,其余时间还可以生产四茬蔬菜秧苗。”走进位于高埂街道的智助丰粮油生产服务中心,成都市智助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明红告诉记者。
今年的育秧期,智助丰粮油生产服务中心的数字化水稻育秧生产线正式投用,育秧、暗化、浸种、堆土、秧盘堆放五大区域“各司其职”。该产线采用二段式育秧、条播育秧等技术,实现全程机械化运营,育秧效率提升10%-15%、亩产增长5%-10%。
“中心年服务能力达3万亩,预计带动集体经济年增收15万元。”王明红说,该中心采用“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公司”运营模式。“有了这条数字化水稻育秧生产线,以前需要16个人完成的工作,现在3个人就能完成。并且整个育秧流程能比以前人工育秧节约10天左右。”
数字化育秧提供标准化技术服务,不远处即将投用的“天府粮仓”农村人才孵化基地则将输送新型职业农民。
“新农人”领航市场化
点燃乡村产业“新活力”
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参加音乐节是什么感受?今年3月,一场在高埂街道“田野见”家庭农场举办的麦田音乐节让不少游客爱上了这个地方,绿油油的麦田在阳光下让人格外治愈
“田野见”的老板是一名96年“新农人”,原本就是邛崃人的黄鑫,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建设智慧农场,并成立了田野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线上以“会员制”的形式销售当地农副产品,目前已发展8000多名会员,且多是“北上广深”等城市用户。
黄鑫掏出手机点开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告诉记者,“过去种地凭经验,现在靠的是数据说话!”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黄鑫的家庭农场承包土地规模年营业额达900万元,实现全程机械化,做到了农业全产业链一条龙服务,为周边广大种植户节省了人工成本和农资成本,提供了专业、高效的农机服务,让水稻亩利润从最初的400元翻倍到800元。
在不远处的“满忆的院子”稻田咖啡厅,游客们可以坐在稻田边,品尝着香浓的咖啡,欣赏着一望无际的稻田美景。“每到周末,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都非常多。”咖啡厅老板介绍说,“这里的环境非常好,很多游客来了之后都不想走,还会介绍朋友过来。”
这些新消费场景的出现,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吸引了一批“新农人”回村创业。黄鑫告诉记者,农场已经吸引了八九个年轻人返乡投入乡村农业,团队里都是95后和00后。“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很大,我们有信心把农场越办越好。”黄鑫说。
产业集群规模化
擘画镇域经济“高质量蓝图”
高埂街道作为“天府粮仓”邛崃片区的核心承载地,近年来,依托十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形成以高端粮油为主导,高端水产、稻虾共生、生猪养殖、羊肚菌为辅的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
同时,高埂街道还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引进打造了石町谷露营区、“幸福崃稻”智慧农场等特色农旅融合消费新场景,通过举办麦田音乐会、稻田餐桌、稻田认养计划等数十余项特色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2024年,高埂街道成功申报中央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试点范围涵盖火星、共富、园林、高埂、光明5个村,总体策划4大类15个项目,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长效机制。
“我们将继续紧扣‘活镇、兴村、富民’目标,以工业化思维破题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深挖农文旅资源潜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李坤表示,高埂街道将力争2025年旅游收入达800万元,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3亿元。
成都日报丨蹲点“新村”看“兴村”⑤|江风抚咖啡、老宅变宿集 乡村解锁疗愈新体验
《成都日报》(2025年8月21日第02版 要闻)
立秋之后,灼热的阳光依旧蒸腾着大地,但在位于邛崃市桑园镇的张坝社区,山林间正吹着阵阵清凉的江风。
“刚刚烤出来的面包实在是太香了!孩子非常喜欢。”家住成都市区的王女士趁暑假专程带着孩子来张坝社区的西岭宿集玩水消夏。在䢺江边,用红砖砌成的柴火窑炉一直冒着香气,刚出炉的面包外脆内软,配上一杯用雪山融水冲煮的咖啡,就是最治愈的“偷懒燃料包”。
