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份秋意渐浓,昼夜温差大,正值学校开学季,健康问题随之而来,应重点关注手足口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水痘;一般关注其他感染性腹泻、肺结核和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提醒广大市民:注重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通风,
九月份秋意渐浓,昼夜温差大,正值学校开学季,健康问题随之而来,应重点关注手足口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水痘;一般关注其他感染性腹泻、肺结核和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提醒广大市民:注重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通风,加强健康防护意识,保障自身健康,筑牢秋季传染病防控防线。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绝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少数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或心肺系统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患者年龄越小,发生重症的可能性越大。
防病提示:
1.保持个人卫生,养成洗手习惯,不喝生水,打喷嚏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
2.注意室内的环境卫生,经常性地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3.接种EV71疫苗(俗称“手足口病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风险,推荐6个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物体表面传播。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急促、乏力、肌肉或关节疼痛、喉咙痛、失去嗅觉或味觉等。目前我国主要流行株在传播能力和致病性方面并未展现出显著差异,针对新冠疫情可能存在的周期性波动,要坚持个人防护不松懈。
防病提示:
1.加强个人健康管理。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视情况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建议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以及18-59岁患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等重点人群按条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流行性感冒通常称为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分为A、B、C三种类型,其中A型和B型主要引起季节性流感流行。流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全身疼痛、头痛、寒战和疲劳等,严重时可导致肺炎甚至死亡。
防病提示:
1.鼓励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6月龄-5岁儿童、孕妇,以及医护人员等重点人群接种流感疫苗。
2.各类人员密集的机构和单位做好通风、消毒等各项流感防控工作,尤其是长时间开空调、关闭窗口、区域通风不良的场所。
3.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活动。
4.广大市民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饮食方面注意营养均衡,规律作息,不要过于劳累,增强自身抵抗力,生病了要及早治疗,尽量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易在集体机构引起暴发。随着开学季的来临,预计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发病数可能会有所上升。
健康提示:
1.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认真落实学生晨检、缺课登记及病因追踪,及时发现、隔离治疗患病学生及儿童,隔离至疱疹结痂干燥为止。
2.学校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加强水痘疫苗接种的宣传,重点落实水痘疫苗2剂次全程接种,提高学生、儿童等人群水痘接种率。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疾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人群普遍易感。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处理不当时,常在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聚集性发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发热等症状,多数患者症状持续2-3天后恢复。
防病提示:
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
2.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掌握“七步洗手法”,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学校、托幼机构、企业等集体单位要做好晨、午检,发现有学生、员工或食堂工作人员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上报,并做好患者隔离,待症状完全消失72个小时后方可上班(学)。
4.对病人的呕吐物及排泄物要进行规范的消毒处理,处理时要佩戴口罩和手套,处理完毕要彻底洗干净手。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最常见的症状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咯血,其他症状:胸痛、气促、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减退、疲乏无力、消瘦、月经不调等一些全身性症状。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由经空气传播。当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会把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周围人群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就可能受到传染。
防病提示:
1.提高自身免疫力。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户外活动。
2.开窗通风。秋冬季门窗紧闭的居室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肺结核传播风险,故应适时开窗通风。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外出时,应佩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等盖住口鼻,以免造成飞沫对周围空气的污染。
七、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主要临床症状因病原体的不同而异,一般包括胃肠道症状、发热、全身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皮肤症状等。日常最易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食品主要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如海鲜;其次为肉与肉制品,如加工后的熟食;蔬菜类如未煮熟的豆角;还有菌类、水果类等。
防病提示:
1.及时清洁餐具、厨具,若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不适,怀疑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时候,需及时消毒处理餐具、厨具。
2.在烹饪、加工食物时,尤其是容易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食品如海鲜、豆角、蘑菇等,一定要彻底烧熟煮透。
3.日常要把处理生熟食物的厨具、容器如案板、菜刀、餐盘等分开,避免混用,以免交叉污染。
4.外出就餐时,要注意食品卫生,选择有安全保障的场所,不要随意选购没有卫生保障的街边小吃、冷饮等。
5.注意手卫生,吃东西前、如厕后、外出归来,要认真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来源: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