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副校长牵手法治小记者】何招昭:穿梭在永康校园的守护色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6:14 1

摘要:何招昭,男,1997年9月出生,共青团员,2020年参加检察工作,现为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永康市人民检察院“青年法治宣讲团”宣讲员,兼任永康市第三中学法治副校长,近五年普法宣传受众1.5万余人。协助开展人大代表未成年人关护站工作,帮教挽

法治副校长

何招昭,男,1997年9月出生,共青团员,2020年参加检察工作,现为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永康市人民检察院“青年法治宣讲团”宣讲员,兼任永康市第三中学法治副校长,近五年普法宣传受众1.5万余人。协助开展人大代表未成年人关护站工作,帮教挽救60余名涉案未成年人回归社会、校园。

法治小记者

朱芷萱,女,浙江省永康市大司巷小学六年级学生。擅长绘画、唱歌、朗诵、书法,曾获“演说中国”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演讲与朗诵艺术展示活动浙江总展演“新锐之星”“动听中国话”全国总决赛特金奖、永康市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原唱歌曲《祖国妈妈生日快乐》入选全国校园歌曲。担任永康市党的二十大报告小小宣讲员,也是活跃在校园内外的法治小记者,多次参与普法宣传实践活动,善于用演讲和艺术形式传播校园正能量、弘扬新时代法治精神。

何招昭:穿梭在永康校园的守护色

下课铃响过,浙江省永康市第三中学的走廊上,法治副校长何招昭刚结束一堂法治课,几个意犹未尽的孩子围住他问问题。这位“95后”检察官助理,既是法治副校长,也是面向永康市众多中小学校园的未成年人法治宣讲员。自2020年投身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起,他就在探索“检察+家校”双向互动,用法治的阳光,照亮孩子的未来。

“这个游戏我知道,不舒服的接触要大声说‘不’!”今年5月21日,在永康市大司巷小学的阶梯教室里,一堂为五年级学生量身定制的预防性侵害法治课正在进行。站在讲台上,何招昭总能根据台下孩子的年纪,切换着普法的“频道”。在给小学高年级学生讲预防性侵害时,课堂气氛既认真又带着点羞涩。他设计的情景模拟和“身体触碰界限”小游戏,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清晰地划出了自我保护的边界线。分析起真实案例时,他毫不避讳地点出那些可能潜伏在操场角落或网络聊天框里的风险,给出具体又实用的“怎么办”。为了让安全知识不只停留在课堂上,一本本图文并茂的普法手册送到了孩子们手中,手册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变成了漫画故事。“这个手册我放书包里了,老师说遇到事可以翻翻看。”一位女生展示着她的小册子。

除了把法律送进校园,何招昭还把孩子们“请出来”走进检察院的大门。今年“六一”前夕,永康市人民检察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里,充满了桥下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惊叹声。20多名“小访客”是“携手关爱,共护未来”检察开放日的主角,在宣讲员的带领下,孩子们踮着脚好奇地围在展板前,或动手操作互动装置,或交流体会感想,校园欺凌的伤害、网络诈骗的陷阱、吸食毒品的危害,在这里变得触目惊心。“看到那个吸毒后的AI人脸了吗?太吓人了,我以后坚决不碰!”在教育基地的毒品危害展区,一位男生指着仿真模型心有余悸地对同伴说。而互动抢答环节更是热闹,孩子们的小手举得像小树林,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笑声和掌声不断,抽象的“公诉”“监督”等概念,也在真实案件故事中变得鲜活。“孩子们走进来,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法律的敬畏感才会真正在心里生根。”参与活动的桥下小学老师这样说道。

往返于校园内与外,何招昭的目光亦紧紧锁定了校园围墙外的安全角落。曾经,校门外流动的“三无”小吃摊飘着可疑的油烟,模糊不清的斑马线让人提心吊胆,甚至脚下松动的窨井盖都可能成为隐患,这些都曾是家长和学生们放不下的担忧。如今,再走过永康一些学校的周边,能实实在在看到改变,崭新的“护学岗”标识稳稳立着,清晰醒目的减速带和交通指示牌装上了,破损的窨井盖也换上了平整的新盖。