2023年,邛崃市桑园镇与成都传媒集团下属新闻国旅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邛崃桑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发运营西岭宿集项目,今年7月,西岭宿集迎来全新升级——䢺江边融合乡村美学与轻度假体验的新消费场景“LieDown偷懒计划”正式呈现。
“四金”增收+家门口就业
闲置资源唤醒乡村活力
“听说社区要打造这个项目,家门口就能务工,我毫不犹豫就选择回来了!”桑园镇张坝社区居民谢正举如今是西岭宿集项目的一名秩序维护员,两年前,在外务工的他听说老家要打造一个文旅项目,需要租用自家闲置的宅基地。“不仅能分红,还能提供就业岗位,这肯定是一件好事。”谢正举说,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在家门口就业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村民用闲置房屋入股,桑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来对这些房屋进行升级改造,20年后,这些房屋全部归还村民,届时他们想继续出租或者自用都可以。”张坝社区党组织书记谢刚华向记者介绍,在这期间,村民还能在村集体收入内按比例分红,平时在项目上务工,按岗位不同,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还能销售一些自家的农产品增加收入。
租金+股金+薪金+销售金,西岭宿集项目的启动不仅让村里闲置的房屋被盘活,还让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流,收入增加。
谢刚华说,在这之前,村集体每年只有一些出租闲置地块的收入,一年只有5万元左右,西岭宿集项目引进后,2024年,张坝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50万元,带动群众以租金、股金、薪金、销售金的方式月收入增收1000元。
场景为媒 流量变现
“偷懒计划” 解锁都市疗愈新体验
在新开业的“LieDown偷懒计划”,记者点了一杯橙子气泡美式咖啡,在伸向䢺江的观景平台,躺在树荫下的懒人沙发上,看江水缓缓流淌,这一刻,所有疲惫都被治愈。
“现在年轻人大多愿意为‘场景’买单,所以我们在沿河区域打造了各种风格的‘出片’场景,借助碧绿的䢺江水,社交平台上已经有了‘成都最美玻璃海’等词条。”四川行知山海文旅有限公司是成都传媒集团今年引进的打造微度假新消费场景的专业公司,聚焦新消费场景打造,逐步呈现美学咖啡、面包工坊、亲子谧境水廊、森林物语疗愈区等多元业态。总经理林静带记者在河边走了一圈,目之所及除了绿盈盈的江水,还有树屋、驿站、竹林等各类特色打卡场景,在浅滩,还可以来一场专属夏日的水上体验,如桨板、划船等。
“近期有成都的cosplay群体通过社交平台联系我们,想让我们在这里搭建他们的主题场景,届时预计有千余人过来拍照打卡,我们正在积极接洽中。”林静告诉记者,“LieDown偷懒计划”将根据季节变化做各类场景打造,也可承接各类群体的场景服务需求,并且提供的餐食服务都是当地取材,原生态绿色食品,正受到越来越多都市青年的欢迎。
据介绍,“LieDown偷懒计划”开业以来,最高单日游客到访量数百人。“有了沿河区域的场景加持,我们西岭宿集民宿区域也几乎每个周末都是爆单状态。”西岭宿集项目运营方相关负责人表示。
品牌聚合 + 业态延伸
绘就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熊猫轻奢露营基地,配套树屋、萌宠乐园……在张坝社区,一系列文旅新消费场景接连亮相。社区以西岭宿集项目打造为核心,以䢺江为廊带,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区)大力发展研学旅游、特色民宿、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新场景。近年来,西岭宿集获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消费新场景”,张坝社区获评成都市水美乡村等称号。
“在与成都传媒集团下属新闻国旅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邛崃桑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我们还成立了村级商贸公司,整合桑园镇优质水果、粮油等农副产品资源,共同打造‘桑园醉’品牌,统一包装、展销、流通,促进产品终端增值。并组织农业合作社、种养殖业主扩大生产,联农带动群众致富。”谢刚华说。
下一步,西岭宿集将进一步打造精品文创度假区、田园游居精品民宿和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精品民宿、研学游学、文创空间、养心休闲等业态,发挥文旅品牌聚合效应,将项目全域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民宿集群度假品牌,全面助力张坝社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我们期待更多新村民与新业态入驻,共同勾勒产业融合的崭新图景。”谢刚华对未来充满信心。
猜您喜欢
来源:醉美邛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