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82.1| 马斯特里赫特大学(0903):影像组学质量评分2.0——你为影像组学临床落地做好准备了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6:57 1

摘要:今天为大家分享一项由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于9月3日发表在《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IF82.1 / TOP顶刊)的重磅影像组学综述文章。该研究针对影像组学临床转化瓶颈,升级推出影像组学质量评分 2.0(RQS 2.0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项由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 于9月3日发表在《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IF82.1 / TOP顶刊)的重磅影像组学综述文章。该研究针对影像组学临床转化瓶颈,升级推出 影像组学质量评分 2.0(RQS 2.0) ,创新性融入 “影像组学准备水平(RRLs)”体系 ,为精准肿瘤学中 影像组学的规范化应用与临床转化提供权威指导

【小编寄语:影像组学一直以重技术、轻转化落地被诟病,是因为确实存在很多局限性限制了影像组学技术的落地转化。荷兰学者的RQS2.0方案从多个方面优化了影像组学技术的可靠性与落地转化的潜力,这能将Radiomics带入到下一阶段的发展么?】

图1:手工影像组学特征(HCR)与深度学习特征(DLR)的工作流程图 (RQS2.0中加入深度特征考核评分)

明确标注两类方法的共性步骤(如多模态数据采集、可解释性分析、临床终点评估)与专属步骤 ——HCR 需手动定义感兴趣区域(ROI)并提取形状、强度、纹理等预设特征,再经特征选择与机器学习建模;DLR 则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视觉 Transformer、图神经网络(GNN)等模型自动学习特征,还可结合基础模型与 SHAP 分析等工具,直观呈现两类方法在技术路径上的核心差异。

背景

技术定位: 影像组学通过复杂算法量化分析医学影像,挖掘肉眼难辨的模式,已在肿瘤诊断、分型、治疗响应预测等精准肿瘤学场景中展现潜力,是连接影像数据与临床决策的核心工具。

初代局限: 2017 年推出的 RQS 1.0 虽推动研究质量提升,但存在明显短板 —— 未覆盖深度学习特有的挑战(如模型可解释性)、缺乏成本效益分析与前瞻性设计考量。

转化瓶颈: 当前影像组学临床转化率低,核心障碍包括方法学不统一、外部验证不足、模型公平性与鲁棒性缺失,以及临床场景适配性差。

影像组学质量评分2.0与准备水平体系解读

RQS 2.0核心升级:

分类评估: 首次区分 “手工特征影像组学(HCR)” 与 “深度学习影像组学(DLR)”,针对两类方法的独特 workflow 制定差异化标准(如 HCR 侧重特征鲁棒性验证,DLR 强调模型可解释性)。

权重优化: 基于多轮专家共识调整指标权重,核心临床相关指标(如前瞻性验证)权重更高,避免 “一刀切” 评分导致的偏差。

新增维度: 纳入公平性评估(如检测模型在不同种族、年龄亚组的性能差异)、可解释性分析(如 HCR 用 SHAP 值、DLR 用 Grad-CAM)、数据 harmonization(如跨中心影像标准化)等当代关键需求。

RRLs 九阶段体系(每个阶段对应明确目标,引导迈向临床):

基础探索(RRL1): 明确详细记录 影像设备参数 (如型号、制造商)、定义影像协议质量(分 0-4 级,4 级需符合 FAIR 原则并保留原始数据)。

数据准备(RRL2): 通过体模研究、测试-重测验证特征鲁棒性,采用 自动分割 减少观察者偏差,遵循 国际标准(IBSI)提取特征

模型开发(RRL3): 开展 特征降维 避免过拟合,探索 HCR 与 DLR 的融合策略, 整合临床、基因组等多组学数据 构建综合模型。

内部验证(RRL4): 基于单中心数据 验证 ,报告鉴别度(如 AUC、灵敏度)与校准度指标, 公开代码 与数据确保可复现。

能力测试(RRL5): 完成 多中心外部验证 (数据未参与训练),对比现有临床金标准(如 TNM 分期)与既往研究 性能分析 ,评估临床应用潜力(如 DCA )。

可信度评估(RRL6): 通过 生物学关联分析 (如影像特征与基因表达关联)增强模型说服力。

前瞻性验证(RRL7): 开展前瞻性试验(需预先注册),计算样本量确保统计效力,在真实临床场景中评估 “人 - 模型” 协作效果。

适用性与可持续性(RRL8): 建立软件可追溯体系(如版本控制),分析成本效益,制定性能漂移应对策略与持续学习方案。

临床部署(RRL9): 定义自动化等级(0-5 级,5 级为完全无人干预),符合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监管审批并实现市场落地。

图2:RRLs 分为 9 个递进阶段

RRLs 分为 9 个递进阶段(从基础探索到临床部署),每个阶段明确关键任务,清晰展现 RQS 2.0 如何通过 RRLs 引导影像组学研究从技术开发逐步迈向临床落地,为研究质量评估与进度推进提供结构化路径。

图3:RQS2.0评估案例

左图为 “各 RRL 阶段累计得分趋势图”,展示某非小细胞肺癌 EGFR 突变预测研究在 RRL1-RRL9 的累计得分与满分对比,体现早期阶段(RRL1-RRL5)得分较高、后期阶段(RRL7-RRL9)得分断层的特点;右图为 “各 RRL 阶段标准满足率百分比图”,通过 “已满足” 与 “未满足” 比例直观呈现该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合规情况,例如 RRL6 仅满足部分可信性评估标准、RRL7-RRL9 未满足任何标准,清晰暴露研究距临床转化的核心短板。

影像组学的未来方向

多组学整合: 将影像组学与基因组、蛋白组、病理组学数据融合,构建 “全景式”肿瘤模型

• 基础模型应用: 基于大规模数据预训练的基础模型可实现 “零样本 / 少样本” 迁移,同时支持多模态数据处理,降低数据依赖。

• 数据创新方案: 通过 生成式 AI 合成影像数据,解决罕见病数据稀缺与隐私保护问题;采用 联邦学习 实现多中心数据协作训练,避免原始数据共享风险;依托 通用数据模型 标准化影像与临床数据,提升跨机构兼容性。

临床评估体系 :建立 “三步式” 评估框架 —— 先通过模拟试验验证模型性能,再开展小规模临床可行性测试,最终通过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验证患者获益(如是否提升诊断效率、改善生存结局)。

核心发现:重构影像组学临床转化路径

本文RQS 2.0 与 RRLs 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影像组学 “重技术、轻转化” (影像组学的落地化产品寥寥无几) 的传统模式 —— 不再仅以 “模型性能” 为单一目标,而是通过九阶段递进式框架,将 “临床需求定义”“数据标准化”“监管合规” 等转化关键要素嵌入研究全流程,使影像组学从 “实验室工具” 向 “临床级产品” 的升级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Lambin P, Woodruff HC, Mali SA, Zhong X, Kuang S, Lavrova E, Khan H, Lekadir K, Zwanenburg A, Deasy J, Bobowicz M, Marti-Bonmati L, Maidment A, Dumontier M, Kinahan PE, Nobel JM, Amirrajab S, Salahuddin Z. Radiomics Quality Score 2.0: towards radiomics readiness levels and clinical translation for personalized medicine. Nat Rev Clin Oncol. 2025 Sep 3.

来源:寂寞的咖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