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光谷·追光者】博士还没毕业就创业,伯远生物创始人李阳专攻生物育种,5年订单翻10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5:16 1

摘要:武汉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伯远生物“种苗出库间”,水稻、白菜、柑橘、大豆、杨树等30多种拥有不同性状的幼苗正“整装待发”,它们将加入全国各地的科研团队及种业企业,参与生物育种实验。

武汉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伯远生物“种苗出库间”,水稻、白菜、柑橘、大豆、杨树等30多种拥有不同性状的幼苗正“整装待发”,它们将加入全国各地的科研团队及种业企业,参与生物育种实验。

上月,该公司共接收4000多个植物基因定制订单,业务呈爆发式增长。

伯远生物“种苗出库间”

近年来,生物育种研究持续升温。伯远生物基于遗传转化、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已为上万个课题组及企业提供“一句话”定制育种服务。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李阳说:“客户只需要用一句话描述植物性状,如‘杨树要抗旱’‘小青桔更甜’‘大豆雌激素减少’等,团队按要求定制植物基因,实现指定性状表达。今年,公司订单量有望突破4万个,较2020年增长10倍。”

新闻专业跨界学生物

博士还没毕业就创业

李阳介绍,传统田间育种方式,人们主要通过杂交等方式来培育种子,培育周期长达5-10年,选种就像“大海捞针”,费时费力。

而在现代生物育种中,基因编辑像一把“基因手术刀”,能对植物DNA进行修改,不到一年就能获得定制种子,提高作物经济效益。

前些年,生物育种技术一直是卡住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多数中小型种业公司及科研团队缺乏技术底盘,独立搭建完整的育种技术研发平台又成本高昂。

李阳正在做生物育种实验

“种子是农业芯片,中国种子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2006年,原本在武汉大学新闻学院读印刷出版专业的李阳选修遗传学专业,并在硕博阶段进入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学习,专攻生物育种技术。

期间,他通过上千次的对比实验,率先攻克了籼稻遗传转化效率低的世界性难题。消息传开后,不少籼稻领域科研人员上门寻求合作。

2011年,27岁的李阳博士还没毕业,就在武大科技园6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创办了伯远生物,推动技术产业化。“光谷聚集一批种子企业,扎根光谷能让技术就近落地。”他说。

伯远生物总部大楼

为此,李阳跨界人工智能领域,开发“智能实验助手”——植物基因设计实验自动化平台(Clone CAD),根据客户需求自动生成实验流程。有了AI辅助,按流程完成育种实验难度大大降低,最快45天就能定制一颗种子,一个人一年能完成500个基因的遗传转化。

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育种实验

伯远生物育种实验室里,实验员们手拿镊子,对种子进行切口、浸染、筛选……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这种智能工业的研发模式比作坊式研发效率高20-50倍。”李阳说。

2023年,华中农业大学某团队发现了能够抗多种病害的水稻基因,但该基因却会导致水稻绝收。于是伯远生物对水稻种子基因进行编辑,3个月左右,帮助团队成功培育出既能抗病害、又能高产的水稻种子。

研发人员检查在研植物生长状况

目前,伯远生物办公总面积上万平方米,员工从3人扩增至500余人,团队已开发出35个物种基因研究体系,还有20余个物种在研,2025年营收预计2亿元,同比增长近50%。

“有人说‘生化环材是天坑’,但我坚信,21世纪是生物产业的世纪,必将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新机遇。我们将开发更多元的育种技术,让植物定制更快更准。”李阳说。

从武汉地图外的2厘米,到建设中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200余万人从全球四面八方而来,投身世界光谷建设。一个个扎根于此、默默耕耘的普通身影,构成了光谷这片创新热土最坚实的基底,他们或许平凡,却从未停止追寻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为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和“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弘扬“三大精神”,讲好“大思政课”,东湖高新区已启动“世界光谷·追光者”主题宣传宣讲活动,将推出一批在普通岗位闪耀时代风采的先进典型,集中展现新时代奋进、向上的光谷人群像,为支点建设凝聚光谷精神共识。

来源:中国光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