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强产业,数智赋未来!首届茶叶机械数智化交流会成功举办!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14:44 1

摘要:9月5日,第四届福州茶交会开展之际,以“机械强产业 数智赋未来”为主题的首届茶叶机械数智化交流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政府领导、全国茶机械企业代表、福建省茶企代表等嘉宾汇聚一堂,聚焦“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发展,深入交流前沿技术、剖析共性难题、共谋发展

9月5日,第四届福州茶交会开展之际,以“机械强产业 数智赋未来”为主题的首届茶叶机械数智化交流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政府领导、全国茶机械企业代表、福建省茶企代表等嘉宾汇聚一堂,聚焦“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发展,深入交流前沿技术、剖析共性难题、共谋发展路径,持续激发科技创新动能,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出席嘉宾

余文权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张贵明 福建省政协提案委原专职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宛晓春 安徽农业大学原校长、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赵 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研究员,福建省智慧农业与农业大数据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陈常颂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孙威江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会长

王和平 福建省机械院党委书记院长

吴孟辉 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筹建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

程德明 福建省机械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郝志龙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福建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主任

向 飞 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汪小谷 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

杨如兴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

王定锋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

罗 昊 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主任

毕海军 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副主任

兰华清 国家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副主任

谢辉煌 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副会长、安溪萌皇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总监

林清矫 福建省鼎艺科技有限公司、安溪县韵和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泉州市高科技人才

陈占源 福建福农作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大疆农业业务负责人

▲福建省政协提案委原专职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贵明致辞

张贵明副会长表示,本次大会是贯彻总书记“三茶”统筹重要指示的关键实践,将有力推动用创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实现茶叶加工机械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最终助力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将继续积极发挥桥梁与平台作用,大力推进茶机械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数智融合,为中国茶产业的现代化转型贡献更多力量。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余文权致辞

余文权书记表示,本次大会既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创新的集结。我们期待,通过今天的深入交流,能有效破解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标准化、效率提升、品质安全等瓶颈,为福建乃至全国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向飞致辞

向飞总经理表示,本次大会以“机械强产业,数智赋未来”为主题,非常荣幸邀请到宛晓春教授等多位权威专家与领军企业代表共聚一堂,聚焦茶叶生产加工机械的创新与应用,深入探讨数智化转型的瓶颈与未来趋势。我们相信,这场汇聚智慧与远见的对话,必将为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开拓新路径。

科技引领与创新驱动

始终是产业稳健前行的核心引擎

也是突破传统、开创新局的关键力量

一起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主题演讲

宛晓春

中国茶产业标准化与机械化

▲安徽农业大学原校长、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宛晓春教授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产茶国,产业规模庞大但标准化执行存在不足,包括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缺乏配套标准、品质分级复杂、市场流通环节价值错位及机械标准化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国际标准方面,中国通过积极参与ISO茶叶标准制定,成功推动《茶叶分类》等4项国际标准颁布,显著提升了话语权。机械化方面,茶园管理(尤其采摘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综合不足40%),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需通过“机器代人”和智能化技术突破瓶颈。未来需强化全产业链标准化实施,推动机械智能化、数字化升级,并促进“三茶统筹”协同发展,以支撑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竞争。

陈常颂

基因组育种 4.0:

从“经验筛选”到“智能设计”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

陈常颂所长指出,传统育种周期长、效率低,而现代育种进入以基因组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4.0阶段,能够实现多性状协同改良,显著加速良种选育。当前茶树育种仍面临基因组复杂、性状遗传机制不明确、数据整合能力不足及复合型人才缺乏等挑战。未来应推动多组学技术、高通量表型鉴定与AI预测相结合,实现风味精准设计、抗逆性增强和机械化适配等多元化育种目标,从而支撑茶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和可持续发展。

赵 健

闽南乌龙茶智能工厂建设实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研究员,福建省智慧农业与农业大数据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赵健所长分享了乌龙茶智能加工厂的实践与思考。为落实“三茶统筹”及智慧农业政策,团队以铁观音为切入点,针对加工环节依赖经验、标准化不足等痛点,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构建了一套智能化生产线。通过系统梳理传统工艺,将大师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参数,研发了智能做青和自动包揉等关键装备,并建立了多模态数据库以驱动模型优化。工厂实现了从晾青到包揉的全程机械化、可控化生产,为茶产业提质增效和联农带农提供了数字化路径,也为传统茶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实践范例。

