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见阳: 聚焦的原点与未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15:10 2

摘要:“聚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哲学家尤金·简德林(Eugene Gendlin, 1926- 2017)与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一起在芝加哥大学研究开发来访者中心疗法。简德林注意到,成功的心理治疗来访者都在做安静的“重要

翻译:李雪

前言

“聚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哲学家尤金·简德林(Eugene Gendlin, 1926- 2017)与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一起在芝加哥大学研究开发来访者中心疗法。简德林注意到,成功的心理治疗来访者都在做安静的“重要的内在行为”。“安静的行为”是暂停说话几秒钟,在沉默中进行的体验性工作。

简德林将这种“内在行为”命名为“聚焦”。不仅是“来访者中心疗法”,在其他治疗中,进行“心理治疗”的患者比没有进行心理治疗的患者更容易获得成功。“聚焦”的第一个意思是指来访者所做的“安静而重要的内在行为”

几年后,简德林出版了一本教导人们“重要的内在行为”的手册。并将该手册,即教学或技法命名为“聚焦”。就这样,存在作为冥想者所进行的安静的“重要的内在行为”的“聚焦”,以及作为治疗师等指导者所教授的技法的“聚焦”。

因为“聚焦”一词有两种意思,所以很多情况下议论不一致,引起混乱。举例来说,如果有人对你说“聚焦是一种自我理解的方法”,你可以肯定地说“从后者角度来说聚焦是这样的”,但是“从前者来说聚焦不是“方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实在是含糊不清。

现在,许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临床医生从“聚焦”一词联想到后者,即“聚焦技巧”。而聚焦作为原点的“内在行为”正在逐渐消失。但是,失去原点的技法就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也就是说,如果不了解原点和原理,就无法思考改良技法,只能按照教授的技法进行。

本文将聚焦作为“重要的内在行为”命名为“聚焦α”,将聚焦作为技巧命名为“聚焦β”

迄今为止,笔者在口头发表中使用了这些术语(池见,2023;Ikemi,2023)本文将首次用日语记录它们。特别是,我想通过简德林的文献来考察一下正在消失的聚焦α到底是什么。另外,还将讨论这种研究对今后的聚焦有哪些启示。

心理疗法文献上聚焦 α

如果简德林的文献中有聚焦α的描述,那么应该寻找聚焦β诞生之前的聚焦描述。关于“聚焦”的著名文献有《人格变化的一个理论》(Gendlin, 1964年;简德林,2021年)。另外,当时也被称为“聚焦能力”(focusing ability),在相关论文中也有详细的描述(Gendlin, 1968)。两篇文献都有“聚焦的四个阶段”(the four phases of focusing)的描述。本论认为聚焦a就是“聚焦的四个阶段”。

首先讨论“聚焦的四个阶段”中出现的“focusing”一词。它是这样论述的。

“聚焦”(或确切地说是“持久的聚焦”)由以下四个特殊定义(h~ k)而定义:“聚焦”是指当个人注意到体验过程的直接参照*2时,随后发生的整个过程(简德林,2021,第183-184页)。

*2参照是referent的译语。当时将refer翻译成“对照”,现在认为翻译成“参照”更准确,之后将对照替换成参照来引用。另外,referent是作为refer(即参照)对象的东西,所以这个词的意思是“参照体”。名词是“直接参照体”(direct referent),动词是“直接参照”(directly refer to [felt]meaning])”。

这个记述是作为技术的聚焦(β)被发明出来之前的东西,所以这里讨论的不是特定的技术。这是人们一边思考一边说话时持续产生的现象。这时,人们直接参照尚未形成语言的意味(意会),即不借助语言的参照。思考“这个是什么样呢,怎么说呢,不流畅吗?嗯,是什么呢?”的人,要注意还没有变成语言的“总觉得不流畅”、“嗯”的感觉,即“直接参照”。像这样直接参照的话,接下来发生的全过程就称为“聚焦”。“四个阶段的分割应该说是我的标准化的结果,不能断言过程本身内在就清楚地分为四个阶段。”(Ibid, p184)。

四个阶段被描述为以下四个阶段:1)直接参照(Direct referent直接参照);2)打开(Unfolding);3)全面应用(Global Application);4 .参照移动(Referent Movement)。下面用前面的例句来解说。

“这个是什么呢,怎么说呢,不是很清爽呢?嗯,是什么呢?”在这里,说话者指的是尚未形成语言或概念的意味的感觉。“不流畅”这个表达是否恰当,正参照着意味的感觉意会(来核对)。这是1)的直接参照。

“啊,我好像明白了,等一下。嗯…”注意到变成语言之前感受到的意味发生了变化。在Gendlin et al.(1968)理论中,这个词称为“体会转化”。那一瞬间之后可以用“啊,我知道了!对了,这里太慎重了!”这样的语言来象征化。这就是2)的“打开”。

接着,“变得慎重的原因是,以前A老师说了这样的话,被提醒了,啊,还有,学生也在玩游戏,被委婉地指出来了。嗯,我自己后来也有很多后悔的事情,要是写的时候更慎重一点就好了……”像这样,注意到的事情就是3)“全面应用”。

