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27年秋,长安城外渭水汤汤,28岁的玄奘僧衣单薄,望着禁边的烽火台,悄悄解开了拴在枯树上的马匹缰绳。此时大唐初定,朝廷严禁百姓出关,而这位法相宗创始人心中,装着一个远比禁令更迫切的念头——前往天竺,求取完整的佛教经典,解开多年来佛经翻译歧义带来的教义困惑
公元627年秋,长安城外渭水汤汤,28岁的玄奘僧衣单薄,望着禁边的烽火台,悄悄解开了拴在枯树上的马匹缰绳。此时大唐初定,朝廷严禁百姓出关,而这位法相宗创始人心中,装着一个远比禁令更迫切的念头——前往天竺,求取完整的佛教经典,解开多年来佛经翻译歧义带来的教义困惑。
玄奘的西行之路,是一场用生命丈量信仰的征途。出长安后,他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一路向西进入河西走廊,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停留月余讲经,却因私出边关的消息泄露,被守将勒令东返。幸得当地僧人相助,他昼伏夜行,沿祁连山北麓绕过张掖,抵达瓜州(今甘肃安西)。
在这里,一位名叫石槃陀的胡人愿为向导,还赠予他一匹曾往返伊吾(今新疆哈密)15次的老马。然而行至莫贺延碛(今罗布泊沙漠),石槃陀因畏惧路途艰险与官府追捕,中途离去,只留下玄奘与老马在无边沙海中独行。
莫贺延碛的考验足以吞噬任何人。玄奘曾不慎打翻水囊,五天四夜滴水未进,昏昏欲倒时,他靠默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支撑,老马则凭着本能,将他带至一处隐蔽的泉水边,捡回一命。出沙漠后,他历经伊吾、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高昌王麴文泰对其敬重有加,欲留他为国师,玄奘以绝食相拒,最终感动麴文泰,不仅派人护送,还写信给沿途24国君主,为他打通前路。
此后,玄奘翻越终年积雪的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山中风雪肆虐,随行人员冻死大半;再经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穿越粟特诸国,抵达成吉思汗山脚下的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最终在公元628年夏,进入天竺境内。
在天竺的17年间,玄奘的脚步遍布恒河两岸。他先在那烂陀寺拜师于戒贤法师,钻研《瑜伽师地论》等经典,用五年时间精通大小乘佛法,成为那烂陀寺最受推崇的外国僧人之一。
为验证教义,他又沿恒河东行,游历孟加拉、印度半岛东部,再折向西南,抵达佛教圣地菩提伽耶(今印度比哈尔邦),在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静坐沉思。
公元641年,玄奘在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季)参加天竺戒日王举办的佛学辩论大会,他宣讲自己撰写的《制恶见论》,连续18天无人能驳倒,被尊为“大乘天”,成为天竺佛教界的巅峰人物。
公元643年,44岁的玄奘带着经卷踏上归途。他选择从葱岭南路返回,经于阗(今新疆和田)、河西走廊,于公元645年正月抵达长安。
此时的他,不仅带回了657部佛教经论、150粒佛舍利、7尊佛像,更带回了沿途110国的地理、历史、民俗记录。
唐太宗听闻其归来,亲自在洛阳召见,劝其还俗从政,玄奘婉拒,只求专心译经。
此后的19年,玄奘定居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全力投身佛经翻译。
他创立了“译场”制度,组织高僧分工协作,从经文校勘到梵汉对译,每一步都严谨细致。最终,他主持翻译了《大般若经》《心经》《瑜伽师地论》等75部、1335卷佛经,总计约500万字,其译文精准流畅,被后世奉为“新译”典范,彻底解决了此前佛经翻译的歧义问题,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他口述、弟子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西域、中亚、南亚的山川地理、城邦分布、宗教信仰,成为后世研究中世纪亚洲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至今仍是考古学家探索丝绸之路的重要参考。
公元664年正月,玄奘在翻译完《大宝积经》后圆寂,享年65岁。唐高宗听闻噩耗,叹道“朕失国宝矣”,下令将其葬于白鹿原,送葬当日,长安百姓倾城而出,哭声震野。
这位踏破流沙的取经人,用一生的行走与坚守,架起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也让“玄奘”二字,成为了信仰、毅力与智慧的象征,永远镌刻在中华文明的史册中。
来源:谈古论今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