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雨,四川大学博士毕业,稳步迈进教室。这位28岁的青年学者在讲台上放下一瓶瓶调配好的溶液,不发一语,表情神秘。
赤水河谷隐藏着一所神秘大学。
现在到达这所学校,不用穿过9¾站台,可以乘坐飞机掠过贵州的125.8万个山头。
母雨,四川大学博士毕业,稳步迈进教室。这位28岁的青年学者在讲台上放下一瓶瓶调配好的溶液,不发一语,表情神秘。
学生们好奇上前,用嗅觉探寻物质的奥秘。
“真的是玫瑰花香”“这就是苯乙醇啊”……惊叹此起彼伏。
你以为这是间化学院校?想简单了。
另一边,一群学子正疯狂用角磨机、锉刀甚至锤子“雕刻”零件,组装出彪悍无比的“机器战士”。
以上都不是这间学校的拿手绝活。真正的大招,是萃取一粒高粱、一粒小麦的奇妙精华,又用一滴河水激活,变成一种包含上千种香气的神奇液体。
这间学校,名为“茅台”,和霍格沃茨一样魔幻。
MTI战队的“死磕战术”
半夜2点,湖南长沙。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7V7关键对抗将于天明启幕,赛场旁的酒店里,空气弥漫焦灼。
茅台学院MTI战队制作的兵种机器人,意外出现发射卡弹难题——半牙螺丝拧不进,借来的零件尺寸有误差,螺丝角磨机电池因高铁限运还在托运路上。
“用手磨吧!”队员们抄起锉刀,对着全牙螺丝一点点打磨修正。金属碎屑在灯光下飞落,汗水浸透衣背。
决赛时刻,发射装置打出完美连发。
MTI 战队场上工作人员跟操作手对机器人的基本功能是否正常进行确认
这支小队的队长叫作谢德毅,时常为了钻研某个难题“凌晨3点还在笑”,副队长叫姜平军,初中时已经是个机械迷。
队员们自称“疯子战队”,在实验室角落搭了个“手工车间”。
“刚开始连零件采购都摸不着门道。”谢德毅坦言,战队成立后的第一个大挑战——精心设计的传动结构,因供应商误差导致齿轮无法咬合。比赛临近时,他们只能用角磨机、锉刀甚至锤子“雕刻”零件,队友们一边打磨齿轮一边互相打趣:“我们这不是造机器人,是在搞金属雕刻。”
时间协调是难题。
队员们白天上课、备考,甚至备战考研,只能靠“弹性作战表”——晚7点全员集结,凌晨收工。最疯狂的“决战周”,所有人直接睡在实验室,泡面成了“主食”。“但没人喊苦,因为当机器人第一次按照指令完成动作时,所有熬夜都值了。”谢德毅说。
机械组要学软件仿真,电控组要懂代码调试,视觉组要写识别程序……一次次突破自己的知识极限。
MTI 战队工作人员对所有机器人进行全面检查确定基本功能正常运行
“不能只懂自己组的内容,否则对接时连需求都提不清楚。”姜平军说。
大一的他只学过机械制图,熬夜自学软件、研究传感器数据,“现在看机械结构,马上就想到电控组需要什么信号,视觉组需要什么参数。”跨组学习让团队协作更高效,也让每个成员成了“多面手”。
“死磕”。于是一切皆有可能。
“图纸上的机器人很完美,现实里的机器人——很叛逆。”这是战队成员常挂在嘴边的调侃。
这支小队已经连续5年征战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2020年参加线上赛,夺得三等奖。
2021年线下赛,机器人被对手“打”得惨不忍睹,“失败教会我们的,比胜利更多。”
2022年,线上3V3赛项成为转折点。队员们白天上课、晚上调试,决战周直接睡在实验室,代码改了7版,零件打磨到凌晨。
这次,他们拿下线上赛一等奖。
2023年,他们冲击最高级别的7V7赛项。
7V7包含7个兵种,经济体系、资源争夺,多机器人协作的复杂性远超以往。“最关键的是工程机器人,它要负责获取经济,支撑其他兵种升级。”谢德毅介绍。
2024年步兵对抗赛,MTI战队心态稳定,斩获国家级一等奖。
MTI战队的荣誉墙上,除了20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还有更耀眼的“成长勋章”:授权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发表期刊论文5篇,10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研……
MTI 战队参加第二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2023 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合影
“学院给了我们‘兜底’的底气。”谢德毅说,“前期启动资金不够,是指导老师垫的钱;零件定制出错,学校拨经费重做;实验场地不够,专门腾出B1实验楼。”指导老师补充说:“我们还带着学生申报大创项目、教改项目,把比赛和教学结合,让课堂知识‘活’起来。”
“以前学机械制图,觉得就是画线条;现在画图纸要考虑材料强度、加工误差,每根螺丝的位置都可能影响比赛结果。”姜平军说,问题层出不穷,逼着大家主动翻课本、查知网、咨询厂家请教,“让我们学会了‘主动学习’。”
备赛时,有人因代码报错急得团团转,队友递上一杯热咖啡;零件打磨到深夜,大家轮流上手,用“再试最后一次”互相打气;冲击“超级战队”失败后,没人抱怨,反而约好“明年一起变强”。
谢德毅说,“赛场上的伤痕是勋章,深夜的调试是修行——这些经历,会成为我们未来最珍贵的财富。”
实验室里闪光的“魔法棒”
茅台集团驻道真帮扶工作队出发之前,决定去茅台学院讨要“魔法棒”。
真的有。
种子科学与工程教研室的张海燕,用酒糟成功栽培出了富硒榆黄菇。
用酒糟栽培的榆黄菇菌丝生长速度更快,氨基酸含量更高,粗蛋白、粗多糖等指标均优于传统木屑配方。“每棒可省下0.3元”,张海燕说。
茅台学院“‘硒’望 无限”团队成员在道真 茅台帮扶园实地跟踪酒 糟菌棒生长情况
酒糟菌棒出菇后的废料,还可制成生物有机肥,反哺高粱种植。
“我们筛选出本地微生物分解菌棒,避免外来微生物污染酿酒环境。”张海燕解释称,这一探索不仅解决了废弃菌棒堆积难题,还让茅台的原料种植更绿色,实现了白酒产业与农业产业的“零废弃”联动。
每周花费超70个小时死磕,假期全扑在项目和论文上,桌子上整齐码放着40厘米高的申报书,电脑里存着217个论文修改稿,这是母雨的日常。
2023年8月入职茅台学院的母雨,如今已承担了5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中国科学院一区发表SCI论文4篇,更以独特的教学模式在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学评估中跻身前列。
“传统酿造蕴含大量未被揭示的科学规律。”母雨的研究领域涵盖微生物学、生态学、风味化学与生物信息学。
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表皮葡萄球菌与汉逊德巴利酵母生物强化促进贵州盘县火腿增香的机理研究》,首次通过感官组学与宏转录组学技术,揭示了盘县火腿“风味互补”的微生物调控机制。
项目从2023年8月筹备到次年3月提交,累计修改文稿40余版,打印稿堆得老高。
“每一轮修改都是认知的迭代。”母雨说。
