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和文字均不涉及真实
创作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和文字均不涉及真实
"张建军,司令让我给你的。"参谋长老陈左右张望着,将一个厚重的牛皮纸保密袋塞进张建军手中。
"记住,回家后再看。"张建军握着这个意外的告别礼物,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
十二年的警卫生涯即将结束,司令却在最后时刻给了他一个谜。
01
1998年秋天的阳光斜照在军区司令部的院子里。
张建军站在宿舍门口,看着那个陪伴他十二年的单人床。
床头柜上摆着一张合影。
那是他十七岁刚入伍时和司令的第一张合照。
"建军,收拾好了吗?"
班长老王推门进来。
"差不多了。"
张建军将最后几件衣服塞进行李包。
十二年来,他的东西始终不多。
一个警卫员,习惯了简单的生活。
"司令找你了吗?"
老王问道。
"昨天晚上谈过了。"
张建军想起昨晚司令办公室里的那次谈话。
灯光昏暗,司令坐在椅子上,显得格外苍老。
"建军啊,这些年辛苦你了。"
司令的声音有些沙哑。
"司令,这是我应该做的。"
张建军站得笔直。
"你还年轻,回去以后要好好规划人生。"
司令拿起桌上的茶杯,却没有喝。
"我会的,司令。"
"有什么困难,可以给我写信。"
司令说这话时,眼神有些飘忽。
张建军当时觉得奇怪。
司令向来说话干脆利落,昨晚的话听起来像是在敷衍。
"建军,该走了。"
老王催促道。
张建军背起行李包,最后看了一眼这个房间。
墙上贴着的训练成绩表,已经泛黄。
那是他第一年的射击成绩,满分。
司令当时很高兴,亲自给他贴在墙上。
"走吧。"
张建军关上门。
走廊里很安静,只有他们的脚步声回响。
其他的警卫员都在执勤,没有人送他。
这样也好,张建军不喜欢离别的场面。
走到司令办公室门口,张建军停下脚步。
"进去再见司令一面吧。"
老王说道。
张建军敲了敲门。
"进来。"
司令的声音从里面传出。
02
推开门,司令正在看文件。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
"建军,要走了?"
"是的,司令。"
张建军立正敬礼。
司令站起身,走到他面前。
"十二年了。"
司令拍了拍他的肩膀。
"是的,司令。"
"保重身体。"
司令说完这句话,转身回到桌前。
张建军愣了一下。
他以为司令会说更多的话。
比如对他这些年工作的评价。
比如对他未来的期望。
或者是一些私人的嘱托。
毕竟十二年的朝夕相处,感情深厚。
司令却只说了四个字:保重身体。
"司令,那我走了。"
张建军再次敬礼。
"好,路上小心。"
司令头也不抬地说道。
张建军心中涌起一阵失落。
他转身走出办公室。
老王在门外等着他。
"怎么这么快?"
"司令很忙。"
张建军淡淡地说。
他们走下楼梯,穿过大厅。
门卫小李向他挥手告别。
"建军哥,保持联系啊。"
"一定。"
张建军挤出一个笑容。
司令部的大门就在眼前。
这道门,他进出了无数次。
每一次回来,都有回家的感觉。
现在,他即将最后一次走出这道门。
门外停着一辆军用吉普车。
司机已经发动了引擎。
"上车吧。"
司机是后勤处的老赵。
张建军把行李放进后备箱。
老赵是个话多的人,但今天格外安静。
大概是知道离别的氛围需要安静。
张建军坐进副驾驶座。
回头看了看司令部的大楼。
司令办公室的窗户还亮着灯。
他想象着司令此刻还在看文件。
车子缓缓启动。
张建军的十二年军旅生涯即将结束。
03
车子刚开出大门十几米远。
"等等!"
一个声音从后面传来。
老赵踩了刹车。
张建军回头看去,参谋长老陈正急匆匆地跑过来。
老陈今年五十多岁,平时走路都很稳重。
现在却跑得气喘吁吁。
"怎么了,老陈?"