孙威江

白茶风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会长

孙威江教授就白茶风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进行了分享,重点阐述了萎凋这一核心工序对白茶风味的关键影响。研究表明,萎凋时间显著影响风味形成:30小时左右果香、木香突出,整体香气最佳;48小时后消费者接受度由负转正,鲜甜味增强,苦涩味明显降低。在成分层面,黄酮糖苷降解为苷元和糖,减少苦涩并提升甜醇感;氨基酸总量先升后降,而γ-氨基丁酸含量上升,有助于安神助眠;酯类、萜烯等香气物质也在萎凋中显著增加。干燥工艺对风味影响远小于萎凋。研究表明白茶需适度延长的萎凋时间以优化风味,但应平衡鲜爽度与醇甜感,避免过度萎凋。

郝志龙

乌龙茶品质与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福建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主任

郝志龙教授分享了乌龙茶品质与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研究重点集中于揭示乌龙茶特征风味物质及其形成机制,如肉桂与水仙的香气差异、铁观音“音韵”和老丛水仙“丛味”的物质基础,以及不同品种如奇兰、金牡丹的风味构成。加工方面,研究聚焦关键工序(萎凋、做青、烘焙)对品质的调控作用,证实日光萎凋优于传统炭火萎凋,并探讨了温湿度、摊叶厚度、气流等参数对风味形成的影响。智能化加工成为发展趋势,包括在线监测、数字化仿炭焙等技术正推动乌龙茶生产向标准化、连续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旨在实现稳定品质与工艺创新。

谢辉煌

茶业新质生产力——茶叶植物工厂

▲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副会长、安溪萌皇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总监

谢辉煌总经理介绍了茶叶植物工厂的创新实践。通过人工精准调控光、温、水、气、营养等环境因子,实现茶树无阳光种植和周年连续生产,有效应对传统茶业面临的土壤退化、劳动力短缺及产品同质化问题。目前已选育金牡丹等高香品种,优化光配方与营养液,使茶树35天可达采摘标准,茶青产量提升15倍,且品质显著改善,无农残与重金属,氨基酸、茶黄素等成分明显提高。植物工厂突破了茶园纬度与雨季限制,支持稳定萎凋与多季生产。按农业电价测算,投资约4–6年可回收。未来将研发可食茶叶、加速育种及开发高功能成分茶,为茶产业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林清矫

基于叶细胞代谢机理多茶类共用初制自动化生产线 / 茶马古道机理茶叶后处理技术

▲福建省鼎艺科技有限公司、安溪县韵和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泉州市高科技人才

林清矫总经理围绕茶叶深加工分享了其创新理念与实践。他指出,当前茶行业存在将初制加工简单归为“发酵”的误区,强调茶青实为有生命的代谢过程,并提出茶叶转化的三个核心机理:物理性的热胀冷缩使大分子降解、微生物菌群代谢及其产物作用、以及传统易道文化的融入。他展示了其团队研发的全程机械化加工设备体系,涵盖萎凋、杀青、揉捻到烘焙环节,并已申请多国专利。基于上述工艺,公司开发出多种深加工产品,如辅助睡眠、调节血压、缓解痛风及糖尿病的功能性茶制品,旨在通过科技证明茶叶的药用价值与健康潜力。

陈占源

大疆无人机科技加持:茶园智能管理新路径

▲福建福农作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大疆农业业务负责人

陈占源总经理分享了无人机技术在茶叶种植全周期的应用。无人机可实现肥料播撒、茶青运输、茶园建设物资搬运等任务,依托超大动力系统、快速切换的航测系统及多传感器,实现精准监测、病虫害早期识别和智能作业。通过多光谱、红外等技术分析茶叶长势、冻害和虫情,进而制定精准补救或防治方案。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天空、地面与云端数据,实现茶园可视化管理。无人机运输显著提高效率、降低鲜叶损耗、保障安全,并通过共享模式降低小农户使用门槛,最终达到节约成本、提升效益的目标。

至此,首届茶叶机械数智化交流会圆满落幕。每一场演讲均蕴含着丰富的行业洞察,每一个观点都极具启发性,令人深思。愿我们以此为契机,以茶为纽带,携手同心,共同推动中国茶产业迈向数智化、现代化的崭新未来。期待和大家在第二届茶叶机械数智化交流会再相聚!

展会持续至9月8日

欢迎广大茶友赴有福之州

品福茶、赏福器、迎福气!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

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国家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安溪县茶叶机械行业协会

福建省安溪县韵和机械有限公司

来源:华巨臣茶博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