当全面应用之后,才会注意到最初的“总觉得不流畅”这种直接的参照发生了变化。现在,它是一种“谨慎”的感觉,你可以看到4)参照正在移动。

但是,“虽然说变得慎重了,但是所谓慎重吗,总觉得慎重这个词也不合适”,这个过程作为“持续性聚焦”继续下去。用慎重这个词来表达,感觉到了不合适的“意会”。1)直接参照。

2)“啊,明白了,没有游戏!”3)“这里,写得轻松一点就好了”“这里,生硬的表达方式更洒脱一点”等“全面应用”,4)感觉方式又发生了变化。

以上是《人格变化的一理论》(1964年)。

在“聚焦的四个阶段”中,虽然阶段的标记有所不同,但与1968年的记述内容几乎相同。

哲学文献中的聚焦α

据我所知,“聚焦的四个阶段”的表达在简德林的哲学文献中并没有记载。但是,与此关系密切的体验过程”却有相关论述。

简德林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提到了哲学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的Erleben 读作(体验过程)(Gendlin, 1950)。

简德林也在一份文献中指出,狄尔泰对他的哲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Gendlin,1962/1997,第41页)。还有简德林继续说道。狄尔泰使用了三个术语“体验过程”、“表达”和“理解”。“如果我来解释的话,那就是虫子从你身边逃走,或者蜘蛛装死”(作者意译)。

当一只蜘蛛在我的桌子上行走时,如果我拍一下桌子,蜘蛛就会“装死”,僵住。“装死”是蜘蛛的体验,是这种体验的表达,通过它我们可以理解蜘蛛是害怕的。

简德林与狄尔泰的不同之处在于,相对于以理解他人体验为主的狄尔泰,简德林则以体验、表达、理解为自我理解的基础

咨询的来访者说“最近我很不安”的时候,来访者会体验到“不安”,而这种体验的表达就是“不安”,来访者会理解为“我很不安”。但是,在说出“我很不安”的下一个瞬间,被来访者称为“不安”的体验发生了变化,感觉的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假设来访者接着这样发言。“与其说不安,不如说最近经常焦躁不安”。

这时,在心理学文献中简德林将其称为“持续聚焦”(Gendlin,1964年),不安转变为焦躁不安,来访者体验不安,表达不安,并自我意识到“我很不安”。

如上所述,作为体验、表达、理解循环的体验过程与“聚焦的四个阶段”似乎表达了相同的现象。回到“聚焦的四个阶段”的解说中使用的例子,可以将其理解为体验、表达、理解的循环。说“不流畅?嗯,怎么回事”的人将注意力集中在这种直接参照上(体验),将其表达为“不流畅?嗯~”,将其理解为“不流畅?嗯~”。

这样看的话体验就会发生变化,那就是“过于慎重”的体验,“过于慎重”是它的表达形式,现在其被理解为“过于慎重”。按照上述论述的读法来看,聚焦α既是“聚焦的四个阶段”,同时也是“体验过程”。

思考觉察

为了消除“聚焦”一词的双重含义所带来的混乱,提倡将聚焦α和焦点β这两个新的表达方式区别开来是本文的首要目的。此外,通过研究描述聚焦α的简德林的文献,可以获得聚焦α和β的启发。这是本文的另一个目的。

简德林描述“聚焦的四个阶段”的论文“人格变化的一理论”收录在Personality Change(人格变化)一书中的意义很大。当时人们认为人的行为是表面的,是更深层次“人格”的体现。Ikemi et al.(2023)和池见(2025)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但现在仍有许多心理治疗师默认这一观点。从这个观点来看,心理疗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格”发生了变化。

然而,正如简德林(Gendlin,1964)所指出的那样,通常使用的思维范式认为人格是不变的,因此很难解释人格变化。其中,《人格变化的一个理论》(Gendlin, 1964年)是一篇对“心理变化是如何引起的”进行了明确说明的论文。而这个解释就是“聚焦的四个阶段”。“聚焦的四个阶段”从现象学角度描述了所有心理疗法核心的“情绪变化”

同时,《聚焦的四个阶段》描述了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体验变化。简德林是哲学家,所以他的课题是“人的体验是如何成立的”。因此,“聚焦的四个阶段”被描述为适用于任何日常生活体验的东西。这并不局限于“反移情”、“反动形成”、“乖离”等心理临床场景的现象。因此,笔者在本论中使用了“那不流畅?嗯,什么呢”等非临床的例子。

关于这种情绪的变化,简德林的记述是这样解释的:如果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受到的意味上,就会产生体会转化,之后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特别是在1968年的描述中,将“聚焦的四个阶段”的第二阶段从“打开”改为“参照的移动”从而引人注目。(与此同时,第四个阶段从“参照的移动”变成了内容转变(content mutation)。)“参照的移动”也就是直接参照的感觉意义发生了变化,1968年的论文更清楚地关注“感受到的意味”,那就是“体会转化”。