老赵摇下车窗问道。
"建军,你下来一下。"
老陈向张建军招手。
张建军有些疑惑,但还是下了车。
老陈走到他面前,左右看了看。
确认周围没有其他人后,从怀里掏出一个牛皮纸袋。
"这个给你。"
老陈的声音很低。
张建军接过纸袋,沉甸甸的。
"这是什么?"
"司令让我交给你的。"
老陈一边说,一边继续观察四周。
"司令让你给我的?"
张建军更加疑惑了。
刚才在办公室,司令什么都没说。
"对,他特别交代,要你回家以后再看。"
老陈强调了"回家以后"这几个字。
"为什么不在办公室直接给我?"
张建军问道。
老陈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他只是拍了拍张建军的肩膀。
"建军,你是个好兵。"
说完这句话,老陈转身就走。
走得很快,像是在逃避什么。
张建军看着手中的牛皮纸袋。
袋子是军用的保密袋,上面有编号。
摸起来很厚,里面似乎装了不少东西。
"建军,上车吧。"
老赵催促道。
张建军回到车上,把保密袋放在腿上。
"什么东西啊?"
老赵好奇地问。
"不知道。"
张建军摇摇头。
车子重新启动,驶离司令部。
张建军一路上都在想着这个保密袋。
司令为什么不直接给他?
为什么要通过老陈转交?
为什么要特别交代回家后再看?
这些问题让他心中不安。
十二年来,司令对他一直很直接。
有什么话都会当面说,从不拐弯抹角。
今天的做法很反常。
"到火车站了。"
老赵的话打断了他的思考。
火车站广场上人来人往。
张建军拿着行李下了车。
"建军,保持联系啊。"
老赵和他握手告别。
"一定。"
张建军看着吉普车驶离广场。
他走向候车大厅,怀里的保密袋让他感到不安。
检票时,安检员要求他打开行李检查。
张建军紧张地护着保密袋。
"这是什么?"
安检员指着保密袋问道。
"私人物品。"
张建军回答。
安检员看了看保密袋上的编号。
"军用保密袋?"
"是的。"
"里面是什么?"
"个人物品。"
张建军坚持这个说法。
安检员犹豫了一下,最终挥手让他通过。
坐上火车,张建军找到自己的铺位。
这是一趟普通的绿皮火车,回家需要十八个小时。
他把保密袋小心地放在枕头下面。
火车开动了,窗外的风景慢慢向后退去。
张建军躺在铺位上,闭上眼睛。
但是睡不着。
保密袋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上。
他想起老陈刚才紧张的神色。
想起司令昨晚飘忽的眼神。
想起那句简单得有些冷淡的"保重身体"。
一切都显得不太正常。
"师傅,到哪里啊?"
对面铺位的乘客问他。
"回家探亲。"
张建军随口回答。
"当兵的?"
"刚退伍。"
"干了几年?"
"十二年。"
"那不少了,舍得吗?"
张建军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舍得吗?
说不舍得是假的。
十二年的感情,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特别是和司令之间的感情。
司令收养过一个孤儿,后来夭折了。
从那以后,司令对他格外关照。
有时候张建军觉得,司令把他当成了儿子。
可是今天的告别,却冷淡得像陌生人。
夜晚降临,火车在黑暗中穿行。
张建军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摸着枕头下的保密袋,心中充满疑问。
04
火车在夜色中行驶。
张建军靠在窗边,看着外面闪过的灯火。
手里不时摸着那个保密袋。
越摸越觉得沉重。
不只是重量,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压力。
他开始回想这十二年来的经历。
特别是最近几年发生的一些事情。
有些事情当时觉得正常,现在想来却有些奇怪。
比如三年前的那次特殊任务。
那是1995年的夏天。
司令突然说要外出执行任务。
"建军,明天跟我出一趟远门。"
司令当时这样说。
"去哪里,司令?"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司令的回答很模糊。
这在以前是不常见的。
司令向来喜欢把任务交代得很清楚。
第二天早上,他们坐上一辆黑色轿车。
司机是个陌生人,不是司令部的。
车子开了五个小时,到了一个偏僻的小镇。
镇上有一个废弃的工厂。
"司令,我们在这里等什么?"