这份执着也换来了突破,团队从盘县火腿中筛选出两株关键菌株,构建了双菌风味优化模型,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母雨科研前进的脚步不止于此。酱香型白酒风味缺陷解析、高温大曲功能性葡萄球菌筛选、南北方酱曲差异研究……多个跨度极大的项目在他手中并行推进。
“每个项目都像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母雨说起自己的项目,眼中有光。
他组建了食品品质调控机制研究团队,将课题拆解为微生物组、代谢组等具体方向,带领学生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这种“团队作战”的策略成效显著:2024年,他带领团队发表了一区SCI论文3篇。
走出实验室,母雨的课堂也带着浓郁的酒香。
“高粱的淀粉怎么转化成酒?大曲发酵时究竟藏着多少微生物密码?白酒里的焦香、果香到底来自哪些化合物?”在茅台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的课堂上,母雨把实验室搬进课堂,将呈香物质配成溶液让学生亲身体验,再结合生产工艺溯源——“这种香味是发酵还是蒸馏形成的?是羟基还是苯环结构决定的?”层层追问下,学生从“闻个热闹”变成“琢磨门道”。
《白酒工艺学》实验课上,他的改革更为“硬核”。
“很多‘00后’连高粱、小麦都没摸过,怎么酿酒?”为此,他将实验课拆解成“全流程沉浸体验”:从原料辨识、大曲质量评价,到酒醅、窖泥和基酒成分检测,学生化身“酿酒师”,亲手揭开“一粒粮到一滴酒”的奥秘。
这间学院不简单
根据神针评价(SZPJ)发布科研能力评估结果,茅台学院自然科学科研竞争力增值评价列全国民办高校第一,自然科学综合实力在民办高校中排名第三。
同时,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与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SU-PERI)发布《2025年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中,茅台学院稳居贵州民办本科高校第一。
这间学院近来又新设了酿酒工程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整合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开设白酒酿造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15个本科专业,构建起覆盖酿酒全产业链的专业集群。
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在茅台学院的教学楼里,“酿酒工程自动化系”的学生们正在实验室里调试蒸馏设备。隔壁,来自茅台酒厂的资深酿造师正结合生产案例进行讲解。
作为全国唯一以酒企命名的本科高校,茅台学院首创“名企统筹+学校主导+多方协同”的产教融合机制,与茅台集团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86个产教融合基地,聘请65名产业导师、125名“双师双能型”教师,让课堂直接链接“车间”。
这种深度融合催生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围绕酿酒产业链,构建了“酒类生产与技术”“酿酒副产物资源化及环境治理”“酒营销与酒文旅”三大专业集群。
茅台学院酿酒工程系学生认真听讲白酒风味与品评课程(张凯 /摄)
办学以来,茅台学院学生在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奖700余项,2021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主赛道金奖,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在全国大学生白酒品评技能大赛中包揽冠亚军。
这里“大师”云集。
酿酒工程学院,杨亮博士团队聚焦“高温大曲微生物群落解析”,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揭示了茅台酒曲中“耐酸耐醇”极端微生物的代谢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Food Chemistry等国际期刊,为提升基酒品质提供了理论支撑。
作为茅台学院酒产业研究院酿造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杨亮牵头建成的贵州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实验室,搭建起包含2000余株菌种的微生物资源库及多组学代谢分析平台。
科研与教学的“双向滋养”在这里尤为明显——杨亮团队带领学生深入酒厂采集菌株,将实验数据转化为《酿造微生物学》的课程案例;刘亚曦团队指导学生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菌种,相关项目获“挑战杯”全国铜奖……
茅台学院近5年获批的523项科研项目中,有国家级29项,省部级56项,市厅级300余项,横向课题27项直接服务企业。同时,茅台学院已获授权国家专利6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45件。
在11个省级科研平台中,茅台学院设立的“酿造微生物和酿酒工程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特色食品资源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等,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
在茅台学院的招生简章里,“茅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政策格外引人注目:学生享受“双导师制”、企业高管授课……
特色办学的另一张王牌是“双元育人”。茅台学院与江南大学等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数批联合培养学生已入校;同时聘请相关学科专业的院士和行业大师为客座教授,定期开设“酿酒大师讲堂”。
大师谆谆教导,新的“大师”正鱼贯而出。
来源 《环球美酒》杂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显玉
视觉编辑 陈思蓓
编辑 湛泽梅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李勋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