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是中国封建文明的辉煌时期,宋文化一方面是先秦以来儒家传统文化的总结,一方面又是近代中国文化的开端。宋代在中国艺术史上同样处于一个上下贯通、前后传承的重要节点,充满着集大成以及创新为特质的艺术鉴藏同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是中国封建文明的辉煌时期,宋文化一方面是先秦以来儒家传统文化的总结,一方面又是近代中国文化的开端。宋代在中国艺术史上同样处于一个上下贯通、前后传承的重要节点,充满着集大成以及创新为特质的艺术鉴藏同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宋代,赏石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观赏石从园林庭院登堂入室,成为文人学士案头的欣赏把玩之物,成为了具有完整收藏意义的文玩。其中,杜绾《云林石谱》和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这两本书的问世,便是标志性的成果。
前者是历史上观赏石谱完整意义的开山之作,不但详备得当,而且对于后世影响深远,明清两代的许多观赏石谱录和有关文献,大多是照抄或者沿用了该石谱的有关记载,包括石种名称、特征、加工修治方法、优劣等。清代乾隆年间清宫编纂的著名《四库全书》,石谱仅收录此谱(编入《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九•谱录类一)。
后者则开了文房品玩之先河,是一本文人收藏的经典读本,特别是受到晚明以后文人学士的高度认可,在明代的刊刻和手抄广为传播,成为明代文人写作效仿的榜样,其很多论述被广为引用,被后世认为是文房清玩收藏的宝典。该书列出了士人十个收藏门类,其中几个品项是第一次列为收藏品类,包括怪石等被首次与其他古玩书画收藏相提并论。由此,奇石正式跻身于文房玩物之列。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书前后相差不过近百年,其作者均出自当时文化中心地区的江南一带(今绍兴地区)。
撷翠(灵璧石 清 顾沄爱遗石)
断崖残雪(灵璧石 清 顾文彬爱遗石)
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如米芾、苏轼等赏石大家,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等文坛、政界名流都成了当时颇有影响的收藏、品评、欣赏奇石的积极参与者。北宋以书画两绝而闻名于世的米芾当时最有名的藏石、赏石大家。他不仅因爱石成癖,对石下拜而被国人称为“米癫”,而且在相石方面,还创立了一套理论原则,即长期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皱”四字诀。其实当时癖石者甚众,米芾只是其中之一而已,“爱石而癖”绝非米氏所独钟者。
洞天(太湖石 清 周峻爱遗石)
擎翠(崂山绿石 清 高凤翰爱遗石)
宋代的赏石观在今天依然颇有影响,对于收藏和欣赏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是,如果赏石者如缺乏历史文化感,总会以当代挑剔的眼光去挑剔古代供石或瘦得不够皱,或漏得还不够透等供石表象之毛病,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肤浅,进入不到古代供石欣赏者的情境及道德精神深度。
剑阁(青州石 清 钱松爱遗石)
秀骨(太湖石 汪士慎爱遗石)
现代人玩石,多以像人肖物为上——每拿到一块石头,先看像个什么;不论是何石种,只要像个什么的,价格便会更高。正因为如此,当今的“四大名石”不是“人模鸟样”就是“鸡形肉相”。反观古人玩石,除了山形石根本找不到一块像这像那的石头,多是抽象的意境石,而其名字也多用“云”“峰”“翠”“秀”等字。看了这些古石,虽无具象的一目了然,却有浓浓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进而使观者浸染其中、沉醉其间,叹自然之造化,发思古之幽情!
涌云(太湖石 徐渭仁爱遗石)
横云(太湖石 吴昌硕爱遗石)
皓月(灵璧石 清 吴湖帆爱遗石)
来源:拾器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