张建军问道。
"等一个人。"
司令看了看手表,"快到了。"
大约半小时后,一辆外地牌照的轿车驶来。
车上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
穿着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像个商人。
"张先生,久等了。"
司令和那个人握手。
张建军站在旁边警戒。
他们谈了大约一个小时。
声音很低,张建军听不清楚在说什么。
只是偶尔听到一些词语:货物、时间、地点、安全。
谈话结束后,那个人递给司令一个公文包。
司令检查了一下,点点头。
"合作愉快。"
司令说道。
"合作愉快。"
那个人也说道。
回程路上,张建军忍不住问道:
"司令,刚才那个人是谁?"
"一个朋友。"
司令的回答依然简单。
"什么样的朋友?"
"生意上的朋友。"
张建军觉得奇怪。
司令什么时候有生意上的朋友了?
军人不是不能经商吗?
"司令,我们军人能做生意吗?"
张建军小心地问道。
司令看了他一眼。
"有些事情,不需要问太多。"
司令的语气有些严厉。
"是,司令。"
张建军不敢再问。
但是心中的疑惑更深了。
回到司令部后,司令把那个公文包锁在保险柜里。
第二天,司令接到一个电话。
电话响了很久,司令才接。
"喂。"
司令的声音很低。
张建军在门外站岗,能听到一些片段。
"...货已经收到了..."
"...下次更小心一些..."
"...这种事不能再发生..."
司令说话的语气很紧张。
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司令向来镇定自若,很少有紧张的时候。
挂了电话后,司令叫张建军进来。
"建军,关于昨天的事情..."
司令停顿了一下。
"司令,您说。"
"不要对任何人提起,包括老陈。"
司令的表情很严肃。
"是,司令。"
张建军虽然答应了,但心中更加疑惑。
为什么连老陈都不能说?
老陈是司令最信任的人,什么事都会和他商量。
"这件事关系重大,你明白吗?"
司令继续说道。
"明白,司令。"
"不仅不能说,也不要去想,更不要去查。"
司令的话让张建军感到害怕。
什么事情需要这样严密的保密?
"建军,你是个好兵,我相信你。"
司令拍了拍他的肩膀。
"但是有些事情,知道得越少越安全。"
这句话让张建军更加不安。
什么叫"知道得越少越安全"?
他到底无意中接触到了什么?
后来的几个月里,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几次。
总是有陌生人来找司令。
总是在偏僻的地方见面。
总是有神秘的电话。
张建军渐渐发现,司令变了。
变得疑神疑鬼,经常失眠。
有时候深夜里还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
有一次,张建军值夜班时听到司令在自言自语。
"这样下去不行..."
"必须找个机会..."
"但是怎么办呢..."