这些改变得益于“检察监督+校园巡查”机制的持续运作。法治副校长认真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映,检察院督促教育、交通等部门加强整改并建立校园周边安全联席工作机制,助推相关部门研发“智慧护校”数字化监管平台,校园周边涉及学生的安全事故同比下降60%。这种协作机制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黄美媚的高度认可:“校内安全十分重要,校外安全同样不容忽视。从‘治已病’到‘防未病’,这种治理成果值得推广。”

青春需要法治护航,更需要心灵共鸣。何招昭等众多法治副校长们始终相信,每一次生动的普法课堂、每一次细致的隐患排查、每一次有效的部门联动,都是在为孩子们安全成长的环境添砖加瓦。他们的目标朴素而坚定,让潜在的危险离孩子们再远一点,让那些系着红领巾的身影,能带着更无忧无虑的笑声,跑过阳光下的每一条街巷。

何叔叔的魔法口袋和我们的平安校园

法治小记者 朱芷萱

我叫朱芷萱,到九月份就是永康市大司巷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要问我最喜欢的“校外老师”是谁?那肯定是法治副校长何招昭叔叔。他呀,就像有个装满“法治魔法”的口袋,总能让那些听起来很严肃的法律知识,变得像我们爱玩的游戏一样有趣又明白!

第一次“探秘”检察院

还记得第一次跟着何叔叔去检察院参加“开放日”,踏进检察院的大门,国徽亮闪闪的,好威严。

我们参观了检察官叔叔阿姨工作的地方,还进行了模拟办案,讨论虚拟的“校园自行车失窃案”。何叔叔引导我们层层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吗?大家争论得很激烈,有人觉得该罚,有人觉得应该给机会。最后,大多数同学都同意,如果他能真心认错改正,并且保证不再犯,可以给他一个特别的“约定”。后来我才知道那叫“附条件不起诉”。何叔叔总结时说的话我印象很深:“法律就像一把尺子,量出对错,但有时也像一盏灯,给迷路的人照个亮,让他找到回来的路。”原来,检察官不只是抓坏人,还会想办法帮助那些不小心走错路的人啊!

法治课上的“小剧场”

何叔叔的法治课可有意思啦,不光讲道理,还让我们演“小剧场”!那次讲校园欺凌,我扮演沉默的旁观者,看着“受气包”同学涨红的脸,何叔叔轻声问:“你的沉默,是助燃欺凌的火苗,还是浇灭它的水?”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课后,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悄悄告诉我,以前他被人起难听外号只会躲着哭,现在他明白了沉默不能解决问题。第二天,他勇敢地报告了老师,何叔叔知道后,夸小明是“校园小卫士”。我觉得,何叔叔的“小剧场”就像一颗种子,悄悄在我们心里发了芽,长出了勇气。

“火眼金睛”看校园安全

虽然我没有真的“小记者证”,但何叔叔说用心观察和记录更重要,要学会当“小侦探”,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嘿,这我可来劲儿了!

有一次放学,我发现学校后门拐角有个小摊,卖着五颜六色、包装花里胡哨的零食,闻着香香的,可仔细一看,上面啥生产日期、厂家信息都没有,就是何叔叔说的“三无产品”!我马上想起了他课上教的食品安全知识。回家后,我让妈妈帮忙,把看到的情况和担心写了下来,第二天交给了班主任老师。老师夸我观察仔细,说会反映给学校。没过多久,我惊喜地发现,“三无产品”真的不见了。

同时,我也在默默观察着学校。虽然课间追跑打闹比以前少了,但偶尔还是会发生推推搡搡;给同学起外号的现象也没完全消失,有的外号听起来让人不太舒服。我多么希望校园每个角落都长出倾听的耳朵,比如设立一个“安全树洞”,让悄悄话找到出口;或者由我们小记者成立“阳光调解团”,把小小矛盾化解在萌芽里。

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校园更安全、更友爱,光靠大人可不行,我们小朋友也能出份力!

来源:永康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