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胡耀贞(1897——1973)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正文
胡耀贞先生(1897—1973)是近代武术、先天气功与中医领域的集大成者。他广访医、道、儒、释及内家功拳各派名师,精研子路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承继佛道秘传之法,将武道内功与医道融会贯通,创立 “静动气功”,为传统武学与养生文化的传承发展留下了宝贵遗产。
1942 年,他于山西太原创办 “山西省国术馆” 并任馆长;1953 年,与陈发科先生共同创立 “首都武术社”,担任社长;1959 年,受聘为北京市气功界主考人。其著作《气功》《气功与保健》《保健气功》《华佗五禽术》等,至今仍是研习气功与养生的重要典籍。
真正的丹田窍又名 “玉环穴”,状如连环双圈、中含一点,实则与 “玄关窍” 为同一要窍。道家门派虽有三千六百之多,唯独玄关窍不属其中任何一门 —— 胡耀贞先生为参透此窍,毕生拜师访友、躬身实践,终得真谛,堪称 “明师”。
“玄牝之门,修道之根,天地之根”,先生阐释:“玄牝” 即阴阳的结合,“玄” 为阳,“牝” 为阴。而练功的核心,正是对阴阳、呼吸、吐纳、开合、放收、伸缩等对立统一规律的把握。
道经有云:“道真窍不真,修道枉劳神。祖师真诀窍,知窍即成真。” 先生对此深以为然:“练功夫贵在真传口授,绝非仅在架式上苦下功夫,关键在于内里的诀窍 —— 需通晓乾坤、坎离、阴阳、水火、三才、四相、五行、六合、七曜、八卦、九宫之理,方能练出真功夫。”
那么,练功究竟练的是什么?先生直指核心:“就是中医所说的‘精气神’。俗语讲‘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神去则气散,神归则气生,可见精气神是性命之根本。” 他进一步提出练功的十六字要诀:“收视返听,凝神聚气,回光返照,清静无为” ,强调需意守中丹田,顺应自然,做到 “知而不守为之守”。
关于练功入手之处,先生结合毕生经验给出明确指引:“当从中丹田入手,使神入气穴、神气相合。久练之后,神气充盈则生精,精足则化而为原气 —— 即真气、元气。正气充足,邪气自散。” 他特别提醒:“切勿先从下丹田(会阴)入手:无气则提不住精,难成精化气之功;且无火不能温养、无水不能滋润,易出偏差。也不宜先从上丹田入手,若专守上丹田,恐致血压升高。唯有中丹田入手,最为稳妥无虞。”
我自幼受家传影响,痴迷形意拳术。父亲关宝纯与诸多师长常讲起形意门的传奇:郭云深 “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尚云祥精于 “鹰捉”,“眼镜程”(程廷华)、宋世荣以轻灵见长,李星阶、孙禄堂等师爷武功超群…… 但彼时我对此并未深解,总认为形意拳的 “明劲” 练法才是至高境界 —— 凡练拳必卯足气力,极力发挥抖弹之劲,颇有 “硬打硬进无遮拦” 的势头。
父亲虽屡屡强调 “练武需先练内功”,我也读了不少武术专著,却对书中的内功论述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到雍和宫陈子江师伯(尚云祥门生,在东安市场经营皮箱生意)的授拳之地,见他的步法与我家传的河北一系大不相同:快捷灵动,发劲冷刚勇猛,气势逼人,又暗含陈式太极拳的发力特点,且与李文彬先生所传亦有区别。这些见闻让我意识到,练拳需不断探索求真,方能找到契合拳经内涵的正确练法。为此,我曾不惜耗费心力,走访了北京城乡不少拳场。直到年岁渐长、练功体会日深,我才慢慢学会辨别是非,真正走上 “练拳找劲” 的正途。
1958 年前后,胡耀贞老师出版了一本气功著作,其中收录了心意六合拳《守洞尘技》的内容。我在书店购得此书后,便专程前往位于北京协和医院后身的针灸门诊部,恳请拜见胡老师,希望能学练六合心意拳,以丰富自己的所学。(父亲此前曾提及《守洞尘技》,但我从未见过实物版本。)