司令的声音里充满了痛苦。
张建军当时很想冲进去安慰司令。
但是他不敢。
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应该听到这些话。
火车突然刹车,打断了张建军的回忆。
"前面有情况,暂停几分钟。"
列车员广播道。
张建军看了看窗外,已经到了半夜。
大部分乘客都在睡觉。
只有他还醒着,还在想着那些往事。
他摸了摸枕头下的保密袋。
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预感。
这个袋子里的东西,和三年前的那些事情有关。
司令之所以要他回家后再看,是有原因的。
也许,司令要把什么秘密告诉他。
也许,司令需要他的帮助。
也许,司令遇到了什么麻烦。
火车重新启动,继续在夜色中前行。
张建军闭上眼睛,但是睡不着。
脑海中不断浮现着那些往事。
那个戴金丝眼镜的神秘男人。
那些简短而紧张的电话。
司令深夜里的自言自语。
还有今天老陈紧张的神色。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可怕的可能:
司令可能卷入了什么不应该卷入的事情。
而他,作为司令的警卫员,可能无意中成了见证人。
05
火车在黎明时分到达了张建军的家乡。
他拖着行李走出火车站,呼吸着熟悉的空气。
三年没有回家了,小城变化很大。
但他无心观看这些变化。
脑子里只想着那个保密袋。
回到家里,父母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
"儿子,你瘦了。"
母亲心疼地摸着他的脸。
"部队里苦啊。"
父亲递给他一杯热茶。
"现在好了,回家了。"
母亲眼中含着泪水。
张建军勉强笑了笑,心思完全不在这里。
吃过早饭,他说要休息一下。
父母很理解,让他好好睡觉。
张建军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
拉上窗帘,确保没有人能看到里面。
然后,他从行李中取出那个保密袋。
保密袋的封口用蜡封着,上面有司令的印章。
张建军深深吸了一口气。
手有些颤抖。
不知道为什么,他有种预感。
这个袋子里的东西,将会改变他的人生。
他小心地撕开封口。
袋子里确实装了很多东西。
看到里面的的东西瞬间,张建军的手开始剧烈颤抖。
里面的东西让他彻底震惊。
这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
最上面是一摞照片。
张建军拿起第一张照片。
他揉了揉眼睛,以为是自己看错了。
但是再看一遍,照片上的内容依然清晰。
张建军感到头晕目眩,几乎站不稳。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看到这样的照片。
更没想过,这些照片会出现在司令给他的保密袋里。
这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司令要给他看这些?
这些照片的来源是什么?
照片中的人...那个人他认识...
张建军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疑问。
他知道,自己无意中接触到了一个巨大的秘密。
一个可能会要了他命的秘密。
06
张建军用颤抖的手翻看着这些照片。
第一张照片上,是那个戴金丝眼镜的男人。
但这次他没有穿西装,而是穿着军装。
外国军装。
照片是偷拍的,角度很隐蔽。
第二张照片更加震撼。
照片上的男人正在和另外几个人交谈。
其中一个人,张建军认识。
那是军区装备部的李部长。
第三张照片让张建军彻底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照片上显示的是一批武器。
各种型号的枪支,整齐地摆放在仓库里。
每一支枪上都贴着标签,写着价格和型号。
这是一个武器交易现场。
而买方,就是那个戴金丝眼镜的外国人。
卖方,是李部长等几个军官。
张建军继续翻看,手越来越抖。
照片一张比一张触目惊心。
有现金交易的场面。
有装载武器的卡车。
有签署合同的画面。
最后一张照片,是张建军自己拍的。
那是三年前那次"特殊任务"时。
他当时觉得无聊,就随手拍了几张风景照。
没想到,镜头无意中捕捉到了远处的交易现场。
照片虽然模糊,但能清楚地看到参与交易的人员。
这张照片,成了整个武器走私案的关键证据。
看完照片,张建军拿起袋子里的文件。
第一份文件是一个详细的调查报告。
标题是:"关于某军区武器走私案的调查"。
报告长达五十多页,详细记录了这个走私网络的运作模式。
从2993年开始,以李部长为首的几个军官。
利用职务之便,将军用武器卖给国际军火商人。
买方主要是中东地区的武装组织。
三年来,他们总共走私了价值上千万美元的武器。
司令作为军区的高级将领,逐渐发现了这个问题。
他开始秘密收集证据。
张建军那次无意中拍到的照片,给了司令重要的线索。
从那以后,司令更加小心地调查这个案件。
他不敢声张,因为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参与其中。
也不敢报告上级,因为不知道上级中有没有内鬼。
司令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收集证据。
等待合适的时机揭露这个案件。
张建军翻到报告的最后一页,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
除了李部长,还有后勤处的王处长。
还有军械库的赵主任。
甚至还有一个省级的高官。
这是一个庞大的犯罪网络。