聚焦实践者有“成为语言体会转化”的倾向,所以这一记述会让人感到意外吧。在Gendlin(1964)和Gendlin et al.(1968)清楚地记述着在释明(Gendlin, 1962/1997,第106-109页)之前发生体会转化。

“(第一个阶段)直接参照(direct reference)是指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们内在实际感受的事物上,以推动具体的感受过程。有时(顺利的时候)过程会被引导到“感受到的松弛”,具体感知的东西会发生变化,我们称之为(第二个阶段)“参照的移动”。这种时候,在对具体的感受发生的变化形成语言之前,人们就会说“啊!…”。参照的移动最初是这样的体会转化。(Gendlin et al., 1968,第219页)”

走进中华料理店,“请给我一盘煎饺!”的瞬间,“啊,等一下,等一下……嗯……那个,啊!我要用尽全力了”,试着关注一下这种日常体验的存在方式吧。

“请给我煎饺”说到这里,一个体会(direct referent)出现了。感觉“想吃的不是煎饺”。但是,那么,想吃什么呢…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就进入了第一个阶段。

“直接参照(direct referent)是指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们实际内在感受到的东西上,试图推动具体感受的过程”。之后,“啊!要炸鸡块”的时候,体验过程就被推进了。

问题是,是伴随着“炸鸡块”这个词(概念)的出现而发生了体会转化呢?还是在“炸鸡块”这个词出现之前就发生了体会转化呢?很多聚焦实践者认为是前者。但是,如果仔细阅读,简德林写道,它属于后者。

从简德林的观点来看,在说“炸鸡块”之前,体会就已经产生了。试着这样来考虑。“炸鸡块”这个词从何而来?“请给我煎饺”,突然出现的“直接参照”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想吃炸鸡块之类的东西的感觉,所以才会说出“我要炸鸡块”。那既不是“咕咾肉”,也不是“炒面”,也不是“肉丸子”,毫无疑问是指“炸鸡块”。也就是说,正因为“不是煎饺的某种东西”变成了“类似炸鸡块的东西”,才有可能说出“啊!我要炸鸡块”这样的话。

看了简德林早期对聚焦α的描述,还发现了另一个令今天的实践家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那就是1964年和1968年的论文《聚焦的四个阶段》中都没有“将注意力转向身体”这样直接描述身体的内容。目前,聚焦倾向于被理解为一种以身体为导向的治疗,身体被认为是中心概念,但事实如何呢?

事实上,如果你搜索Gendlin et al.(1968)的内容,根本找不到body(身体)这个词。简德林等人在那篇论文中从来没有使用body这个词。

把搜索关键词改为bodily的话,只会得到1个结果。“bodily felt sense of balance and verticality”(身体体会的平衡感和垂直性的感觉)。

考虑到这篇论文的主题是“聚焦能力”(“focusing ability”),而它的解说从来没有使用body这个词,现在被认为是或许身体并不是聚焦的中心概念

但Gendlin et al.(1968)是合著的论文。另一方面,在《Gendlin》(1964)中,简德林似乎悠闲地展开了自己的论述。body这个词出现了20次,bodily出现了11次。body是这样使用的:

Sense of our body(我们身体的感知)、Sensing of body life(身体进程的感知)、body 's patterned readiness(身体模式的准备状态)、Body life(身体进程)、Body and environment(身体与环境)、Body's respiratory machinery(身体的呼吸机制), Environment, body,feeling(环境、身体、感觉)、Body illness(身体的疾病)、Body feeling(身体的感觉)、Body interaction

process(身体的相互作用过程)、Body's stopped process(身体停止的过程)、In the Body(身体内)、Body consists of cells(身体细胞组成)、Inwardly felt body process(内在身体知过程)、 In his body all along(一直在他的身体里)。在这些描述中也可以看到后来的哲学著作《A Process Model》(Gendlin,2018)(过程模型)中出现的主题。此外,body's respiratory machinery等“身体”(解剖学、生理学)的概念和Inward felt bodily process(内在感知的身体过程)之类的“被体验的身体”。简德林用“body”这个词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这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1964年和1968年的论文都将“聚焦的四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称为“直接参照”。在1964年的论文中,简德林解释道: “除了外在事物和逻辑之外,我们也有内在的身体感受或感觉。”(作者意译)。

简德林将此称为“直接参照”。“我将这种直接参照样式的体验过程称为‘direct referent直接参照’(笔者意译)”。也就是说,第一个阶段不是逻辑和事实关系,而是触及“身体内在感受到的心情和感觉”。“聚焦的四个阶段”中并没有“注意身体”等直接指向身体的教导,而“直接参照”则是“身体”内在的感觉或未形成的感觉。

如上所述,本文通过文献回溯聚焦技术诞生之前的聚焦(聚焦α)进行了探讨。结果,在成为一种技术之前,聚焦显示为“四个阶段(侧面)”,用现象学来描述情绪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如果你仔细考虑它们,你会发现“体会转化”发生在释明之前,以及简德林在什么意义上说使用身体这个词,可以为聚焦的未来提供有趣的启示。

来源:九州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