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的田野,绿色稻浪在骄阳下涌动,空气中弥漫着稻香与暑气交织的独特气息。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顶着烈日,穿梭在吴桥、郭村、樊川等镇田间地头,俯身拈穗,把“稻”问诊,田埂上的身影与无边的稻田构成一幅生动的“稼穑图”。
初秋的田野,绿色稻浪在骄阳下涌动,空气中弥漫着稻香与暑气交织的独特气息。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顶着烈日,穿梭在吴桥、郭村、樊川等镇田间地头,俯身拈穗,把“稻”问诊,田埂上的身影与无边的稻田构成一幅生动的“稼穑图”。
“这片‘华东黑土地’是天然宝藏,要选育出突破性品种,研发一套标准化栽培技术,合力推动‘扬州大米’的品牌基地建设。”张院士一边擦拭额角的汗珠,一边对身旁的农技人员说道。
在樊川镇苏扬农业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张院士突然驻足,指着正在运转的加工设备问道:“出米率能达到多少?主打品种是哪一种?”负责人王西伟赶忙上前解答。当听说公司大米在“与辉同行”直播间一分钟售出三万单时,院士眼含笑意:“好!这就是科技赋能农业的最好证明。”
在吴桥镇中月米业现代化车间里,张院士仔细察看碾米、色选、包装每道工序,时而凑近观察米粒成色,时而伸手感受设备振动,专业问题接连不断:“色选精度如何控制?”“包装充氮保鲜技术应用了吗?”企业负责人葛忠奎感慨:“院士问得这么细,比我们技术人员还专业!”
在郭村镇永康家庭农场田埂上,七旬院士的脚步依然稳健。他拨开稻丛仔细察看:“抽穗很整齐,但要注意近期连续高温对灌浆的影响。”种粮大户胡永康听着院士的分析,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院士夸我肥水管得好,真让我高兴!”
风吹稻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丰收的乐章……
来源:江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