涉及的人员之多,金额之大,都超出了张建军的想象。
看完报告,张建军拿起袋子里的最后一样东西。
那是司令的一封亲笔信。
信是用毛笔写的,字迹工整。
"建军: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已经把证据交给了你。
这个决定我考虑了很久。
作为一名军人,我有义务维护军队的荣誉。
作为一名党员,我有责任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但是作为你的老领导,我又不想把你卷入这个危险的漩涡。
经过再三考虑,我还是决定相信你。
因为你是我见过的最正直的年轻人。
因为你是我最信任的战友。
这些证据,是我三年来秘密收集的。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你那张无意中拍到的照片。
没有那张照片,我永远不可能掌握这么多证据。
现在,我把这些证据交给你保管。
不是要你去揭发,而是要你保护这些证据。
我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这个案件举报给中央。
但是在那之前,我需要一个可靠的人来保管这些证据。
你就是那个人。
建军,我知道这对你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
但是请相信,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
这些罪犯最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如果我出了什么意外,请你将这些证据交给中央纪委。
记住,一定要交给中央纪委,不要相信任何其他人。
这个犯罪网络的触角很长,涉及的人很多。
除了中央纪委,任何人都可能是同伙。
保重身体,我的好兄弟。
愿正义之光照亮黑暗。
王震华"
看完这封信,张建军彻底明白了。
司令最后说的"保重身体",不是简单的告别。
而是在提醒他,接下来的路会很危险。
需要他小心保护自己。
也需要他小心保护这些证据。
张建军重新看了一遍所有的照片和文件。
每一份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论:
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武器走私案。
涉案人员众多,金额巨大。
而司令,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与之斗争。
张建军明白了司令这三年来为什么会变得疑神疑鬼。
明白了他为什么经常失眠。
明白了他为什么会在深夜里自言自语。
一个正直的军人,发现了同事的犯罪行为。
又不知道该相信谁,该向谁举报。
这种心理压力,足以压垮任何人。
张建军心中涌起一股敬意。
司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始终没有放弃。
始终在为正义而战。
07
张建军小心地将所有证据重新装回保密袋。
然后藏在床底下最隐蔽的角落。
他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信息。
更需要时间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
吃晚饭的时候,父母察觉到他的异常。
"儿子,怎么了?看起来心事重重的。"
母亲关切地问道。
"没什么,就是刚退伍,需要适应一下。"
张建军勉强笑了笑。
"是啊,从部队回到地方,确实需要时间适应。"
父亲理解地点点头。
"不急,慢慢来。"
母亲安慰道。
张建军点点头,但心思完全不在这里。
他在想司令信中的话:如果出了什么意外。
什么叫出了什么意外?
司令是不是已经预感到了危险?
这个犯罪网络会不会对司令下手?
想到这里,张建军感到一阵恐惧。
司令一个人在和这么庞大的犯罪集团斗争。
实在太危险了。
晚饭后,张建军独自在院子里散步。
夜空中星星很亮,就像小时候一样。
但他的心情却沉重得像块石头。
正在这时,他听到门外有脚步声。
很轻很慢的脚步声。
张建军立刻警觉起来。
他悄悄走到墙边,透过门缝向外看。
一个陌生男人正在门口徘徊。
男人穿着深色的衣服,戴着帽子。
在昏暗的路灯下,看不清楚脸。
张建军屏住呼吸,继续观察。
男人在门口站了大约十分钟。
期间不断地看手表,像是在等什么人。
最后,男人掏出手机,拨了个电话。
"目标已经到家了。"
男人说话的声音很低,但张建军听得很清楚。
"是的,确认是他。"
"好的,我知道了。"
挂了电话,男人迅速离开了。
张建军感到后背冷汗直冒。
有人在监视他!
而且这些人知道他今天到家。
说明他们一直在跟踪他。
从部队到家,一路都在监视之中。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那个犯罪网络已经知道了司令的举动。
知道司令把证据交给了他。
现在,他也成了他们的目标。
张建军快步回到房间,锁上门。
拿出保密袋,重新检查了一遍证据。
现在他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这不仅仅是一个武器走私案。
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大案件。
涉案的人员级别很高,能量很大。
他们有能力监视任何人,包括他这样的小人物。
张建军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是销毁这些证据,保全自己的安全?
