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YSL”,五十年前就决定了伊朗命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6-18 22:33 1

摘要:就在同一条街的电线杆上,一张标语赫然写着:“Neither East nor West, but the Islamic Republic”——“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YSL”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50年前,一句誓言划清界限;50年后,以色列战机君临德黑兰上空。

当“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YSL”成为唯一信条,命运的剧本,便已写下了挣扎与崩溃的结局。

一,一句话决定了伊朗的命运。

1979 年 2 月 11 日,德黑兰高耸的自由纪念塔下,人群以近乎宗教狂欢的激情向巴列维王朝告别。

就在同一条街的电线杆上,一张标语赫然写着:“Neither East nor West, but the Islamic Republic”——“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YSL”

这句口号后来被伊朗制宪会议写进《伊斯兰共和国宪法》序言,成为国家路线的原点,也成为半个世纪后伊朗内外交困、以色列战机君临德黑兰上空的起点。

二、霍梅尼设计的“四面出击”的战略。霍梅尼及其追随者认定,巴列维依附美国、默认以色列、向苏联妥协,是伊朗社会一切“腐化”的根源。

为此,他在流亡巴黎期间便勾勒出一套宏大的地缘战略蓝图,其核心可概括为“四面出击”。

吞逊——对逊尼主导世界输出什叶派革命;屠以——以“消灭以色列”争夺伊斯兰世界话语权;统一西亚——扶植什叶派武装串成“什叶派之弧”;再杀鹰屠熊——最终令美苏两强在中东无立锥之地。一统中东之后,再统一蓝星。

与二战德国一样,这种四线开战的设计天然意味着持续性的外部敌视与内部动员,而伊朗的综合国力远逊 20 世纪 30 年代的德国,结局几乎注定是“战略透支”,最后导致全盘崩溃。

三、一错再错的关键节点

彻底与美国为敌:1979 年 11 月的美国大使馆扣押事件,把原本尚未完全决裂的双边关系推到零点以下。巴列维身在纽约医院,几乎奄奄一息,却被当作霍梅尼动员群众的“替罪羊”,而自私的美国也无意扶植巴列维,因为对于商人帝国主义-美国来说,成本太高,也无成功的可能性。扣压美国大使馆人质,使美国无台阶可下,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制裁,制裁冻结了伊朗 120 亿美元海外资产,更可怕的是科技、金融乃至石油设备供应链在一夜之间断裂。与以色列结怨:巴列维时代,德黑兰与特拉维夫从技术到情报皆有合作。霍梅尼上台 48 小时后便宣布断交、没收使馆地产,改赠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缺乏直接领土争端的两国被意识形态推向死敌,伊朗也因此失去一个在冷战缝隙中为其提供西方技术与农业技术的潜在伙伴。拥核与制裁螺旋:1984 年伊朗重启核计划,初衷是“巴列维时代未竟的民用核能”,却在 2002 年被以色列以制造核武的秘密离心机基地曝光。导致联合国安理会自 2006 年起连番决议制裁伊朗,欧洲石油禁运、美方“长臂管辖”金融封锁,使伊朗经济雪上加霜。塑造“什叶派之弧”:自 1980 年起对黎巴嫩真主党提供资金、培训;2003 年伊拉克战后扶植多支什叶派民兵;2011 年叙利亚内战力保阿萨德;也门战事支持胡塞武装。伊朗确实在地缘上获得了一条纵贯波斯湾—地中海的影响带,却因此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土耳其、以色列、美国全面对立。穷兵黩武与经济代价:两伊战争八年耗费约 4500 亿美元,相当于 1980 年伊朗全年 GDP 的 14 倍。1989—2023 年,伊朗年均实际增长仅 3.5%,远低于巴列维时代 1961—1977 年的 10.5%。人均 GDP 则在 45 年间几近停滞:1978 年已逼近 2200 美元,2023 年尚未突破 3000 美元,同期韩国由不足 2000 美元跃升至 3.5 万美元。

(卖肾的伊朗穷人)

四、革命承诺与现实落差导致内部分裂。

社会福利透支:1979 年革命最重要的群众动员口号之一是“分配石油财富”。然而 40 年后的伊朗里亚尔对美元黑市汇率已跌至 60 万:1,通胀率多次突破 40%。人才与资本外逃:据伊朗议会研究中心统计,近 20 年伊朗年均流失高技能劳动力 16.5 万人,累计逾 300 万。贪腐结构性固化:革命卫队在石油、建筑、电信等领域控股数百家企业,被称为“经济国中之国”。透明国际 2023 年清廉指数,伊朗得分 25/100,全球排名 149 位。

五、五十年后:一系列错误决策导致的致命反噬四面树敌,四面出击,导致的结果便是对手的反噬。

2020 年 1 月苏莱曼尼遇袭、2021—2024 年伊朗重要军事与核设施屡遭无人机袭击、2024 年 4 月伊朗本土首次向以色列本土发射数百枚无人机与导弹……当2025年6月“德黑兰上空出现 F-35 的红外剪影”成为国际媒体的标题时,现实与霍梅尼当初“驱逐美国、灭以色列”的宏愿形成强烈反差——外敌未亡,国门却屡被洞穿。

六、战略透视:从“独立自主”到“被动挨打”

独立与孤立的分水岭:革命原本意在摆脱大国控制,但在全球化时代,“所有制裁皆地缘政治”,缺乏制度弹性的国家只能被孤立。革命输出的收益与成本:伊朗在黎巴嫩、伊拉克、叙利亚、也门确实积累了“纵深”与“代理人”资源,却同时点燃多条对手战线上“无限对冲”的火药桶。核议题的“囚徒困境”:伊朗越强调核权利,西方越强化金融与能源封锁,最终抬高本国核武门槛的同时也抬高了社会经济成本,放大了国内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矛盾。

七、尾声:崩溃的结局如何改写?

地缘现实重估:中东格局已由“美苏二元”演化为“美、中、俄、欧、土、以、海湾七边”,伊朗若继续以 20 世纪 80 年代的零和思维行事,只会在多边棋盘中越走越窄。经济议题高于意识形态:伊朗 9000 万人口结构年轻,2024 年失业率仍逾 14%,任何政治口号若无法转化为就业、汇率与住房,都会在社会底层失去号召力。制度弹性与合法性:当年推翻巴列维靠“街头合法性”,50 年后伊朗需要新的“绩效合法性”。否则,再严密的革命卫队也挡不住互联网世代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结语历史从不以口号为终章,却常以口号开启命运的分岔。

那句“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 YSL”在 1979 年曾让数百万伊朗人热血沸腾;50 年后的今天,它却像一道回声,提醒人们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当以色列战机、无人机可以长驱直入波斯腹地,莫斯科、布鲁塞尔、华盛顿的金融终端依旧掌控着伊朗的贸易与货币命脉,霍梅尼时代“自力更生、四面出击”的战略设计,已在内外多重挤压中暴露出难以为继的结构性缺陷。

倘若伊朗未来仍希望在中东乃至全球体系中保有自主与尊严,或许首先要做的,正是回到那句口号的原点:重新界定“不要什么”“要什么”。

对话取代对抗、互利超越输出,也许才有可能让下一幕剧本,不再是崩溃的悲凉,而是稳健的突围。

来源:黑瞳新视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