当时的胡老师身着中山装、头戴蓝布帽,性情沉静,不大爱讲话。我恭敬地提出专学心意拳的请求,他却回应:“我们现在主要做气功治疗,气功能治多种病症,不再教武术了。” 我先后四次求拜,均被婉拒。那时我年轻气盛,竟生出些妄念:觉得胡老师已年过六旬,体力定然不及我,甚至怀疑他的著作只是抄录而成,未必真有实学,所以才不敢教我。如今回想起来,实在是年少无知。写下这段经历,也是想提醒血气方刚的青年朋友:务必谨记 “兼听则明” 的古训,若有缘得遇良师,当及时拜师求教,方能走上习武的正途 —— 否则,“学拳容易改错难” 啊。
到了 1960—1961 年间,中央美院教授黄禄野(曾被错划为右派)老先生常年多病,多方求治无果。后来听闻赵中道师(年逾百岁)传授 “太极尺” 先天气功,便登门求学。仅半年光景,沉疴尽去。黄老先生感念其效,不仅热情著书盛赞太极柔术 —— 太极尺摇尺之法,还将著作送与胡老师校正。此后,胡老师不顾年高,亲自登门拜访赵中道师。二位先生一见如故、相敬有加。不久后,胡老师便在门诊部推广太极尺气功,由其门生王政纲师兄(老中医,现年近八旬,仍在行医)执教。
那时我白天上班,晚上和节假日都会去协助赵中道师教学。一日,赵师对我说:“有位胡老师来拜访过,他的先天气功很正宗。他还很关心你的生活,特意留下五元钱。” 至此,我才确信胡老师确有深厚内功,且人品高尚,令人由衷敬佩。天赐良机,我再次登门拜见胡老师求学问艺,这次终于有了转机。胡老师让我练一套五行拳中的虎形,我练完后,他点评道:“你年岁不大,姿势很规范,能做到势顺气合,已经很难得了,确实练得不错。但还需进一步练内功 —— 内功练好了,你的拳才会更灵活,运用时才能随心意自然变化。” 这番话点醒了我:拳劲的内在活性,绝非靠刻意收缩肌肉、强行改变关节角度就能获得;更忌求功心切、只凭外力硬拼,而应做到静动统一,扎实修好武术内功。
从那以后,我每周至少有五六个晚上去胡老师家中学习拳术与切筋拿脉之法。有一次,胡老师握住我的脉门,劲力一透,我整个脚掌都发麻发木。按形意门的功夫来说,胡老师最擅长 “虎扑”。平时他常手持折扇为我讲解内功劲的运用,有一次空手示范时,他一个虎扑便将我凌空送出一丈开外。幸好当时我已略懂听劲、能接化卸力,才没撞折候诊用的条椅。倘若我还是当初那种只练横劲、不懂内气调节的状态,不仅会硬生生摔得受伤,条椅恐怕也会被砸得支离破碎。
讲解 “侧身单手法” 时,胡老师更是毫无保留,将他惯用的 “钻裹化” 破敌诀窍和盘托出,让我的武学认知得以升华。他强调:“钻裹合” 的内劲,必须具备沾、连、粘、随的功夫,暗含引进吸收的气势,待时机成熟则一呼而发。接手时,要空握拳头,以前臂接对方来手,肘关节保持在 120 度左右最为妥当。而他发劲的妙处在于:指尖轻触对方胸部膻中穴,趁松腰沉气、劲力下注后足跟的瞬间发力,劲法冷脆而富有寸劲,堪称至精至妙。
胡老师常说:“习练拳脚者,无论何种拳种,若想达到功夫上乘,都要研究‘无手拳’的境界。” 他见我形意拳基础扎实、姿势规范,合乎 “无过不及” 的准则,便愿意倾心传授功理功法与实战用法。他还告诉我:“马奔蹄的功势非常奇妙实用,运用得当往往能使对方如大山倾倒,尽显‘一巧破千斤’的妙理。” 胡老师所传的五禽戏,也与社会上流行的练法不同 —— 那是以内功鼓荡引发自发动作,从而自然形成五禽的各种姿态。随着与胡老师的感情日益深厚,我们师徒相处时,九成以上的时间都在探讨功法,由他亲授练功的 “窍道” 要诀。
承蒙胡老师及各位前辈、师兄弟们的无私赐教,尤其是与马有清老师兄相处最久,多得他以精湛技艺指点,我的功夫进步神速,逐渐领会到拳学的深层妙意,慢慢做到 “练拳合规矩而又脱规矩”,向着 “由懂劲到阶及神明” 的境界迈进。
胡老师的教诲,加上我数十年的坚持修炼,让我深刻明白:武术流派虽多,但其根本原理是相通的。因为天地是大自然体,人是小自然体,内外相合的关键在于顺应先天之道,一动一静皆有规律可循。人这个 “小自然体” 中尚有许多未知之处,只要有缘得遇真正明达干练的良师引路,踏上正确的练功之路,持之以恒,自会水到渠成,抵达成功的彼岸。
当年随胡先生习拳时,我几乎每日都去他家学习心意六合拳的 “桩功”—— 即《守洞尘技》中的核心内容,包括开丹田、合丹田、闸丹田等。现将 “开丹田、合丹田” 的练法示意如下,供读者参考胡师当年所传真髓。
核心要旨胡师强调:“意气为君,骨肉为臣。”
(原载《武魂》2003 年 12 期)
来源:京门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