还是按照司令的要求,保管好证据,等待时机?
销毁证据,意味着那些罪犯将逍遥法外。
意味着司令三年来的努力白费。
意味着背叛了一个正直军人的信任。
但是保管证据,意味着自己将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这些人连司令都敢监视,更不会放过他这样的小角色。
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张建军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就像三年前深夜里的司令一样。
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他想起司令信中的话:
"请相信,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
也想起司令十二年来的正直品格。
想起司令对他的信任和重托。
想起一个军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深夜两点,张建军终于做出了决定。
他要按照司令的要求,保管好这些证据。
无论多么危险,他都要完成这个使命。
因为他是一名军人,即使退伍了,军人的品格不能丢。
因为他是司令的警卫员,司令的信任不能辜负。
因为他相信正义,相信邪恶终究会被战胜。
08
张建军将证据重新包装好,藏在了更加隐蔽的地方。
第二天开始,他表现得和平常一样。
帮父母干农活,和邻居聊天。
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一个刚退伍的普通农村青年。
但是他心中清楚,自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两个月后,一个消息让张建军心惊。
司令在一次例行检查中,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消息传来,张建军感到天塌了一般。
司令才五十八岁,身体一直很好。
怎么会突然心脏病发作?
张建军怀疑这不是意外。
但是他没有证据,也不敢声张。
司令的追悼会上,张建军没有去。
他不敢暴露自己和司令的特殊关系。
只是在家里为司令默默地祈祷。
又过了三个月,张建军收到一封信。
信封上没有寄件人地址,只有邮戳。
打开一看,是司令生前写的另一封信。
"建军:
如果你收到这封信,说明我已经不在人世了。
我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天。
这些罪犯不会让我活着举报他们。
但是我不后悔,一个军人应该为正义而死。
现在,保护证据的重任完全落在你身上了。
请你按照我之前信中说的,将证据交给中央纪委。
地址我已经写在信的背面。
记住,只相信中央纪委,不要相信任何其他人。
建军,谢谢你这十二年来的陪伴。
谢谢你愿意承担这个重任。
我在天之灵会保佑你平安完成使命。
愿正义之光永远照耀大地。
王震华"
看完这封信,张建军泪流满面。
司令连自己的死都预料到了,但依然没有放弃。
依然在为正义而战斗。
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张建军。
第二天,张建军按照司令的要求。
将所有证据小心地包装好,寄给了中央纪委。
同时附上了司令的两封信。
三个月后,这个案件正式被立案调查。
李部长等七名涉案人员被逮捕。
武器走私网络被彻底摧毁。
案件在军内外引起了巨大震动。
媒体称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军队腐败案"。
张建军在新闻中看到这些消息,心中五味杂陈。
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
但是司令却没能看到这一天。
一年后,张建军在县城找了一份工作。
成了一名普通的市民。
但是司令的精神影响了他一生。
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坚持正义。
都保持着一名军人的品格。
每年司令的忌日,张建军都会去墓地祭拜。
每次都会在心中默默地说:
"司令,您的使命完成了。"
"正义的种子已经发芽。"
"我会永远记住您的教诲。"
"永远做一个正直的人。"
多年以后,张建军终于理解了司令最后那句话的真正含义。
"保重身体",不仅仅是要他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更是要他保重作为一名军人的品格和操守。
保重内心深处对正义的坚持和信仰。
这份信仰,比生命更珍贵。
这份坚持,比安全更重要。
司令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
不是对某个人的忠诚,而是对正义的忠诚。
不是对某个集体的忠诚,而是对真理的忠诚。
张建军明白了,这才是一名军人应有的品格。
这才是一个人应有的底线。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环境如何险恶。
这份对正义的坚持,永远不能丢失。
因为这是做人的根本。
也是活着的意义。
来源:方圆故事集