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结核病整合指南模块4:治疗与关怀》(以下简称《2025年版指南模块4》),并于4月23日发布了配套的实施手册。该指南整合了现有建议,涵盖药物敏感性结核病(DS-TB)、耐药结核病(DR-TB)及患者关怀支持三大领域
2025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结核病整合指南模块4:治疗与关怀》(以下简称《2025年版指南模块4》),并于4月23日发布了配套的实施手册。该指南整合了现有建议,涵盖药物敏感性结核病(DS-TB)、耐药结核病(DR-TB)及患者关怀支持三大领域,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提出更新及推荐意见。本文将从治疗原则、推荐方案、患者关怀及实施挑战四个维度展开解读。
《2025年版指南模块4》采用GRADE方法对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进行分级,将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和“有条件推荐”,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极低四级。指南强调,各国需结合本国结核病疫情、卫生系统能力及药物可及性调整实施方案。例如,在资源有限地区,可优先采用每日给药方案而非每周三次给药,以降低耐药风险。
指南制定过程中,WHO通过四个小组协作完成:指南指导委员会统筹全局,指南制定小组(GDG)负责证据评审与推荐意见形成,外部评审小组确保透明性,系统评价小组提供证据支持。此外,指南明确排除专利产品名称及特定商标信息,避免利益冲突。
新发肺结核患者(含儿童、HIV感染者及肺外结核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骨骼或关节结核除外)应接受含利福平的6个月方案:2HRZE/4HR(2个月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继以4个月H+R)。该方案证据等级高,全球治疗成功率约85%,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
关键细节:
给药频率:推荐全程每日给药,避免每周三次给药(有条件推荐,证据等级极低)。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推荐使用FDC片剂以提高治疗依从性,但肝功能受损者需调整剂量。痰涂片阳性处理:强化期结束时痰涂片仍阳性者,无需延长强化期(强推荐,证据等级高)。年龄≥12岁患者:可接受2HPMZ/2HPM方案(2个月异烟肼H+高剂量利福喷丁P+莫西沙星M+吡嗪酰胺Z,继以2个月H+P+M)。研究显示其治愈率与标准方案相当(84.5% vs 85.4%),但需注意利福喷丁可及性及成本问题。3个月至16岁非重症结核病儿童:应采用2HRZ(E)/2HR方案(2个月H+R+Z,HIV高流行区加用乙胺丁醇E,继以2个月H+R)。该方案基于SHINE试验,治疗成功率达97%,但0-3月龄婴儿、体重6个月BPaLM方案:贝达喹啉(B)+普托马尼(Pa)+利奈唑胺(L)+莫西沙星(M),适用于14岁及以上非孕妇患者(强推荐,证据等级高)。9个月全口服方案:贝达喹啉(6个月)+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乙硫异烟胺+乙胺丁醇+高剂量异烟肼+吡嗪酰胺+氯法齐明(4-6个月),继以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氯法齐明+乙胺丁醇+吡嗪酰胺(5个月)。该方案可替代传统18个月方案(强推荐,证据等级高)。指南建议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个性化方案,优先使用贝达喹啉、德拉马尼(D)及利奈唑胺组合,疗程可缩短至9-12个月(有条件推荐,证据等级低)。
利福喷丁、贝达喹啉等新型药物在低收入国家供应不足。WHO呼吁通过国际药品采购机制(UNITAID)及专利池(MPP)扩大生产。
分子快速诊断(如Xpert MTB/RIF)在基层医疗机构覆盖率低。指南建议采用“阶梯式”部署策略,优先保障高危人群检测需求。
需加强医护人员对短程方案、不良反应处理及心理支持的培训。WHO计划通过线上平台(如TB Knowledge Sharing Platform)开展全球能力建设。
《2025年版指南模块4》的发布标志着结核病治疗进入精准化、个体化新阶段。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缩短疗程、优化给药方式及强化患者支持,提升治疗成功率并降低耐药风险。然而,指南的有效实施需依赖各国政策支持、药物供应保障及医疗体系协同。未来,随着新型疫苗(如M72/AS01E)及全口服短程方案的推广,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有望加速实现。
来源:中医骨科专家夏小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